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意识形态”的文化实践:论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80年代先锋文学的人文语境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20世纪80年代无疑是具有特殊意义的。70年代末期,整个中国社会从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轨,中国主流话语由“政治挂帅”向“经济挂帅”渐变。基于促进经济转轨的改革开放政策,其意义不仅体现于经济上,更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层面对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服从于国家整体转型的需要,“技术政治”成为最具特色的时代话语。现代化的国家向往,带动了现代性的梦想,“现代化”成为那个时代最具蛊惑力的关键词。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80年代的中国文学,之所以频频出现“文学实验”,也正是来自后发现代性的动力机制。急于与世界接轨的中国文学,俨然是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实验场”。回到80年代的历史现场,我们不难发现,从元叙事中出逃的文学话语,启蒙为基调的人文底色,审美自由为旨归的美学热,对现代主义的热情相拥,这样的人文语境最终催生了先锋文学话语。因此,对于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的研究,秉持伊格尔顿提出的“形式主义”与“语境主义”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对“物质条件和社会权力的复杂领域”[1] 予以研究聚焦,应当成为一个基本的路径。其中,“形式与内容的历史性,各种语言可能性出现的历史时刻,及其美学的特定环境功能”[2],尤其值得我们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