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第一节 “生活世界”理论
人的实践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过程中使自己得以生存,此即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二是人和人的关系,人在对自然物进行生产改造的时候经常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因此在生产力基础上产生了生产关系,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三是人和自我的关系,人在人化自然的同时使“自我”这一自然物也人化了。人化了的自我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知、情、意逐渐分裂且日渐对立甚至相互撕扯,人和自我方面的研究是人文科学研究的对象,美学即人文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现代化指工业、技术、生产等方面的现代运作,包括机器大工业生产、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车间生产的自动化、由生产领域延伸到生活领域,如购物商场和娱乐休闲的自动化、机械化等。现代性指人们在现代化生活背景下求新求异、轻视过去重视未来的意识和思想,以及追求速度和效率,追求专业和精细等。生产和生活的现代化带来了现代性危机。
现代性危机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人和物的异化。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为了人类拥有更多更好的生活物质。这些生活物质本是为了人类服务而存在,但现代化生产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生活物质并不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活:车间经常会为了生产而生产,人们经常会为了消费而消费。人不再是物的主人,物反而变成了人的主人。琳琅满目、种类丰盛的生活物质让人眼花缭乱,失去了选择的主动性和能力,这些色泽鲜艳形状独特的生活物质用其华丽的外表诱惑着人们,使人们一步步走近它、触摸它、玩赏它,到最后倾囊而出占有它。每逢年节,尤其是在“双十一”时,许多人大喊“剁手”却又不由自主地掏钱购物,此即“物为主人”的一个表征(见图0-1)。

图0-1 天猫2016年“双十一”成交额展示着网购的疯狂
占有物并不意味着购物之人能成为物的主人:炎炎夏日空调的使用给人以清凉和舒适,但这种清凉和舒适使人们在夏日中对空调产生极强的依赖性,以致有人不开空调便无以入睡;即使已经知道长期使用空调会得“空调综合征”,但人们依然会在夏日中白天晚上不间断地开着空调,贪恋清凉:空调在此变成了我们的主人。人类利用网络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生活,可是日益频繁的网络犯罪和层出不穷的网络问题让人胆战心惊,但这依然不能阻碍人们走向便捷快速、虚拟光幻的网络世界:网络经常会成为使用者的主人。上述空调和网络事例旨在说明,表面上“拥有物的我们”,事实上经常会变异为“物拥有我们”。不由自主地购物,物操控我们的生活,这是人与物异化的两个主要表现。
其二,人和人的异化。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人类面对面相互交流提供了时空和平台,现代化高效率快节奏的生产、生活使现代人必须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地工作,人们很难像以往一样边工作边聊天。一个一个的工位更是阻挡着人们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见图0-2)。

图0-2 现代人被工作间阻隔的工作空间
工作生产时高度紧张的状态延续到工作生产以外的领域,人们在吃饭、休闲时也经常处于焦虑急躁状态中,以致无暇交谈,“没时间”“不交流”是现代人普遍的生活状态。网络的普及使人们宁愿在网络中与陌生人交谈也不愿和熟人面对面交流,人与人日渐疏远(见图0-3)。

图0-3 大学生宿舍里或看手机或上网,人与人之间交流有限
另外,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关联却日渐紧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屈从于物质现实利益而非精神心灵的沟通共在,人与人交往异化为人与物的利用。
其三,个体的异化。个体异化首先表现为肉体和精神的分离。现代社会中肉体的愉悦和精神的愉悦成反比:肉体越愉悦,精神越空虚。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塑身、整形,却不愿将时间、精力和金钱用于滋养心灵。心灵空虚时宁愿用浓烈的酒精、劲爆的音乐、夸张的色泽、紧张的剧情、极限的运动去麻醉心灵,宁可沉睡,也不愿清醒。身、心分裂甚至相互背叛:胃口已被填满却还张口进餐,疲惫不堪却不去休息。通过身体的折磨来减轻心理精神的苦闷几乎成为现代人的常态。其次表现为知、情、意的分离。知性片面发达,感性日益迟钝,或者感性日益敏锐而知性萎缩退化。意志坚定者稍不留意就会被法律或道德绑架,意志薄弱者又极易随波逐流。精神病患者、心理疾病患者如鬼魅般游走,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
解决现代性危机的渴望使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1)、海默尔(Max Horkhaimer,1893—1973)、赫勒(Agnes HeUer,1929— )等思想家开始关注生活世界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现代生活世界本身被分裂于经济生产、政治、道德、宗教之外,这种分裂状态使生活世界的研究者很难提出相应的理论或建议来有效应对现代性危机的困境。于是,人们将视野重新投向遥远的古代,希望能从古代生活中挖掘出解决现代性危机的可行性方案或可资借鉴的生活样态。这能否成功尚未可知,但被普遍认可为可能性尝试。中国、东方、古代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相互置换:古代社会在东方有较多的遗留保存,中国作为东方首屈一指的大国,常常被视为东方的代表。因此,中国古代生活审美的研究便渐成趋势。但研究者均须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研究中国古代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美化它并提倡复古,任何否认现代科技生产力带来的丰盛物质文明无异于掩耳盗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现代社会中完全摒弃现代科技创造的物质财富,重新以古代的生活方式生活,依然生活于山林中以种植为主的农民(或隐士)也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下山采购物品便是证明。我们也不能否认农业宗法制对中国古代社会个体的束缚和压抑,否则便是臆想性的美化。暂停现代化文明的步伐,重新审视古代中国的社会和生活,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现代的生活世界更加自由、自主、自足。审美活动是自由、自主、自足生活的典型样态,以审美的视角研究古代中国生活是对现代性危机积极而主动的回应和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