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大诗”:未完成的志业
20世纪西方理论界加快了转义从修辞学层面向认知思维的转换速度,使之成为人文学科诸多领域考察历史和文化的新的认知视角。新历史主义理论家海登·怀特认为,隐喻、转喻、提喻和反讽这四种转义形式构成了一个思维认知的轮回。在海登·怀特看来,“反讽、转喻和提喻都是隐喻的不同类型,但是它们彼此区别,表现在它们对其意义的文字层面产生影响的种种还原或综合中,也通过它们在比喻层面上旨在说明的种种类型表现出来。隐喻根本上是表现式的,转喻是还原式的,提喻是综合式的,而反讽是否定式的”。[44]尽管它们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但转义各形式之间的话语差异,也成为我们深度剖析时代、社会、文化、意识的有效的理论视角。“反讽则是辩证的,元分类的,自觉的;它的基本策略是词语误用,即用明显荒唐的比喻激发对事物性质或描写本身的不充足性的思考。”[45]海登·怀特的话语转义理论,为探讨当代诗歌话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如上所述,海子要挑战和搏击反讽转义,并欲将其轮回到新的隐喻与提喻内涵,从而去探索和完成当代文化话语转义的另一种可能。“海子本人相当看重《太阳》的写作。他生前曾表示过他将给世界留下两部书,其中之一便是《太阳》。另一部则是他的自传。但他的自传我们永远也不会看到了。在他的遗稿中没有任何自传的章节。”[46]80年代末的诗歌书写明显走向“口语”中心的叙事模式,特别是“反讽”的修辞策略逐渐成为诗歌书写最重要的精神指向。海子作为“第三代”诗人的代表,在这种反讽走向中心化、秩序化的诗歌整体写作氛围中,仍然坚持综合知性的思想性写作,其诗歌话语因此而体现出整体性的“提喻”特征。海子晚期将整个生命的能量用于“太阳七部书”的写作,并借用现代表现意识中的神话、梦呓、意识流、幻想等手法,勘探人类隐秘的精神世界,为当代诗歌贡献了另一种书写可能。
骆一禾在《海子诗全编》序中写道:“《七部书》的想象空间十分浩大,可以概括为东至太平洋沿岸,西至两河流域,分别以敦煌和金字塔为两极中心;北至蒙古大草原,南至印度次大陆,其中是以神话线索‘鲲(南)鹏(北)之变’贯穿的。这个史诗图景的提炼程度相当有魅力,令人感到数学之美的简赅。海子在这个图景上建立了支撑想象力和素材范围的原型谱,或者说象征体系的主轮廓(但不等于‘象征主义’),这典型地反映在《太阳·土地篇》(以《土地》为名散发过)里。在铸造了这些圆柱后,他在结构上借鉴了《圣经》的经验,包括伟大的主体史诗诗人如但丁和歌德、莎士比亚的经验。”[47]这七部“大诗”构筑了海子的精神世界及抵达的思想极限。“这不同于体系型主神神话和史诗,波及到一神教和多神教曾指向的根本问题,这是他移向对印度大诗《摩诃婆罗多》及《罗摩衍那》经验的内在根源。那里,不断繁富的百科全书型史诗形态,提供了不同于体系性史诗、神话型态的可能。然而这和他另一种诗歌理想——把完形的、格式塔式造型赋予潜在精神、深渊本能和内心分裂主题——形成了根本冲突,他因而处于凡·高、尼采、荷尔德林式的精神境地:原始力量核心和垂直蒸晒。”[48]
海子的诗歌理想就是写作一种“伟大的诗歌”:“伟大的诗歌,不是感性的诗歌,也不是抒情的诗歌,不是原始材料的片段流动,而是主体人类在某一瞬间突入自身的宏伟——是主体人类在原始力量中的一次性诗歌行动。”[49]海子要写的就是这样一种超越“民族与人类、诗与真理”的跨民族、具有普世性的终极之诗。
海子的理想、语言、审美、思想、精神关怀、终极思考,复杂地纠结在一起,从而体现出一种综合与超越的诗歌抱负。海子认为,“中国当前的诗,大都处于实验阶段,基本上还没有进入语言”[50]。著名学者王岳川认为,“目睹本真以后的个体跨越生存界限的选择,在界面的一端是诗国的辉煌——诗言思而思言道——对‘大诗’、‘大道’超越性领悟,在界面的另一端是生命处境的烦扰窘困”。[51]海子与世俗生活做着艰难地抗争,他的“死”,被看作“20世纪末中国诗坛为精神而献身的象征”[52]。
“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5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论及李煜的词时,引用了尼采的这句话。李煜,亡国之君。王国维,国学大师。尼采,德国哲学巨人。时空交错恍惚中他们奇幻的身世和死亡构成了世界隐秘的一角,这一精神长廊里面还有荷尔德林、凡·高等,同他们一样,海子以他的非凡人生和当代诗歌的“神话”书写完成了对文学和艺术的虔诚坚守与忠实祭奠。
[1] 赵毅衡:《意不尽言——文学的形式—文化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2] 赵毅衡:《单轴人:后期现代的符号危机》,《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4期。
[3]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4] 2006年,海子研究专家燎原出版了《海子评传》修订本,补充了一些史料、修正了一些评述,本文引用相关文献主要以此为准。参见燎原《海子评传》,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5] 余徐刚:《诗歌英雄:海子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6] 边建松:《海子诗传:麦田上的光芒》,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7] 高波:《解读海子》,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 朱云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版。
[9] 李斯:《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海子故事》,现代出版社2014年版。
[10] 李清秋:《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海子诗传》,现代出版社2015年版。
[11] 金肽频主编:《海子纪念文集》(诗歌卷、散文卷、海子诗歌读本、评论卷),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 金松林:《悲剧与超越——海子诗学新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 胡书庆:《大地情怀与形上诉求——对海子〈太阳〉七部书的阐释》,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 赵晖:《海子,一个“80年代”文学镜像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5] 西渡:《壮烈风景:骆一禾论、骆一禾海子比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6] [荷兰]柯雷:《精神与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从1980年代到21世纪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17] [美]奚密:《现代汉诗——一九一七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18] Christopher Lupke,New Perspective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Palgrave Macmillantm,2008.
