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匈奴国家[12]
中国史书上有很多关于匈奴经济社会和政治历史的资料,首先是司马迁和班固的著作。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在毗邻中国北部边界的亚洲中部地区出现一个部落联盟——匈奴(Сюнну 或Хунну)。纪年开始后的最初几个世纪的西方史书将匈奴的后裔称作“Гунн”(Hun)。匈奴人属于蒙古人种。很多学者认为,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是该语系的一个分支)。所有专家一致认为,正是匈奴推动了欧亚大陆的民族和政治格局发生巨变。
在世界上,各个时期都有若干非常活跃的族源中心,其族人就像大锅里的开水沸腾后水花四溅一样向四处扩散迁徙,最终改变整个大陆的面貌。例如,周边被大海环绕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早先居住着英勇善战的瓦良格人[13],为占领新土地获得更多收入,他们开辟了前往希腊的线路。匈奴时代的“大锅”就是亚州中部。今日蒙古国所在的地区,当年曾有很多善战的游牧部落。该地区北部是原始森林、冻土地带和北冰洋,南部是戈壁沙漠和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达朝鲜半岛和太平洋,西部延绵到多瑙河的欧亚大草原。由此,出现了一支向西迁徙的大军,有匈奴人、突厥人、契丹人(Кидани)和蒙古人等。这种迁徙过程类似雪崩,一部分雪冲在前面,一部分雪跟进扩大规模,还有一部分雪被自身吸收。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哈萨克斯坦始终是欧亚大陆上这些不规则迁徙运动的中心地带。人们主要的迁徙方向是从东往西,从南往北。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记载匈奴:居住在北方蛮荒之地,随着畜牧活动而迁移。他们的牲畜多是马、牛、羊,也有骆驼、鹿、驴、骡等。他们追寻水草而迁徙,没有城廓和定居的地方,不从事农业生产,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土地。没有文字和书籍,只能口头约束人们的行为。儿童就能骑羊,拉弓射击鸟鼠,稍微长大就射击狐兔作食物。成年男子都能拉弓,加入骑兵。匈奴的风俗,平常无战事时,随意游牧,以射猎飞禽走兽为生;形势紧急时,人人练习攻战本领,以便侵袭掠夺。这是他们的天性。他们的长兵器有弓箭,短兵器有刀铤。形势有利就进攻,不利就后退,不以逃跑为耻。只要有利可图,就可不顾礼义。自君王以下,都以牲畜之肉为主食,皆穿皮革衣服,披着带毛的皮袄。强壮的人吃肥美食物,老年人则吃剩馀之物。他们看重壮健之人,轻视老弱。
匈奴具有国家性和威望始于单于(匈奴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冒顿(Модэ)[14]。他是单于头曼(Тумань或Тоумань)的儿子。对此,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匈奴有个单于叫头曼。头曼立冒顿为太子。后来头曼所爱的阏氏[15]生了个小儿子,就想废除冒顿而改立小儿子为太子,于是便派冒顿到月氏[16]去当人质。冒顿来到月氏后,头曼却急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偷了月氏的良马,逃回匈奴。头曼见其勇猛,就让他统领一万骑兵。冒顿制造了一种响箭,用于训练部下骑马射箭的本领。他下令说:凡是我的响箭所射的目标,如果谁不跟着我去全力射击它,就斩首。首先射猎鸟兽,有人不射响箭所射的目标,冒顿就把他处死。不久,冒顿用响箭射击自己的良马,有人不敢跟随射击,立刻被冒顿处死。过了些日子,冒顿又用响箭射击自己心爱的妻子,有部下因恐惧而不敢射击,冒顿又把他们杀掉。又过些日子,冒顿外去打猎,用响箭射击头曼的良马,所有部下都跟着射箭。于是冒顿知道他的部下都已成为忠诚可用的人。冒顿跟随头曼去打猎,用响箭射击头曼的头,部下也都跟随响箭射杀头曼。头曼死后,冒顿将他的后母、弟弟和不服从的大臣全部杀死。冒顿于是自立为单于。
