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古代戏仿理论溯源
根据玛格丽特·罗斯在《戏仿:古代、现代与后现代》一书中的考证,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parody”即被用以指称一类滑稽性地模仿史诗的作品。雅典城的赫格蒙当时以模仿和改造庄严的史诗而闻名一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称其为“首创戏拟诗的塔索斯人赫格蒙”,并且在“模仿”艺术的谱系中提到赫格蒙这位“戏仿”作家,他认为赫格蒙描写的人物具有“比一般人坏”[1]的喜剧性。这是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戏仿理论“原点”。公元1世纪时,古罗马教育学家兼修辞学家昆体良认为,戏仿“源于模仿他者的吟诵歌曲,随后在诗歌和散文的模仿中被滥用”。[2]历史上对于戏仿古代含义的描述都颇为简洁,但都突出了其“模仿性”的特点。
罗斯发现,1561年斯卡利杰使用“ridiculous”(荒谬)一词描述戏仿的滑稽性一面。古罗马的戏仿史诗作品较之庄严的史诗,地位相对低下。此时,戏仿继续被“降格”,用以指称琐碎的、低级的、拙劣的滑稽讽刺作品。斯卡利杰对戏仿不高的评价和定位,直接影响到文艺复兴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戏仿仍然存有诸多偏见。约翰·江普(又译约翰·邓普,笔者注)将17世纪到20世纪中的滑稽模仿作品大致分为:“滑稽模仿、戏拟英雄体(又译休迪布拉斯式嘲讽)游戏诗文(又译谐仿文)、嘲弄模仿诗(又译模仿诗)四类。”[3]此外,江普还单列出来滑稽模仿戏剧,这类戏剧在英国具有根深蒂固的传统。如谢里登的《批评家》,部分段落戏仿了莎翁的戏剧,嘲讽模仿莎翁的风尚。四类滑稽模仿作品之一的游戏诗文,其对应的英文是“parody”,与戏仿来自同一词源。这类作品在18世纪流行一时,代表作品有菲尔丁的小说《夏美乐》(1741)、约翰·菲利普斯谐仿《失乐园》的短诗《奇妙的先令》(1701)等。游戏诗文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很受欢迎,德高望重的批评家仍选用“庸俗”的字眼评价这类作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成见,另一方面也来自游戏诗文自身不伦不类的滑稽效果。约翰·江普的划分过于简单化,这四类滑稽模仿作品彼此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滑稽模仿、戏拟英雄体、嘲弄模仿诗都可以划归为广义的戏仿作品范畴。由以上的阐述我们大致可以得出,戏仿最初源于对诗歌形式的滑稽模仿,历史悠久,产生初期偏重“模仿性”,“滑稽性”的因素大约在16世纪以后逐步融入。戏仿类作品“规格”不高,甚至部分带有贬义色彩。17世纪到20世纪,包含戏仿成分的滑稽讽刺类作品发展得比较成熟,已经能够划分出大致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