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时高适、薛据先有此作
【解题】
天宝十一年(752)春,杜甫在长安召示文章,参列选序,在短暂归洛阳后于初秋归长安,对长安的流寓生活已有厌倦之情。是时岑参、高适先后到长安,于是杜甫与二人及储光义、薛据等人共往长安东南登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为其母文德皇后求福而建,西院寺塔六级,高三百尺,乃玄奘所建。此塔即今西安市大雁塔,明清时重建。
高标跨苍天[1],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2],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3]。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4]。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5]。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6]。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7]。俯视但一气[8],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9]。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10]。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11]。
【注释】
[1]高标:指慈恩寺塔。
[2]旷士:超然出世之人。
[3]象教:佛教。冥搜:探幽。
[4]龙蛇窟:塔中磴道屈折,往上攀登,如穿龙蛇之窟。枝撑幽:交木斜柱形成的幽深环境。
[5]“七星”两句:北斗七星在户,烈风中仿佛听到天河西流。形容塔势高危。
[6]羲和:太阳的御者。少昊:司秋之神。
[7]秦山:终南山。破碎:终南山诸峰大小错杂,登塔远看犹如破碎。泾渭:泾水和渭水。不可求:泾水清,渭水浊,远望则清浊难辨。两句喻政局昏暗。
[8]一气:天地混沌一片。
[9]虞舜:即舜,传说中的贤君,此处喻唐太宗。苍梧:山名,在湖南宁远县东南,相处舜南巡,葬于苍梧之野。后人多认为杜甫以虞舜苍梧比太宗昭陵,怀念初唐时清明的政治局面。
[10]瑶池:西王母的住处。传说周穆王升昆仑之丘,与西王母饮于瑶池之上。此处比喻唐明皇与杨贵妃在骊山上日夜饮酒作乐。
[11]随阳雁:季节性迁移的候鸟,这里比喻趋炎附势之徒。
【集评】
钱谦益《钱注杜诗》:高标烈风,登兹百忧,岌岌乎有漂摇崩析之恐,正起兴也。“泾渭不可求”,长安不可辨,所以回首而思叫虞舜。“苍梧云正愁”,犹太白云“长安不见使人愁”也。唐人多以王母喻贵妃。瑶池日宴,言天下将乱,而晏乐之不可为常也。
吴瞻泰《杜诗提要》:此伤长安也。登高望远,百忧皆集。三、四两句,为一篇扼要。言天下唯放达者无忧,我非其人,翻生百忧,反言见意。“虞舜”,忧明皇之游幸;“瑶池”,忧贵妃之荒宴;“黄鹄”,忧君子之去位;“阳雁”,忧小人之贪禄。皆暗以忧字串,而妙在不即接,又以“俯”“仰”二段参错成章,几以为写登塔之景,而实隐其用笔之端。意奇法变,纵横跌宕,非可以寻常规矩求之也。
浦起龙《杜诗心解》:诗本用四句领势,次段言登塔所见,后段言登塔所感也。然乱源以兆,忧患填胸,触景即动。只一凭眺间,觉山河无恙,尘昏满目。于是追想国初政治之隆,预忧日后荒淫之祸,而有高举远患之思焉。顾此诗之作,犹在升平京阙间也。
陈《读杜随笔》:起四语已吸尽通篇。首句言塔之高,次句即含秋意,三、四即含章末八句怀古慨今之意。“方知象教力”四句,紧承首句塔高,即写“登”字。中八句极力形容登塔之高:“七星在北户”,如挹其象;“河汉声西流”,如闻其声;“羲和”“少昊”二语,如观其行;“秦山忽破碎”,因塔高不见其崇峻;“泾渭不可求”,亦因塔高莫辨其清浊。“俯见一气”二语,有因塔高极写其空旷,兼见暮景苍茫。而前四句从仰观得来,后四句从俯视得来,写的分外开辟,无限精彩,随手将时令夹叙,与次句照应。“回首”四句,从登塔而吊古,就题发议,所谓“波澜独老成”也。“黄鹄”四句,因登塔所见,借物喻人,收到“同诸公”三字。而虞舜之叫,瑶池之惜,黄鹄之哀,稻粱之谋,直与起处“百忧”相为照应,而秋意亦十分收足,章法何等完密。
杨伦《杜诗镜铨》:前半写尽穷高极远,可喜可愕之趣,入后尤觉对此茫茫,百端交集,所谓“浑涵汪茫,千汇万状”者,于此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