匈奴的首领是单于,由长老会推举产生。单于任用自己亲属管理国家。冒顿于公元前206年成为匈奴的单于,推行改革加强国家权力。据中国史料记载,匈奴军队有三四十万人,每个作战部队有一万骑兵,称作“万骑”(Тьма),其长官称作“万骑长”(Темник),下设千骑、百骑、十骑等作战单位,全部由成年男性组成。作战时,部队分为中心和两翼三部分。军纪非常严明,很多人因违纪被杀。匈奴打败了东胡、部分乌孙、萨彦—阿尔泰等部落,还与中国作战并迫使中国纳贡,最终占领了从贝加尔湖到青藏高原、从东突厥斯坦到黄河的大片领土。
匈奴具有典型的游牧民族的生产、经济生活、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特点。匈奴也有居民点。考古专家在伊沃尔加河(Иволга)与色楞格河(Селенга)的汇合处发现一处居民点,面积75 公顷,约80间半的地下房屋,四面有墙和壕沟包围。遗址挖掘出一些铁器和青铜器,还有犁、镰刀、碾子等农耕工具。当时的匈奴人口很多,约有150万人。
匈奴的主要生产方式是游牧,马是最主要的牲畜。它可以在冬季放牧,这意味着马匹适合一年四季养殖。马的主要品种是蒙古马,身材不高,性烈,肌肉结实,脸部短且宽。另外,匈奴人还养殖黄牛、牦牛、骆驼、羊群等。牲畜属于家庭私有财产。每户家庭都有权在部落所属的领地内放牧,并用牲畜保卫部落。匈奴对犯罪行为实行集体负责制。家庭内实行一夫多妻和继婚习俗(父亲死后,儿子以后母为妻;兄弟死去,活着的兄弟就娶他的妻子为妻)。
匈奴的上层社会有四个彼此有联姻关系的贵族氏族部落。男人娶妻时,只能从其他三个贵族氏族中挑选妻子。匈奴单于也只能从这四大贵族中产生。
匈奴是欧亚草原上最早出现帝制的国家,是一个在军事和行政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国家。其最高领导人是单于。单于的权力和权威来自天授,并且世袭,因此被称作“天的儿子”“天地所生,日月所赐”。单于统治国内全境,管理所有属于匈奴的土地,是匈奴人的保护者。单于负责战争与和平,亲自管理军队,处理所有对外事务,确定对外政策,是最高法官,掌握子民的生杀大权,负责主持祭祀仪式。单于之下的第二等级是单于的助手、顾问和军事首领,基本都是他的儿子和近亲属。这些人管理着帝国的东部和西部,以及左右两翼的军队。接下来的第三级是24个地方领导,即万骑长,来自单于本族的人,由单于直接任命,负责管理一定的地域和人口。万骑长下设千长、百长和十长,管理各自的领地。没有单于的命令,严格禁止各部的人变换部落归属。所有匈奴男性都有军事服役义务。可以说,匈奴的统治阶级来自单于本族。匈奴也有奴隶。奴隶主要来自战俘,还有部分来自获罪的同部落成员。
不过,匈奴不是永存的,从公元前1世纪起便在外部压力和内部斗争中逐渐衰落。公元前147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南匈奴的单于是呼韩邪(Хуханье),北匈奴的单于是其弟弟郅支(Чжичжи)。郅支想恢复匈奴的统一,于是联合康居(Кангюй)。随着南匈奴归顺中国,北匈奴逐渐向西迁徙,与中亚地区的部落结成联盟,但保持自身独立性。北匈奴因长期感受中国的压力而被迫迁往天山地区,并与康居接触。这是匈奴在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地区的第一次大迁徙。
匈奴的第二次大迁徙是公元前1世纪。北匈奴因受中国打压,再次西迁,其中一部分部落结成联盟,其余部落解体。受北匈奴影响,哈萨克斯坦中部地区的部落被迫迁徙至锡尔河北部、咸海甚至里海。这次雪崩式的迁徙从公元2—5世纪持续了约300年。带有多种民族和人种成分的游牧部落从亚洲中部经过哈萨克斯坦向西迁徙,可以说,这是一场“伟大的迁徙”。匈奴人在首领阿提拉带领下,对罗马帝国给予沉重打击。古罗马史学家阿米安·马尔采林(Аммиан Марцеллин)这样评价匈奴人:“匈奴人极其野蛮残暴。他们结实强壮,后脑壳很厚。他们是在山地和森林里奔跑的两条腿的野兽。他们从小就学会了忍受饥饿、严寒、酷暑。他们不擅长步兵作战,但却从小与长相奇特却耐力极佳的马一起长大,有时甚至以女性的姿势骑马。他们在马身上可以解决所有日常生活:睡觉和做梦、做买卖、吃喝,躺在马的细脖子上沉睡。如果需要讨论重要的事情,他们会依照惯常的方式,聚在一起共同商讨。”
匈奴人从不种庄稼,也从来不会使用农具。他们居无定所,四处游牧,就像一个带着大篷车的永不停息的行者,这就是匈奴人的生活。所有的匈奴人都很难回答一个问题:哪里是自己的故乡?他可能在此地怀胎,生在他乡,长在更遥远的地方。匈奴改变了哈萨克斯坦的人口结构和居住地,使得突厥部落得以逐渐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