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西陵词坛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问题缘起、研究目标与思路

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并非毫无共通性,至少关于以下问题存在着对话空间:第一,西陵词坛没有相对明确一致的创作风格,李康化所谓“词风宗尚各有偏好”[79]、胡小林所谓“异质并存”“千人千面”[80],皆是此意;第二,西陵词坛的词学理论非常具有包容性,不主一格,沈松勤所谓“多元化的词学主张”、张仲谋所谓“合婉约、豪放为一体”、谷辉之所谓“兼容并存,统而总之”[81],皆是此意;第三,目前尚没有学者明确指出,谁才是西陵词人的领袖与宗主,比较接近的看法是西陵词坛并不存在宗主人物,而西陵十子是词坛的核心人物。

以上三条,是现有研究对西陵词坛的主要认知,也正是部分词学研究者用以否定西陵词坛“流派”属性最得力的三大依据。那么,什么样的群体才能称为“流派”呢?就词学而言,严迪昌先生的界定已经得到其《阳羡词派研究》《清词史》的成功验证并获得广泛认可,较具系统性与说服力。严先生认为,“流派”主要包含四个要素:

(一)要有一足资号召或卓有权威性的旗帜,也即需要一个盛名四扬、成就卓绝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领袖人物为宗主;(二)在这领袖人物周围聚合起一个创作实践异常活跃,颇著影响的人数可观的作家群落;(三)这个作家群落尽管各自有一己独擅的艺术风采和个性特点,但从群体形态上却有着较为一致的共同追求的审美倾向;(四)群体性的艺术观念或大体相近的审美主张,集中体现于类似流派宣言式的选本或作品总集中。[82]

按照部分研究者的认知,除了“人数可观的作家群落”这一要素之外,西陵词坛几乎处处与现代“流派”观念相对立,似乎是一个反流派的群体,称其为“西陵词派”几乎毫无道理。但是,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若将关于西陵词坛的上述三点认知联系起来考察,耐人寻味的事情就发生了:西陵词坛创作风貌的不统一、多元并存,是不是与其婉约、豪放兼收并蓄的开放式词学观念相一致?是不是与西陵词坛无宗主、无领袖的局面相一致?三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及其互相作用是什么?众多西陵词人集体反对词风拘泥于一端,是不是一种风格主张?是不是一种“群体性的艺术观念或大体相近的审美主张”?西陵词人“千人千面”“异质并存”的创作风貌,是不是正与这种特殊的群体观念相应?是不是“较为一致的共同追求的审美倾向”?

李康化曾引述毛先舒之说:“今人论文,每云某家某派,不知古人始即临模,终期脱化,遗筌舍筏,掉臂孤行,盘薄之余,亦不知其所从出。初或未尝无纷纷同异,久之论定,遂更尊之为家派耳,古来作者率如此。规规然奉一先生,而株守之,不堪其苦矣”[83],以此证明“西陵词人反对‘派’的观念”[84],这是很有力的论证。然而,若是一批关系密切、志同道合的人同时反对规守一“派”,那么相对于其他人,这批人是不是自成一派,或者至少具备某些流派的性质和意味呢?卓发之所谓“今世诗人各立门户,并千古诗人,亦为强立门户,收入党籍中。于是摹其衣冠咳貌,不哀而哭,无病而吟,如侏儒之像叔敖,即真化而为古人,亦螟蛉之为蜾裸耳”[85],卓人月所谓“近代文坛,时有以端雅标者,时有以艳逸标者,时有以豪快标者,时有以诡怪标者,利病互见,旺衰迭争,要皆不知天下文人不可束之一途也”[86],此等论调,声气相通,正可与西陵众多词人的词风、词论对读。

不难理解的是,西陵词坛开放性的词学观念与词风主张,必然会使其与其他各种词风主张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互通性,秉持这种开放性词学观念与词风主张的词人与秉持其他各种论调的词人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对话可能性。这就难免使其面对不同词人、词风时,会表达出其词学观念的不同侧面,从而被断章取义,以其为某家某派。但如果这种开放性的词风、词论具有排他性——与其他专主婉约、专主豪放、专主骚雅、专主俗艳的词学流派或者个人之间围绕审美宗尚问题相互辩难,往来争执,存在着为维护其词论包容性、词风多样性而与其他词人、词派论辩等现实行为——是不是可以说,这样的词人群体也是自成一派的,也具有某种“流派”的意味?也存在作为一个独立的词学共同体进行系统性考察的可能?

