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回首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2023年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正是这一伟大进程中的重大改革举措,自2015年正式启动以来,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一批违法违规项目被依法处置,一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一批绿色生态产业加快发展。部分地方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显著改善了地方环境质量,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但同时也伴随着阵痛,部分地方政府依旧深陷环境污染的泥潭,“不治理”“乱治理”行为频发,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归纳并提炼一套科学、有效的环境治理模式和实现路径,对于传播美丽中国建设经验,扭转地方环境治理困境就显得格外重要。
基于这一重大现实需求,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度这一环境治理制度创新作为切入点,结合运动式治理、协作治理、制度逻辑和悖论理论,归纳出了地方环境治理中控制和协作双重制度逻辑,构建了“外部情境——控制逻辑——协作逻辑”的地方环境治理分析框架。从影响因素、治理模式、实现路径、框架体系等方面,运用回归分析、组态分析、案例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剖析地方环境治理的优秀实践以及经验教训,分析有效的地方环境治理模式及其实现路径,提出了极富新意的具有“高控制—高协作”特征的地方环境治理“创新模式”。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制度—结构—过程—绩效”的地方环境治理框架体系,为地方政府在督察常态化背景下有效运用控制和协作双重逻辑、高效开展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实践指南。
全书共分为7个章节,由两位作者共同研究完成。第1章为绪论部分,详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相关研究现状,并介绍了全书的写作结构;第2章为理论分析部分,梳理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制度变迁,并搭建了全书的分析框架;第3章为影响因素分析部分、第4章为治理模式分析部分、第5章为实现路径分析部分、第6章为框架体系构建部分,这四个章节环环相扣,揭示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下地方环境治理中控制逻辑和协作逻辑的具体应用情况,提炼了有效环境治理模式及其实现路径,总结了双重制度逻辑冲突管理策略;第7章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部分。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双重制度逻辑下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研究”(72374039)、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高质量发展下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有效执行模式研究”(22YJA63007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智化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和运行效率研究”(22&ZD068)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给予的资料收集、访谈调研等方面的支持。
孙岩,张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