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2章 烈士暮年之永垂青史
1
永初七年(113年)正月,班昭之子曹成,出任陈留郡长垣长(今河南长垣县),班昭随其子曹成,到长垣就职。
十四岁时,班昭就嫁于同郡人曹世叔。
丈夫曹世叔早年去世后,班昭其子曹成相依为命,清守妇规,举止合乎礼仪,气节品行非常好,大受赞誉。
母子一道,进入长垣以后,班昭追忆先贤,触景生情,仿班彪《北征赋》写成《东征赋》。
2
永初七年(113年)的早春雨丝,裹着槐叶,班昭的牛车碾过洛阳官道,怀中的青玉璜叮叮作响,玉璜缺口处还粘墨渍,似乎预示着主人书香门第的身份。
她掀开车帘,见长垣驿站的土墙上,刻着半阙《北征赋》,“涉长路之绵绵”,像极了父亲班彪的笔迹。
3
永初七年(113年)正月,班昭之子曹成,出任陈留郡长垣长(今河南长垣县),班昭随其子曹成到长垣就职。
进入长垣以后,班昭追忆先贤,触景生情,仿父亲班彪《北征赋》写成《东征赋》。
曹成扶母亲下榻驿馆时,班昭的鸠杖,戳碎了地上的地砖。夜雨渗进砖缝,在烛光中投下了班昭老迈的影子。
“娘亲,此乃祖父旧友所赠。”曹成呈上斑驳木匣,匣中《北征赋》残稿爬满蠹虫,蛀痕仿佛班彪当年,跟随窦融一道,征讨西州上将军隗嚣的路线。
班昭用疏勒匕首,挑开粘连的纸页,刀尖颤鸣,页脚藏着的半片素绢,绘着父亲班彪当年,在河西勒城头望月的剪影。
4
三更的驿灯将班昭白发染成淡金,她摊开《东征赋》草稿,腕间玉镯磕到案角。
恍惚间,她看见永平十六年的那个雪夜,大哥班固握着她的手临摹《史记》,砚中墨混着兄长班固咳出的血。
“曹大家,太后陛下赏赐的素车白马到了。”
驿丞的声音惊落梁间燕泥,班昭抚过马鞍上的虎纹鞯,追思着自己的亲人,百感交集,
永初七年(113年)七月的黄河,泛着浑浊的泡沫,班昭的马车在泥泞官道上颠簸了三日。
车帘缝隙间,她望着儿子曹成腰间佩剑,折射的冷光,突然想起当年,大哥班固跟随车骑将军窦宪出征时,也是这样将《史记》竹简,捆在自己的马背上。
如今物是人非,车骑将军窦宪和大哥班固,早已经身死命灭,化为了灰烬,随风而去。
长垣城门口的老槐树,已枯死半截,虬结的枝干,像极了班固《汉书》里描写的刑具。
班昭下车时扶着斑驳的城门,指腹突然触到砖石上凹陷的刻痕,刻痕被风雨侵蚀得支离破碎,却仍能辨认出父亲班彪当年,跟随窦融,率军在此驻扎时留下的印记。
“娘亲且看!”曹成指着城南的夯土台,“这是当年陈胜举义的点将台。”
班昭顺着儿子手指望去,残破的土堆上野草丛生,一只乌鸦正叼着腐肉掠过,昔日的英雄豪杰,早已经不见踪影。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想到大哥班固的惨死,二哥班超因病而亡,班昭忧上心来,想到了班氏家族的未知命运,她突然剧烈咳嗽起来。
侍女班予急忙递上丝帕,却发现巾角浸透的并非血痰,而是混着黄沙的唾沫。
5
长垣县衙后院的竹林里,班昭每日黎明即起。她劈开青竹的动作,让侍女班予想起,班超当初,在扶风郡老家制作箭簇的模样,刀刃劈过竹节,爆出一阵阵的清脆的。
当晨光透过竹叶,在地上织就金色网格时,她的羊毫笔已蘸满墨汁。
“昔祖父作《北征赋》,述先帝创业之艰;今儿臣忝任长垣,愿阿母为赋东征。”
曹成捧着新酿的黍米酒,跪在母亲案前,话音未落,班昭文思泉涌,突然挥笔,书写起来:
“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随子乎东征。
时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将行。
乃举趾而升舆兮,夕予宿乎偃师。
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怆悢而怀悲!