根据已有研究的某些共识和争论,本书将西陵词坛作为考察对象,旨在通过对词坛的整体考察,深入历史现场,以严迪昌先生提出的流派四标准——宗主、作家群体、相近的创作追求、选本的审美理念——为维度,对这一支词学力量的主体人员组成、创作追求与风貌、选本审美理念、词学观念进行一一考察,以期最终揭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明末清初西陵词坛上是否存在着西陵词派?围绕这一问题,本书拟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

第一章旨在揭示西陵词坛的群体概貌。拟就启祯顺康四朝的西陵词坛进行整体性考察,通过梳理西陵词人、词作文献和词学文献,呈现西陵词坛的基本情况。具体分为三节:第一节重在全面考察西陵词人的群体规模、地域布局与内部组成,其中在《全明词》《全清词》系列之外新辑补词人19位。第二节主要梳理了西陵145种词集,比吴熊和先生当年预估的数量多出60种左右,此外重点考察了一批已佚词集,及为《全明词》《全清词》系列所漏收的重要词集,新辑补词作1700首以上。第三节主要考察西陵近40种词学文献,重点发掘一批罕为人知的文献,驳正部分文献的认知误区,考辨一批文献的真伪。

第二章旨在揭示西陵词坛诸选本中贯穿始终的核心艺术观念和审美主张,以及西陵词人的核心审美主张对于明末词学风气的变革意义。本章选取西陵词坛诸代表性词选进行一一考察,梳理其操选过程、选阵与选旨,并进行纵向比较,呈现西陵词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词学思想,及其内部的区别和联系,在西陵词坛词学风会的勾勒中呈现其演进过程,追问西陵词坛是否具有流派宣言式的词学选本。

第三章旨在揭示西陵词坛的主要词学观念的嬗变过程,及其在明清词学中兴史上的意义。第一节以西陵诸多词人的词学文献为基础,考察其词论中婉约、豪放并存不废的多元审美主张的演进过程;第二节主要考察词体价值功用论,西陵词人由主情论向诗教观念靠拢的词学风会转变,及这一转变与多元审美观的深层关系;第三节主要考察西陵词人在填词技法层面的经验总结与理论生发,梳理不同词人创作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第四章旨在考察西陵词坛的创作史。择取对西陵词学风会有关键影响及创作成就卓越的词人,在个案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对比联系,以呈现西陵词坛创作风貌、艺术追求、艺术成就及其演进过程。第一节通过剖析徐士俊、卓人月的创作尝试,考察西陵多元词风对于明代词风的开创及其创作得失;第二节通过曹元方及“冰轮二陆”呈现易代变革对于词坛风会的影响,呈现“变徵之音”对于进一步突破明末词坛风尚的意义;第三节以“沈谦”的词风嬗变作为个案,以透视多元化审美风气的演进过程;第四节通过“东江词人”的考察,呈现多元化艺术氛围中不同词人身上的不同创作表现,并借以呈现西陵词坛的代表性创作成就。

结语部分结合实体形态和理论形态的考察,认定以多元审美为基本词学精神并曾持续活动于西陵这一特殊词学生态中的词人,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一个相对明确的准流派性质的西陵词学共同体。这是一个以仁和、钱塘为中心,以余杭及海宁部分地区为外围,由天启至康熙约百年间的百余位词人组成的,无宗主的,以婉约、豪放并存不废的多元词风主张为理论和创作旗帜的词学共同体。

