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文学新空间的生长与建构
——1976年至1979年《人民文学》的编辑理念
“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中国百废待兴,全国上下开展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拨乱反正”运动,作为“国刊”的《人民文学》一方面要坚持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强调其政治性,而另一方面,又力求实现文学刊物的文艺特征,这使编者们深感任务的艰巨。此时,极“左”思潮控制仍未松动,人们不可能彻底摆脱“四人帮”的精神枷锁,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只能是“戴着枷锁跳舞”(张光年语)。即便如此,一批反映社会现实与问题的小说也艰难地诞生了,诸如伤痕文学“发轫之作”的《班主任》(《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文化大革命”之后第一次描写公检法体系的《神圣的使者》(《人民文学》1978年第9期),第一篇以“天安门事件”为背景的《弦上的梦》(《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第一篇写“四人帮”极“左”路线对农民迫害的《月兰》(《人民文学》1979年第4期)等。在1978年和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奖中这些佳作基本都榜上有名,它们兼具着推动社会生活进步和文学创作发展的两种功效。这些在新时期文学初产生重大社会反响的作品,不仅是作家们思考生活、思考历史的结果,也是《人民文学》编辑冲破精神禁锢,坚守文学立场的结果。在这样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上,文学将向何处去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而《人民文学》将担负起这一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