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4章 成功了
1994年,12月13日。
苏畅那个青少年歌手友好歌唱大赛,终于要录制节目,计划在15日播出。
这是央视举办的,是国内和岛国之间的一个交流,节目的录制期间,不是谁都能进去,余欢本想跟随一起去看看,但进不了现场。
录制节目回来,苏畅告诉余欢,得到了金奖第三名。
在此之前,余欢一直认为,金奖就是第一名了,而铜奖是第三名,到了现在才知道,金奖一共有五个名额。
苏畅能拿到第三名,已经比铜奖好太多了,含金量也要高很多。
通常来说,前面的名次,有可能是内定的,或者出于友好交流,谦让一个给岛国也是正常。
节目录制完了,再等两天,就是播出时间。
苏畅她们是租了一个大宅院的房间,家境不是很好,家里没有电视,在播出的时候,她们来了余欢家里一起看。
看完了苏畅的演唱,刘美娟笑道:“小畅唱得真好。”
苏桂珍感激道:“那是美娟教得好,小欢教得也好,歌词更好了。”
在此之前,苏畅先是跟余欢学唱歌,等到余欢去拍电影了,刘美娟也教导了一段时间,一直到刘美娟也南下为止。
后来余欢回来了,有空也会教苏畅。
平日里,苏畅都会练声。
一般在早上,上学之前,习惯了练一练声。
“要不我们帮小畅,出一首单曲试试?”
余国华突然提出了这个建议,又道:“我们除了拍电影,也做音乐,但还要再等等,我们正在打通渠道,小畅的声音挺好听的,可以成为我们公司的第一个歌手。”
刘美娟赞同道:“这个提议好,小畅觉得怎么样?”
“不太好吧?”
苏桂珍摇头道:“出单曲,要挺多钱的。”
余国华说道:“我们关系那么好,费用免了,就当作是我们一个小小的尝试,如果能赚到钱了,抵扣了制作费用,剩下的我都给小畅。”
如果赚不到钱,他们自己负责。
余国华是想用来试一试,给公司练手的。
余欢听了余国华这么说,那么可以判断,部分渠道确实被他们打通了,不知道是通过韩虹打通,还是找了其他关系。
不过,他们知道余欢还在上学,现在又要想新的剧本了,暂时不把这些告诉余欢,免得让余欢又要胡思乱想,到时候带一个好结果回来即可。
苏桂珍看到他们那么好,犹豫了好一会:“如果让你们亏了,会很不好。”
余国华信心满满道:“小畅肯定不会让我们亏了的,不过你们考虑一下,实在不想也没事,我们只是随便提一提,没什么的。”
苏桂珍再次感激道:“还是谢谢你们了。”
苏畅说道:“谢谢余叔叔,谢谢苏阿姨。”
她不是很懂其他,但看得出来,他们对自己很好的。
……
第二天早上,余欢等到了苏畅,一起回学校。
路上,苏畅问:“余欢哥哥,你觉得我可以出单曲吗?”
昨晚回去后,她问了问苏桂珍,终于知道单曲是什么了。
余欢说道:“只要你想出,我支持你。”
苏畅道:“妈妈说还是想试一试,但不能只让余叔叔给钱。”
她们不是很懂怎么出单曲,但不会白占便宜。
想要的是一起合作,一起给钱,不然苏桂珍会担心,余国华他们以后瞧不起自己。
“我觉得可以的!”
余欢点头道。
现在要发行唱片的模式,一个是外包给唱片公司,就是歌手出钱请唱片公司制作发售,赚了还是赔了,歌手自己承担。
一个是唱片公司买下来,自己宣发,赚了赔了唱片公司自己承担。
再有就是合作,一起承担,分成的话,按照投入的比例。
苏桂珍想要的,是第三个模式。
他们也投入一点钱,余国华有歌词,占了大部分资金投入。
如果能赚钱,他们一起分。
亏了的话,一起承担。
余欢把这些模式,都告诉了苏畅,又道:“你回去,可以和苏阿姨聊聊,不过没有任何一首歌,可以保证稳赚不亏的。”
苏畅点头道:“我知道了,谢谢余欢哥哥。”
“走了。”
余欢拉住她的手,道:“再不快点,我们要迟到了。”
……
时间很快,到了这周的星期四晚上,余国华回来说,汪晶从港岛飞来了。
他们要商量电影发行的事情,港岛和内地需要同步上映,港岛那边早就开始宣发了。
中影会在这几天,集中卖电影拷贝。
是赚是亏,就看结果了。
时间再到了星期五下午放学。
余欢回来后,听到余国华说了港岛的结果,他们那边用的是阶梯式的分账模式,准备投入二十五个拷贝。
港岛的模式,和内地的不一样,具体分账还要等上映之后的结果。
至于内地的拷贝,还要再等一等。
一直等到下周二,余国华终于有结果回来了,一共卖了六百一十个拷贝,这个数量是很高了。
余国华回来的时候,脸上还带着淡淡的笑容。
到了这一步,说明他们第一部电影成功了,还是特别成功。
“我们的电影,计划在1月23日上映。”
“就是下个月了,在春节之前。”
“另外台省、大马、李家坡等地,后续都会推广出去,但这部分是汪导他们负责,我们对外没有任何关系。”
“港岛的收益,等票房出来再分账。”
“我们没有用买断的模式,买断的利润上限被锁定了。”
余国华简单说了说结果。
刘美娟期待地问:“也就是说,我们的电影火了?”
余国华笑道:“火了,还会很火。”
“小欢,真棒!”
刘美娟开心地,捧起余欢的脸,亲了一下。
余国华也想亲的,但余欢嫌弃胡子有些扎,无情地把他推开。
“小欢,下一部电影,你真的还能写?”
余国华问道。
余欢道:“当然能,写得差不多了。”
这是他第一个,独立完成的剧本,和《目中无人》在意义上是不一样的。
刘美娟问:“是不是可以告诉韩厂长了?”
余国华摇头道:“先别告诉他那么快,让他多暗示,多催催,我们再拿出来,否则他看到小欢写得那么快,不断问我们要剧本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