在进入正题之前,需对本课题涉及的三个重要概念——“西陵词坛”“西陵词派”与“西陵词人群”进行简要辨析与说明,并由此明确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文学史演化与政治社会史并不同步,作为不登大雅之堂、远离政教中心的“小道”,词曲尤其如此。从词史中兴这一现象来说,明末清初是一个完整的词史阶段。就西陵词学的演化而言,基本可以落实到明天启至清康熙六十一年左右,即启、祯、顺、康四朝。所谓“西陵词坛”,乃是指杭州一郡的词人文化圈,是一个文化场域概念,由长期活动于这一文化场域内的词人构成,不含有对这些词人定性的意味。而所谓“西陵词人群体”和“西陵词派”,则并非一个单纯的地域性概念,二者标识着一定的属性要素,具有定性的意味。现有研究中所使用的“西陵词人群体”,大意特指活跃于杭州一郡的成规模地联系在一起的一批词人,其内部联系是松散的,词学观念和创作追求有相通之处,但整体上又庞杂不一;所谓“西陵词派”则特指杭州一郡具有相近的理论主张、相近的审美主张和相近的创作追求的一个联系紧密的词学流派。三者不仅在内涵上有以上差别,在外延上也有重要不同。西陵词坛中人,不一定认可西陵词派的创作和理论追求,创作风貌不符合西陵词派风尚,即非西陵词派中人。认同并践行西陵词派的理论和创作主张,且长期活跃于西陵词坛的非杭州籍词人,亦当视为西陵词派中人。

本书以西陵词坛作为选题,并非试图将百年间西陵词坛所有词人作为研究对象,而是以此为逻辑起点,通过对词坛的广泛考察,厘清其中是否具有审美趋向相近、创作追求相近、理论主张相近的所谓“西陵词派”,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其创作、批评、理论主张以及在明末清初词史演进中的处境与意义。


[1]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7页。

[2] 张炎:《词源》卷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5页。

[3] 朱彝尊:《群雅集序》,《曝书亭集》卷四十,《四部丛刊》影涵芬楼藏原刊本。

[4] 王兆鹏先生《花间集校注序》指出“《花间集》萃早期词作之菁华,词体定型于斯,词风亦肇基于斯”(杨景龙:《花间集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版),于小令而言,此论本无可议,但晚唐五代时词调未备,慢词未兴,慢词之体式、风调尚待宋世词人开拓、奠定。顾景星《瑶华集序后》所谓“六代三唐,类能小调,两燕二宋,渐启长篇”,庶几近之。

[5] 以李清照《词论》、吴曾《能改斋漫录》引晁无咎语为代表。

[6] 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陈良运:《中国历代词学论著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7] 张炎:《词源》卷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5页。

[8]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4页。

[9] 张侃:《拙轩词话》,《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9页。

[10] 王世贞:《艺苑卮言》,《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1页。

[11] 王士祯:《倚声初集序》,《倚声初集》卷首,顺治十七年刻本。

[12] 朱彝尊:《群雅集序》,《曝书亭集》卷四十,《四部丛刊》影涵芬楼藏原刊本。

[13] 朱彝尊:《水村琴趣序》,《曝书亭集》卷四十,《四部丛刊》影涵芬楼藏原刊本。

[14] 陈子龙:《王介人诗余序》,《安雅堂稿》卷三,明末刻本。

[15] 如西陵十子之一柴绍炳(《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复旦大学藏康熙刻本《柴省轩文钞》卷七《许右使茗山先生陭堂稿跋》)有云:“自弘治以讫嘉隆,人慕古学,力追渊雅,于是操觚者知有‘六经’、《左》《国》先秦两汉之书,伏习而殽撰之”,此谓文,词体复古则在其后。

[16] 蒋景祁:《瑶华集序》,《瑶华集》卷首,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17] 周瑛:《词学筌蹄序》,《词学筌蹄》卷首,《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初抄本。

[18] 蒋芝:《诗余图谱序》,《诗余图谱》卷首,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藏嘉靖十五年刊本。

[19] 张綖:《诗余图谱序》,《诗余图谱》卷首,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藏嘉靖十五年刊本。