[19] 参见杨有庆《作为一种批评概念的“晚期风格”——萨义德对身体状况和美学风格关系的思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杨有庆认为,“晚期风格”作为萨义德晚年的重要批评概念,是其结合自身的死亡体验对诸多不同领域的、具有否定性的艺术家晚期作品自我放逐特征的概括,颠覆了艺术家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趋于平静的传统观念。“晚期风格”作为一种向死而生的美学类型,是艺术家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对时代的厌倦。这种厌倦与死亡体验使他们获得了某种成熟的主体性,用分裂、疏离、不协调和不妥协等格格不入的自我放逐姿态来深化死亡,但同时也在客观上使其晚期作品在语言和美学方面都具有新的风格特征。
[20] 蔡枫:《印度大诗的叙事特征》,《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
[21] 海子:《伟大的诗歌》,西川编《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98页。本书所引海子诗歌皆出自此版本,不再标著者及编者,只标《海子诗全编》。
[22] 海子:《动作(〈太阳·断头篇〉)代后记》,《海子诗全篇》,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88页。
[23] 引文见“海子简历”,《海子诗全编》。查看了海子的《诗学:一份提纲》《我所热爱的诗人——荷尔蒙尔德林》等诗学论文,都未发现海子此句原文,只有《诗学:一份提纲》中海子表达了近似诗学观点,此处“简历”中的引文疑为编者据海子主要诗学观点提炼而成。
[24] 昌耀:《昌耀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3页。
[25] 杨炼:《智力的空间》,谢冕、唐晓渡主编《磁场与魔方:新潮诗论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6页。
[26] 胡书庆:《大地情怀与形上诉求——对海子〈太阳〉七部书的阐释》,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27] 西渡:《壮烈风景:骆一禾论、骆一禾海子比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49页。
[28] 西渡:《壮烈风景:骆一禾论、骆一禾海子比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53页。
[29] 董迎春:《面对大诗与疼痛的海子》,《中学语文》2005年第1期。
[30] 张敏:《“大诗”建筑的庙宇——海子诗歌的宗教精神》,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31] 李永艳:《论“大诗”的理想及其幻灭》,《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32] 董迎春:《大诗写作:普世性写作》,《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33] 邹建军:《学院诗歌批评的建立与大诗的产生》,《理论与创作》1994年第3期。
[34] 曹谁:《大诗主义》,参见http://www.baike.com/wiki/大诗主义。
[35] 见笔者与黄翔夫人秋雨潇兰通信,2008年11月20日。
[36] 董迎春:《走向反讽叙事——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符号学的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00页。
[37] 按海登·怀特话语转义理论,反讽的修辞策略背后的意识形态则对应着虚无主义,这就意味着话语必须进行隐喻转义,重新诞生新的神话,人类思维才有可能走出误区。
[38] 赵晖:《海子,一个“80年代”文学镜像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扉页。
[39] [德]荷尔德林:《荷尔德林文集》,戴晖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2页。
[40] 海子:《日记》,《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80页。
[41] [德]荷尔德林:《荷尔德林文集》,戴晖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9页。
[42] 海子:《日记》,《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80页。
[43] [德]荷尔德林:《荷尔德林文集》,戴晖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2页。
[44] [美]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45] [美]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46] 西川:《编后记》,《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932页。
[47] 骆一禾:《海子生涯》,《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序言”第2页。
[48] 骆一禾:《海子生涯》,《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序言”第3页。
[49] 《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98页。
[50] 《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80页。
[51] 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页。
[52] 西川:《死亡后记》,《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921页。
[53] 王国维:《人间词话》,滕咸惠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