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关于乡村知识分子的特点问题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乡村知识分子,承继历史,面对变革,展现出许多特殊的内涵,使他们呈现出与西方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乡村文化人才不同的,与城市知识分子及留学知识分子相区别(实际上,百年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从知识经历、生活环境和工作职责看,城市知识分子、留学知识分子、乡村知识分子的差异还是明显的,尽管三者之间有包容和交叉)的时代特点。了解乡村知识分子的特点,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
1.文化的先进性与兼容性的统一
与什么性质的文化相联系,决定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前景。[5]新时期的乡村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都受过规范的高等(或中等)学校的教育,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有完整的认识。乡村知识分子有社会发展所需的系统的专业知识、理论和技术,有知识精英阶层关心世界进步、关心民族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浓厚情怀,是乡村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这是乡村知识分子最本质的特征。同时,乡村知识分子直接面对的是农民群众和农村文化,不能不受到传统农业文明的经验主义文化模式的浸染,被迫遵循经验、常识、习惯、天然情感等自在文化的传统习俗。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知识分子又会接受现代工业文明理性主义文化模式的教化,主动依据技术理性和人文精神的自觉文化原则行事,甚至还会一定程度地受到力图颠覆现代文化精神、消解人的主体性的后现代文化的冲击。新时期的乡村知识分子基本的特点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兼蓄融合乡村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的统一。
2.知识的实用性与多向性的统一
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有面向精神思想的纯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知识,有面向生产生活的形而下的实用性的知识。新时期,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乡村知识分子,其知识的实用性方面居于基础甚至核心地位。乡村知识分子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数还是基础教育培训、基本农业技术指导、基本医疗服务、基本文化艺术服务,要解决的一般是生存和发展中基础的现实的迫切的问题,知识的实用性特征鲜明。同时,追求知识的精神价值,提高人生的精神品位,是所有知识分子共同的内在需要。对农民群众而言,随着生活的改善,在文化知识的需求上,层面也逐步提高,重视生存的知识,也关注发展的知识,重视日常生活的知识,也关注幸福休闲的知识,这就需要乡村知识分子提供越来越多的高层次的文化知识。随着新时期科学文化研究的快速发展,部分乡村知识分子也纷纷加入学术活动中,开始接触和参与一些精深的学术工作。还有的乡村知识分子以挖掘、整理、传播地方文化为己任,多年努力,矢志不渝,目前的许多历史文化名村中都有乡村知识分子的独特贡献。乡村知识分子的知识,既立于务实应用之基,又向思想、艺术、科研多向度延伸,展现出知识的实用性和多向性的结合与统一,这是新时期乡村知识分子的显著特点。
3.道德的示范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中国文化精神的指向,主要是在成就道德而不在成就知识。因此,中国知识分子的成就,也是在行为而不在知识。换言之,中国读书人,不是为了知识,知识也不是衡量中国知识分子的尺度,这在二千年的历史中是表现得很明白的。”[6]在传统的中国乡村,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氛围中,乡村民众自然将文人儒士视为正人君子,而追求“修齐治平”的读书人自己也会自觉地按照儒家(或道家释家)的精神,追求圣贤的境界,因而,传统乡村士人道德的示范性是明确的,甚至唯一的,难有其他乡村社会群体可以超越和替代。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劳工神圣的声音日渐高涨,人们呼吁:“凡是劳作的人,都是高尚的,都是神圣的,都比你们这些吃人血不做人事的绅士、贤人、政客们强得多”。[7]再经过延安整风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想教育运动的洗礼,乡村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在道德层面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甚至曲折的变化。进入新时期,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政策推动下,承继历史的传统,乡村知识分子的道德影响力迅速提高,道德的示范性再度呈现于乡村,成为乡村青少年心目中知识和道德的典范。但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乡村知识分子的道德示范性已不再具有唯一性和封闭性。乡村干部、乡村致富能人、乡村个体私营企业主、乡村文化艺术人才,基于各自的优势、特长和贡献,也在不同层面产生道德影响力。新时期的乡村知识分子,道德示范性依旧历史地现实地保持着,但已经具有开放的心态和趋向,道德的示范性与开放性初步走向统一。
4.人格的独立性与复合性的统一
中国知识分子有春秋战国时代元典文化人重道崇德和独立豪迈的传统,有五四知识分子自由理性和民主科学的传统,强调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内核一以贯之,这在乡村知识分子群体中同样有深厚的积淀。在新时期思想文化多元、价值观念多样的乡村中,乡村知识分子大都保持着精神人格的相对独立,对乡村的生活方式、政治活动、发展路径保持着独立的分析、判断和言说。同时,在乡村的熟人社会里,在人情浓郁的氛围中,知识分子也不能不与现实的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一是对乡村干部的支持和尊重,二是对乡村经济精英(尤其在沿海发达地区,乡村中的个体私营企业主不仅数量大,且地位独特)的理解和关注,三是对乡村体制外文化艺术人才的关心和帮助,四是对广大普通村民的依赖和影响。这些不同类型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与乡村知识分子的人格追求都会有不同意义上的差别,乡村知识分子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也会去吸收或包容其他群体的人格习惯,形成乡村知识分子与城市知识分子的“特立独行”不完全相同的复合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