[20] 胡文焕:《文会堂词韵序》,《文会堂词韵》卷首,万历文会堂刻《格致丛书》本。

[21] 毛先舒:《沈氏词韵序》,《毛驰黄集》卷六,清初《毛氏七录》本。

[22] 朱彝尊:《群雅集序》,《曝书亭集》卷四十,《四部丛刊》影涵芬楼藏原刊本。

[23] 卓人月:《古今诗余选序》,《蟾台集》卷二,崇祯传经堂刻《卓珂月先生全集》本。

[24] 徐士俊:《古今词统题识》,《古今词统》,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

[25] 朱崇才:《词话史》,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1页。

[26] 朱崇才:《词话史》,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1页。

[27] 张仲谋:《明代词学通论》,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37页。

[28] 陈子龙:《幽兰草词序》,《安雅堂稿》卷五,明末刻本。

[29] 卓人月:《古今诗余选序》,《蟾台集》卷二,崇祯传经堂刻《卓珂月先生全集》本。

[30] 爱新觉罗玄烨:《钦定词谱序》,《钦定词谱》卷首,康熙五十四年内府刻本。

[31] 王奕清等曾云:“词韵旧无成书,盖因雅俗通歌,惟求谐于声律,不以韵拘。故虽填词之盛,莫过于宋,而二百余载绝无撰韵之人。”(见《清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七)康熙词臣独不撰词韵之作,良有以也。

[32] 宗山:《词学集成序》,《词学集成》卷首,光绪刻本。

[33] 蒋景祁:《瑶华集序》,《瑶华集》卷首,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34] 吴熊和:《〈西陵词选〉与西陵词派——明清之际词派研究之二》,《吴熊和词学论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9页。

[35] 陆次云:《古今词选序》,《北墅绪言》卷四,康熙刻本。

[36] 如《古今词汇》卷前附录《旧序》8篇、《杂说》6篇,内容包括词体、词调、词风、词艺,等等;《古今词汇》附录有何良俊《草堂诗余序》、金镇《休园长短句序》、鲁超《今词初集序》、徐师曾《论诗余》《乐府指迷》《爰园词论》《诗余发凡》《诗辩坻》《鸾情词话》《花草蒙拾》《七颂堂词论》《词筌》《金粟词话》、周在浚《词论》、顾景芳《兰皋词论》、卓长龄《羡门臆说》、丁介《词论》、毛先舒《唐词通韵说》《唐宋词韵互通说》《词韵不两溷说》《词韵略》等,内容包括词体、词风、词艺、词韵等。

[37] 如《词学全书》即由汇辑《填词名解》《古今词论》、仲氏《词韵》《填词图谱》而成,另附录《古韵通略》,内容包括词调、词论、词韵、词律。

[38] 如沈谦著有词话《填词杂说》《词韵》《词谱》《古今词选》;毛先舒著有《填词名解》《填词名说》《鸾情词话》《诗辩坻》《唐词通韵说》《唐宋词韵互通说》《词韵不两溷说》,参与《古今词选》《西陵词选》等。

[39] 卓人月:《选文杂说》,《蟾台集》卷三,崇祯传经堂刻《卓珂月先生全集》本。

[40] 蒋景祁:《刻瑶华集述》,《瑶华集》,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41] 谭献:《复堂日记》卷二,《词话丛编》第四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97—3998页。

[42] 嘉庆七年王氏三泖渔庄刻增修本《国朝词综》卷十三转引厉樊榭云:“王新城晚年有《寄怀西泠三子》诗曰:‘稗村乐府紫山诗,更有吴山绝妙词。此是西泠三子者,老夫无日不相思’,其为前辈推重如此。”

[43] 《吴山草堂词话》云:“陈检讨迦陵剧爱吴山词,称为天下第一手。”见王晫《霞举堂集》卷十,康熙霞举堂刻本。

[44] 陈水云:《明清词研究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6页。

[45] 吴熊和:《〈西陵词选〉与西陵词派——明清之际词派研究之二》,《吴熊和词学论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6—407页。

[46] 谷辉之:《西陵词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杭州大学,1997年。

[47] 许伯卿:《浙江词史》,杭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53页。

[48] 其中不包括《全清词·顺康卷》重收者2位(杨琇与王倩玉、吕澄与吕漺)、长年定居或游历外郡不归者4人(金堡、陈敬璋、徐善迁、吴玉辉)、无词而误入者1人(陆钰)、籍贯有争议者3人(陆浣、沈涵、陈之群)、籍贯无考者等。

