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韵的寻回:当代河南城市文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河南的城市文学传统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历史和地理上看,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为“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曾有“一部河南史,半部华夏史”的美誉。我国的城市最早诞生于中原地区,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境内发掘的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登封王城岗及阳城遗址和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对研究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探索夏商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有考古资料可证的商代70多个城市中,河南境内就有近30个,殷为商都273年,殷墟是研究商史的权威性考古遗址。“春秋战国,周天子‘礼崩乐坏’,诸侯国竞相争霸,筑城封邑成一时之风,春秋时仅河南就有200多个城邑,战国时兼并为150多个。”“公元前743—701年间,郑庄公‘开拓封疆’,在今朱仙镇附近建‘仓城’开封;公元前364年,魏迁都于这一带,袭用楚国时旧名‘大梁’。”[9]中国的八大古都河南就有4个,即九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及商丘、南阳、许昌、濮阳等。可以说,河南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既有夏商周渊源,又有风华绝代的魏晋,有汉唐雄风,也有两宋的繁荣市井,多样性的文化积淀出河南的厚重历史。

金克木说:“地理不只是指地区,而是兼指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10]关于河南的古代城市文学,洛阳作为河洛文化发源地,一直是浓墨重彩所在。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都记录了洛阳繁华。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为一体,记录了洛阳的名人逸事。曹植的《洛神赋》,更是以华丽的想象、华茂的辞采写出了洛水之滨的洛神之美。洛阳历来是文人雅客汇聚之地,苏秦、贾谊都是洛阳人,“竹林七贤”多在洛阳活动,白居易晚年隐居处即在龙门东山的香山寺。据戴伟华统计,唐代诗人在洛阳创作了约820首诗[11]。

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是现存最早关于牡丹的谱录,为当时洛阳地区盛行的26种牡丹命名,并写出诗句:“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根据久保辉幸的考释:中国宋代涌现了众多谱录类著作,其中牡丹谱共计17种,几乎占花卉谱录总数的一半,它们也是其他花卉谱录出现的前导性著作。[12]陆游的《天彭牡丹记》也是依托欧阳修的创作体例,分为花品序、花释名、风俗记三部分,“后来的花木谱大多沿着这一思路,释花名,述花形、花色、花期等生物属性,对栽培方法乃至栽培过程中的禁忌等都有描述,几乎所有的花木谱都有排列品第的意味”[13]。

宋代之前,关于城市的书写,更多是士大夫精英式的,而非商业文化浸润的市民生活。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将中国的市民文学史上限界定为北宋,瓦市的兴起,由此产生表达市民思想的通俗文化。“中国古代的城市文学精神由精英而通俗化,文学形式上由诗赋转向词曲和小说等叙事文学,总体而言,宋代确实是中国城市文学的一个转折点。”[14]

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汴京瓦子遍布,较为著名的有新门瓦子、桑家瓦子、中瓦、里瓦、朱家桥瓦子、州西瓦子、州北瓦子、保康瓦、宋门外瓦等。其中州西瓦子“南自汴河岸,北抵梁门大街亚其里瓦,约一里有余”[15]。宋室南渡之后,临安瓦子的数量不仅远远超过汴京,而且从城里延伸到城外,如《西湖老人繁胜录》说临安“城外有二十座瓦子”[16],也从侧面说明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文化的兴盛。正是瓦舍的创设,使得民间艺人得以汇聚,官方与民间文化相互融合,也促进了文艺的大众化,如话本、艳曲的流行,使得美学领域出现了雅俗并峙的景观。

而宋代的京都大赋被认为是凝视帝国都城文化的广阔视角,杨侃《皇畿赋》、宋祁《王畿千里赋》、周邦彦《汴京赋》、李长民《广汴都赋》等都是颂美宋代都城。刘子翚的《汴京纪事》组诗中,追忆了东京梦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呈现了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东京繁荣昌盛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北宋之后,因常年战乱,元朝时大运河改道山东,开封不仅失去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地位,也失去了漕运中心的地位,河南开始走向全面衰落。韩国河等的《“中原”历史与文化考论》,分析了河南衰落的多层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就长期处于战乱之中。此后,宋金对峙、蒙古崛起、元末以及明末农民战争等,中原无不是主战场。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也带来了文化的衰落。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又是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渗透,这就更加重了长期作为中原核心的河南的衰落。此外,由于战乱、天灾,造成中原人民生计艰难,这就使得强者轻生好勇,弱者保守顺从、听天由命。

此后,随着南宋后中原文人的南移北迁,河南文学开始衰落。在文学史记述中,也仅有明代中叶的何景明、王廷相和清代的侯方域、宋荦、李绿园等。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9年到20世纪30年代初,河南陆续出现诸多新文化杂志和青年社团,包括《心声》《青年》《文艺》《豫报副刊》《夜莺》《行素》等,冯友兰兄妹、曹靖华、于赓虞、姚雪垠、张长弓等都曾发表文章,比较活跃的还有诗人徐玉诺、作家冯沅君。但这只是昙花一现,伴随着刊物夭折、作家出走,新文化运动的现代性追求在河南本地并没有形成一个拥有话语权的公共空间。由于中原传统文化力量的强大,以及政治现实强大的干涉力,在传统与现实的对峙中,河南新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貌。这一时期,姚雪垠、徐玉诺、范文澜、刘如水、苏金伞、任访秋、张长弓等作家,虽更多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但也更早地以现代性文学视角审视河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