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怆悢而怀悲。
明发曙而不寐兮,心迟迟而有违。
酌樽酒以弛念兮,喟抑情而自非。
谅不登巢而㭬蠡兮,得不陈力而相追。
且从众而就列兮,听天命之所归。
樽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径欲从谁。
乃遂往而阻逝兮,聊游目而遨魂。
历七邑而观览兮,遭巩县之多艰。
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门。
既免脱于峻崄兮,历荥阳而过武卷。
食原武以息足,宿阳武之桑间。
涉封丘而践路,慕京师而窃叹。
小人性之怀土兮,自书传而有焉。
遂进道而少前兮,得平丘之北边。
入国郭而追远兮,念夫子之厄勤。
彼衰乱之无道兮,乃困畏乎圣人。
怅容与而久驻兮,忘日夕之将昏。
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
睹蒲城之丘墟兮,生荆棘之榛榛。
惕觉悟而顾问兮,想子路之威神。
卫人嘉其勇义兮,迄于今而称云。
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尚其丘坟。
唯令德为不朽兮,身既殁而名存。
惟经典之所美兮,贵道德与任贤。
吴札称多君子兮,其言信而有征。
后衰微而遭患兮,遂陵迟而不兴。
知性命之在天,由力行而近仁。
勉仰高而蹈景,尽忠恕而与人。
好正直而不回兮,精诚通于明神。
庶灵祇之鉴照兮,祐贞良而辅信。
乱曰,君子之思,必成文兮。
盍各有志,慕古人兮。
先君行止,则有作兮。
虽其不敏,敢不法系。
贵贱贫富,不可求兮。
正身履道,以俟时兮。
修短之运,愚智同兮。
靖恭委命,唯吉凶兮。
敬慎无怠,思谦约兮。
清静少欲,师公绰兮。”
(附译文:
永初七年的这一年,随儿子从京师迁往东边的长垣。
时值孟春季节三月阳春,选择良辰吉日母子启程。
早晨匆匆上路,傍晚在偃师夜宿。
告别了久居的京师,寄身于陌生的新地。
心里充满了悲伤的情绪,天亮时仍然无法入睡。
情知是不知祸福的前行,又无法与命运抗争。
手捧着酒杯思绪万千,压抑的心情无法排遣。
实在是没出生在巢居击蠡的上古时代,只怕是再没有机会贡献自己的才干。
姑且任其自然随大流的趋势,听天由命等待命运的指示。
遵循崎岖的治国之道,想寻求捷径,又能够听谁的呢?
就这样悄悄地从京师消逝,暂且让高傲的魂灵四处游历。
一路上历经七个城镇,又遭遇了巩县的道路艰辛。
眺望了黄河与洛水交汇的美丽,见识了成皋旋门的壮景。
翻越了一座座山岗的险峻,跨越了赫赫有名的荥阳大城。
在原武匆匆歇脚用过午餐,当晚露宿在阳武的桑林之间。
渡过封丘河马不停蹄的赶路,感叹思恋的故乡越离越远。
地位低下的人难免思念故土,自书的叙传里有详细的叙述。
沿路走不了多久旅程,就到了平丘县的北城。
进入匡郭之地忍不住思绪遥远,圣人遭受困厄之景如在眼前。
那是个怎样衰乱的世道啊,难怪会有圣人被围困的事件。
久久地在站在那里惆怅徘徊,直到暮色降临已忘记回返。
到了长桓县的外城,顺道察访居住在郊外的农民。
目睹了蒲城县的古迹废墟,那里早已是荆棘丛生灌木漫迷。忧伤的向身边的人请教,思慕着子路当年的威望和骄傲。
卫国人都传颂他的勇敢和义气,到如今还无不啧啧称奇。
蒲城东南是贤良蘧瑗的故里,那里的老百姓还尊重他的坟地。
人世间只有美德永垂不朽,身躯埋葬了还会青史留名。
典范的著作里赞美不绝,人们敬重的是仁贤和美德。
公子季扎说:“君子多而无患”,此话不但可信还很灵验。后来的衰落导致了患难不断,那里衰败后再没有兴盛。
我懂得上天主宰着人的命运,接近仁贤就要从此身体力行。勉励自己兑现高尚言行,尽忠尽孝宽恕他人。
亲善正直而无怨无悔,让神明知道我的精诚。
愿神灵审查监察我的言行,保佑我真诚善良的辅佐之心。
君子思考的问题,必定是称道的礼制,
为何不各言其志,追慕古人呢?
先父所到必有佳作出产,我才思不够敏捷,怎能不效法笔端。
人间贫贱富贵不可强求,洁身自好守正道,等待时来运转。
长寿夭折在于天命,愚钝聪慧来源相似。
安心等待命运的安排,不管吉凶都乐观对待。
不敢懈怠敬业慎行,牢记谦虚时刻反省。
清心寡欲安于平静,效仿公绰楷模精神。)
6
元初七年(120年)的槐花落得凄惶,班昭卧在檀木榻上,看着父亲班彪的《北征赋》感伤不已。
父亲,母亲、大哥班固、二哥班超等亲人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了脑海里。
班昭默念着父亲班彪的《北征赋》,渐渐进入了梦乡里,看见父亲班彪蹒跚地向她走来:
“爹爹,孩儿好多年,都没有见着你了,你一切都好吧!大哥,二哥呢?”