[49] 邓长风:《周稚廉、丁澎生平考》见《戏剧艺术》1991年第3期;《丁澎和他的〈扶荔堂诗稿〉》及《卓人月:一位文学奇才的生平及其与〈小青传〉之关系》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明清戏曲家考略全编》;《文学奇才卓人月的生平行状》见《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多洛肯、胡立猛:《著名回族诗人丁澎生平补考》见《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胡小林:《清词人张丹卒年考》见《文学遗产》2008年第6期。

[50] 《西陵词选》收录词人实为185位,不包括宦游词人。吴先生列出共50家50部词集(包括陆进《付雪词》和俞士彪《玉蕤词》),而文中称52家52部词集,盖为统计错误所致。

[51] 吴熊和:《〈西陵词选〉与西陵词派——明清之际词派研究之二》,《吴熊和词学论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0页。

[52] 林枚仪:《陆嘉淑词辑校》,《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06年第1期;胥洪泉:《〈全清词·顺康卷〉重出〈曲游春〉作者考》,《江海学刊》2017年第1期;张仲谋:《〈全清词〉作者小传订补》,《东吴学术》2017年第2期。

[53] 王兆鹏:《〈全清词·顺康卷〉前5册漏收词补目》,《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4] 和希林:《〈全清词·顺康卷〉漏收李式玉词辑补》,《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55] 见卓人月、徐士俊选,谷辉之校点《古今词统》,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6] 程有庆:《〈古今词统〉版本考辨》,《版本目录学研究》2011年第3辑。

[57] 林枚仪:《陆嘉淑词辑校》,《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06年第1期。

[58] 黄强:《〈世经堂词钞〉中抄袭之作考》,《文献》2015年第3期。

[59] 吴县人徐灿为海宁陈之遴妇,如果徐灿可以被认作西陵词人的话,那么程郁缀先生的《徐灿词新释辑评》应被视作西陵词学专题著作。

[60] 吴熊和:《〈西陵词选〉与西陵词派——明清之际词派研究之二》,《吴熊和词学论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9页。

[61] 姚蓉:《明清词派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62] 陈世赟:《明末清初词风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1页。

[63] 严迪昌:《清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29页。

[64] 李康化:《明清之际江南词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101页。

[65] 胡小林:《明末清初西泠词坛与词学复兴》,《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3期。

[66] 闵丰:《清初词选与浙派消长》,《文学评论丛刊》第9卷第2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0页。

[67] 闵丰:《清初词选与浙派消长》,《文学评论丛刊》第9卷第2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5页。

[68] 张宏生:《统序观与明清词学的递嬗——从〈古今词统〉到〈词综〉》,《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

[69] 张仲谋:《论〈古今词统〉的词史建构》,《阅江学刊》2013年第3期。

[70] 方智范、邓乔彬、周圣伟、高建中:《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第172页。

[71] 沈松勤:《明清之际词坛中兴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130—131页。

[72] 沈松勤:《明清之际词坛中兴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393—394页。

[73] 沈松勤:《明清之际词坛中兴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328页。

[74] 谢桃坊:《中国词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20—223页。

[75] 参见朱崇才《词话史》,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28—229页。

[76] 孙克强:《清代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152页。

[77] 参见丁放、甘松、曹秀兰《宋元明词选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27—282页。

[78] 闵丰:《清初清词选本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页。

[79] 李康化:《明清之际江南词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101页。

[80] 胡小林:《明末清初西泠词坛与词学复兴》,《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3期,第56页。

[81] 谷辉之:《西陵词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杭州大学,1997年。

[82] 严迪昌:《阳羡词派研究》,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4—5页。

[83] 毛先舒:《潠书》卷七,康熙刻《思古堂十四种书》本。

[84] 李康化:《明清之际江南词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101页。

[85] 卓发之《题无可哀词》,《漉篱集》卷十五,崇祯传经堂刻本。“叔敖”原误作“叔教”,即孙叔敖,“侏儒之像叔敖”即“优孟衣冠”,典出《史记·滑稽列传》。

[86] 卓人月:《选文杂说》,《蟾台集》卷三,崇祯传经堂刻《卓珂月先生全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