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当代美国著名非裔作家和社会评论家约翰·爱德加·怀德曼(1941— )。20世纪70年代,非裔美国文学界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家。为非裔女作家群的光辉所掩,此间出现的一些并不逊色的非裔男作家未获足够重视,怀德曼便是其中之一。
在近半个世纪的勤奋笔耕中,怀德曼共出版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非虚构作品等)23部,凭借其精致的风格和对于当代问题的严肃思考荣膺诸多奖项,被评论界誉为“黑色福克纳,平装版莎士比亚”。国外怀德曼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成果以单部作品分析为主,近年专著推出呈增长之势。就研究角度而言,国外怀德曼研究大多从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视角展开,部分研究从非洲中心主义视角探寻怀德曼创作立场的转变和对黑人美学的传承。怀德曼研究既有对单部作品的剖析,也有对整体的考察,同时不乏对怀德曼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视野日趋宏阔,展现出跨族裔和跨国界研究倾向。相较于国外怀德曼研究,中国学界对怀德曼的研究始于1993年,成果较少,主要为基于后现代主义和伦理学视角的解读。
笔者的硕士论文研究对象为托尼·莫里森,在与曾艳钰教授谈及想扩大研究范围时,曾教授提醒笔者怀德曼值得关注。然而,在阅读怀德曼作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研究怀德曼绝非易事。受教于黑白两种文化,怀德曼著作既可见希腊经典、18世纪英国文学和英美现代主义作品的影响,亦凸显作者对布鲁斯、爵士乐和“大时间观”等非裔文化有意识的倡扬。怀德曼认为简单的写作手法难以表达真正的非裔生活,其在创作中自觉警惕文学成规之缚,有意识地进行形式实验,由此大大提高了其作品的阅读难度。美国学者图史密斯(TuSmith,2006)曾言,怀德曼的作品在当代美国文学中极具挑战性,对于仅懂标准英语的读者而言难度尤甚,但坚持探寻者往往收获颇丰。这一点,怀德曼研究者(Guzzio,2011;Casmier,2021;等等)皆深以为然。
本书基于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整理而成。在博士论文选题阶段,笔者发现怀德曼在作品中一再抒写其本人的创伤和家族悲剧,重访非裔的历史创伤,也关注后民权时代内城区底层阶级不能承受的宰制、歧视和隔离之痛。基于此,笔者提出了研究问题:怀德曼如何书写创伤?他为何一再书写创伤?Jerry Ward教授对此选题表示赞同。
本书在创伤理论观照下,结合当代自传理论和新历史主义理论,深入阐析怀德曼的创伤书写。本研究有以下几点发现。(1)怀德曼采用自/传写作书写了个体和家庭创伤。《兄弟与保护人》采用合作式自传,道出了怀德曼在种族上升时期的异化之痛与弟弟罗比沦为阶下囚和监狱规训带来的创伤。兄弟二人在对话式回忆的倾诉和倾听中联结了疏离多年的兄弟情。《为人父》在整体非裔父子关系的历史语境中考察了父性缺失和失去儿子给作者造成的创伤。南部寻根之旅、家族历史的探寻和创伤经历的讲述是疗愈创伤和联结父子亲情的有效方式。自/传宣泄了作者的个体创伤,见证了其家族悲剧,也映现了当代非裔美国男性的生存现状。(2)怀德曼并置书写了非裔的集体创伤和个体丧失。《费城大火》探寻了1985年费城官方袭击黑人激进组织“运动”总部引发的大火给黑人社群造成的心理贻害,同时嵌入了作者难以言说的失子之痛。公共事件和作者个体丧失的交织,既是当代非裔所历创伤的证词,也形塑了他们的集体记忆。(3)怀德曼在作品中重构了美国非裔的历史创伤。《屠牛记》既再现了非裔在18世纪末奴隶制、种族主义和黄热病多重夹击下遭受的心理创伤,也以南非科萨人屠牛的历史警示内城区的非裔青少年勿再沉迷于自我毁灭的盲目械斗。怀德曼的历史创伤写作拆解了官方历史的真理治权,同时表达了他对非裔族群当下生存危机的关注。(4)怀德曼关注“黑人对黑人的暴力”给底层黑人民众造成的心理重创。《双城》描述了内城区街头暴力日常化对个体和社群毁灭性的心理冲击,并指出制度性种族歧视乃青少年暴力的元凶。
本书认为,怀德曼的著作是美国非裔的创伤记忆之场,展现了被剥夺和被遗忘者的创伤体验和心理真实,凸显了故事讲述的疗愈作用。自/传写作是一种书写治疗,也是一种生命见证。其小说融自/传、历史和虚构于一体,不仅以想象性重构匡正历史和铭记过往,也聚焦于现实困境。个体丧失与集体创伤、过去的伤痛与当下的艰难在其笔下交织呈现。其创伤书写建构了非裔美国人的文化创伤,形塑了集体的身份认同。通过写作创伤,怀德曼扮演了见证人和社会批判者的角色,展现了他对非裔生存困境的深度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