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的商业价值:从知识产权认知变革到管理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知识产权是保护和促进创新的战略杠杆。在全国各行各业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谋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今天,知识产权管理越来越受重视。多年来,市面上关于知识产权的书籍大多是讲如何保护知识产权,解释各种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难以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几天前收到我过去的同事张艳博士发来的其新书电子版,让我眼前一亮,一口气读完,收获和感慨良多。

这本书,不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式的说教,而是鲜活的实践经验总结,令人一开始读就放不下来。我体会这本书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纵观全局,价值导向。一提起知识产权,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保护”。中央电视台也天天在做公益广告:“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这本书开宗明义就指出:“知识产权的价值被严重局限和低估了!是时候把知识产权从档案柜里彻底‘解放'出来,让知识产权为企业的商业目的服务了!”这本书的读者不仅是法律工作者,还应是与创新价值链有关的各方人士,特别是企业的战略决策者。本书讲述了华为花费3亿美元购买IP许可以此换取数百亿美元移动通信国际市场,特斯拉通过开放专利带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IBM通过知识产权许可获得巨额利润,微软利用知识产权重塑开放创新下的产业生态等生动故事,读来令人耳目一新,豁然醒悟。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通过制定和实施紧扣企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产权战略,企业所获得的价值远远超出传统认知中法律赋予的排他性所带来的防御价值。知识产权应当成为支撑企业实现商业目的的重要战略工具。目前许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只是关注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增长率等指标,停留在事务性工作层面,与企业中长期战略目标脱节,没有进入公司高管的视线。本书作者提醒企业的管理者明白:不是知识产权能为我们做什么,而是我们需要知识产权做什么。

第二,澄清认识,消除误解。关于知识产权、专利和创新,社会上普遍存在一些误解和模糊认识,这本书通过案例分析澄清了一些认知上的误解。

一个较普遍的误解是把创新等同于发明。其实,“发明”与“创新”有实质性的区别——发明只求新,而创新除了求新,还要追求价值实现。这本书中以爱迪生的例子详细说明了他的真实身份是创新者和企业家,而不是纯粹的“发明家”。爱迪生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系统化实施创新项目以及深谋远虑地运用专利获利的能力。爱迪生拥有的专利总数高达2332项,几十年内保持拥有专利数世界第一的桂冠。要想成为爱迪生一样的创新实践者,需要经过相关的训练,如何利用知识产权放大技术价值是训练的核心内容之一。

另一个误解是认为申请专利只是为了阻碍竞争对手进入自己的领地。有这样的偏见并不奇怪,因为历史上确实有些垄断性公司是这么做的。其实专利是一个战略工具,有各种玩法。一个新兴的产业在刚刚兴起的阶段,用专利阻止同行进入,反而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采取开放的政策,放弃专利维权,往往能促使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这本书以特斯拉公司开放电动汽车专利与燃油汽车争夺市场的成功案例说明,知识产权的策略应用不应局限于小同行之间的竞争。若能站在全行业的高度,就会感受到完全不同的视野与格局。其实,开放专利的战略由来已久。早在1956年,AT&T(American Telephone&Telegraph的缩写,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通过开放贝尔实验室的有关专利,与政府达成协议,就保住了电话通信市场的领先地位。

标准与专利似乎是相互冲突的两个体系,标准强调公共性和成熟性,而专利保护私有权,强调排他性和新创性。企业不仅将创新成果申请专利予以保护,专利实力强的企业更热心将专利技术纳入技术标准,作为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对于专利和标准的互动,业界有不少模糊认识。此书用了整整一章详细论述了专利和标准的关系,特别是何为“标准必要专利”,解释了标准战略和专利战略相互交融的内在逻辑。

第三,总结实践,不尚空谈。这本书的作者张艳2004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就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工作,担任技术发展处处长。在计算所工作期间,为龙芯CPU等项目做了大量的专利分析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2008年,她从计算所辞职,创建了北京科慧远咨询有限公司。十多年来,她为中国移动、国家电网等大型企业集团和许多高成长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也做了大量知识产权培训工作。她是中国首个知识产权领域国家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主要起草人。2015年开始至今,她代表中国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2017年她主笔的ISO 56005《创新管理 知识产权管理指南》国际标准提案获得全票通过。她花费三年时间潜心撰写的这本内容丰富的著作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她长期躬行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提炼。不管是企业管理者、政府官员还是科研开发人员,都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启迪,拓宽知识产权的认知视野,升华驾驭知识产权的品位。

第四,案例丰富,以事寓理。关于知识产权的书籍很难写得引人入胜。写得浅显有可能不严谨,写得很严谨又可能乏味。这本书兼顾了严谨性和趣味性,最大的特点是案例十分丰富。看似作者信手拈来、不露痕迹的案例,实际上源于作者熟稔IP逻辑的深厚功底。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引用的案例并非网上搜索到的材料,在许多案例中,作者都是亲力亲为的当事人。书中提到通过建立专利提案评价机制,累计筛除了几万项不符合该公司专利质量管控标准的专利提案,节约专利申请费超过一亿元的这家公司,作者的团队为其服务了15年。科创板上市过程中必须回答“是否具备科创属性”的灵魂拷问,上市过程中经常遭遇IP诉讼阻击等,是准备上市的企业必须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这本书为如何渡过这些难关做了详细的案例介绍和分析,具有较强的实战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领悟到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门大学问。如果说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战略杠杆,要撬动什么目标?支点设在什么地方?如何发力?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需求和做法。本书作者提醒大家,找寻企业需要用知识产权实现的价值主张,用商业化思维开展知识产权战略思考并对战略进行解码,对于处于不同价值阶梯的企业都十分必要,这是改变知识产权战略与日常管理工作“两张皮”现象的关键动作,也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构建的魂魄所在。

作为一个在科研机构工作多年的学者,我在读这本书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知识产权的资产价值最终只能在企业实现,大学和科研单位拥有的知识产权究竟起什么作用?大学和科研单位的作用是把钱变成知识,企业的作用是把知识变成钱。只有通过知识产权的杠杆和放大效应,才能产生比钱直接生钱更大的经济价值。大学和科研单位创造的知识,大多数是公共的知识,包括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开源的技术,只有一部分有明显产业化前景的独创技术可以申请专利。这些专利还只是发明,离产生真正的市场价值还隔着一个九死一生的“死亡之谷”。专利锁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保险箱里就是一张废纸,必须通过技术转让或许可转移到企业手中才能创造财富。但我国超过九成的发明专利的转让费不到10万元,说明我国知识产权的杠杆作用还不明显。在创新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今天,如何扭转这一局面,值得深思。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与作为有形资产的生产资料一样,应该私有还是有条件地共享,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问题。激励个人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和促进全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适当权衡,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能过度。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及,以Linux为代表的开源软件迅速流行,对传统的知识产权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约80%的创新来自单个公司内部的研发实验室;到21世纪初,超过2/3的创新与组织间的合作有关,加速创新的最佳战略是加强与外部组织的合作。近几年来,有些人主张国产的产品都要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把组织间的技术许可当成自主创新的对立面。我认为,对涉及国防和机要部门的关键产品,拥有完全知识产权是必要的。但一般而言,对于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产品,选择完全自主研发还是通过获取专利许可快速推出,是一家公司在创新路径上的商业选择。打破技术封锁的出路不是画地为牢、自己修围墙,而是以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打破围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站在开拓历史新局面的高度,以开放的知识产权战略实现国家的自立自强,创建更加公正有效的“知识创造财富,知识惠及大众”的新世界。

李国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