班彪没有理会心爱的女儿班昭,而是自顾自长吟起来。听见父亲高昂铿锵、抑扬顿挫的诵读,班昭禁不住流下泪来:
“余遭世之颠覆兮,罹填塞之阨灾。
旧室灭以丘墟兮,曾不得乎少留。
遂奋袂以北征兮,超绝迹而远游。
朝发轫于长都兮,夕宿瓠谷之玄宫。
历云门而反顾,望通天之崇崇。
乘陵岗以登降,息郇邠之邑乡。
慕公刘之遗德,及行苇之不伤。
彼何生之优渥,我独罹此百殃?
故时会之变化兮,非天命之靡常。
登赤须之长阪,入义渠之旧城。
忿戎王之淫狡,秽宣后之失贞。
嘉秦昭之讨贼,赫斯怒以北征。
纷吾去此旧都兮,騑迟迟以历兹。
遂舒节以远逝兮,指安定以为期。
涉长路之绵绵兮,远纡回以樛流。
过泥阳而太息兮,悲祖庙之不修。
释余马于彭阳兮,且弭节而自思。
日晻晻其将暮兮,睹牛羊之下来。
寤旷怨之伤情兮,哀诗人之叹时。
越安定以容与兮,遵长城之漫漫。
剧蒙公之疲民兮,为强秦乎筑怨。
舍高亥之切忧兮,事蛮狄之辽患。
不耀德以绥远,顾厚固而缮藩。
首身分而不寤兮,犹数功而辞鱤。
何夫子之妄说兮,孰云地脉而生残。
登鄣隧而遥望兮,聊须臾以婆娑。
闵獯鬻之猾夏兮,吊尉漖于朝那。
从圣文之克让兮,不劳师而币加。
惠父兄于南越兮,黜帝号于尉他。
降几杖于藩国兮,折吴濞之逆邪。
惟太宗之荡荡兮,岂曩秦之所图。
隮高平而周览,望山谷之嵯峨。
野萧条以莽荡,迥千里而无家。
风猋发以漂遥兮,谷水灌以扬波。
飞云雾之杳杳,涉积雪之皑皑。
雁邕邕以群翔兮,鸡鸣以哜哜。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悢以伤怀。
抚长剑而慨息,泣涟落而沾衣。
揽余涕以于邑兮,哀生民之多故。
夫何阴曀之不阳兮,嗟久失其平度。
谅时运之所为兮,永伊郁其谁愬?
乱曰:夫子固穷游艺文兮,乐以忘忧惟圣贤兮?
达人从事有仪则兮,行止屈申与时息兮?
君子履信无不居兮,虽之蛮貊何忧惧兮?”
7
班昭年逾古稀而逝,享年七十多岁。邓太后身穿素服,表示哀悼,并派使者,监办班昭的丧事。
元初七年(120年)年末,长垣城下,邓太后特派的悼念使节的素车停在西市。
班昭的棺椁覆盖着柏树枝,向扶风郡故乡的方向走去。
8
(补记:
班昭一生,建树颇多,称为文学家,史家,甚至政治家,似乎都不为过。
班昭一生的著作,有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谕、上疏、遗令等,共十六篇,由其才女儿媳丁氏编撰成集,今佚。
班昭作品存世有《东征赋》、《女诫》等七篇。班昭还曾为大哥班固的《幽通赋》作注。
班昭在完成汉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点:整理《汉书》、完成八表、传播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被牵连,死于狱中。
《汉书》未成,稿本散乱。班昭继父兄遗志,在藏书阁经年累月孜孜不倦地阅读了大量史籍,整理、核校父兄遗留下来的散乱篇章,并在原稿基础上补写了八表,即:
《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等。
除整理、续写《汉书》外,班昭在传播和普及《汉书》方面,也颇有贡献,曾教授大儒马融等诵读《汉书》。
其时,皇帝幼小,无法理政。自邓太后(邓绥)临朝执政,班昭始终在幕后,尽心尽力地辅佐协助邓太后,尽量公平公正地治理国家,从不因私废公。
班昭家学渊源,熟读史书典籍,对历代的兴衰成败、为政得失,了然于胸。
有了班昭的指点,年轻的邓太后,初掌朝廷大权就有章有法,让大臣和百姓,都心悦诚服,号称“贤太后”。
班昭辅佐邓太后多年,她的贡献,已不是一般的物质赏赐所能酬答。
邓太后十分感激,便特封班昭的儿子曹成为关内侯,曹成后来也很有成就,官至齐国丞相之职。
邓太后治理国家出众,天下敬服。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虽然大家都知道班昭参政,但从无一人,指责弹劾班昭干政,反而给予了班昭和邓太后极高的评价。
班昭在儿子曹成的陪伴下安享晚年,七十多岁才去世。而在此时,班昭的两个侄子,二哥班超的长子班雄和幼子班勇,已经在汉朝廷崭露头角,开始为国家建立功勋。
曹大家墓,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下辖的兴平市丰仪镇大姑村东北约五百米的地方。
墓址在较高的台地上,墓冢为圆锥形,东西长十米,高约四米,周围为耕地。
后来(1982年12月),由兴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后人礼敬,祭祀。
大姑村尚保存清乾隆十一年的铁钟一口,铸文记述了班昭的生平史略和当时的地形地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