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可以与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和韩国偶像剧等量齐观的文化产业奇迹。而业内外人士公认,网络文学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离不开广大网络文学读者(截至2020年底,可统计的网络文学读者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4.67亿)真金白银的“供养”的。其实,金钱只是读者为网络文学所做的巨大奉献的一部分,他们的付出还有很多。例如,“书评”就是读者对网络文学表达关切的另一重要方式。
得益于网络媒介的交流便利,也得益于网络空间的民主氛围,网络文学自诞生之日起,读者的评论话语就与之相伴。这些“书评”散落在文学网站、贴吧、微博等各种新媒体交流工具中,形态不拘一格,嬉笑怒骂率性而出,二十余年来已经构成了一套独树一帜的批评话语体系。
对于不喜欢或者不关注网络文学的人来说,网络文学或是荒诞不经地胡编乱造,或是无休无止地“升级打怪换地图”,甚至不乏低俗因素,对嗜读网文的读者就更不愿一顾了。但是看看网络文学读者的书评吧,你一定能从恒河星沙般浩渺无尽的话语中发现璨如星辰的精妙点评,从而彻底改变对网络文学的刻板印象。在好评中,你能看到读者对作者的花式赞美,看到如饱餐一顿般的心满意足,看到色授魂与的迷恋与不舍。在差评中,你能看到言辞犀利的抨击,看到切中肯綮的剖析,看到阴阳怪气的吐槽。虽然更多的还是如话家长里短般的闲言碎语,但其中也不乏插科打诨的调侃、与作者心有灵犀的剧讨、仿佛看穿一切的剧透以及自得其乐的“买股”站队……此时你才发现,一旦获得话语权和言说平台,哪怕只喜欢读“小白文”的大众也不是什么“沙发土豆”,其中不乏颇为挑剔的“老饕”和优秀的“段子手”。大浪淘沙,为了能在海量批评话语中露个脸、博出位,网络文学读者在组织自己的评论言辞时其实是很拼的。难怪有人会说:网络文学读者的评论比小说还精彩,透过那些妙趣横生的评论,你能看到千千万万个有趣的“灵魂”。读网络文学读者的书评,就如推开读者心灵之窗,洞察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喜好厌恶。换言之,读网络文学读者的书评,就是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的最好方式。由此,可以对网络文学的接受效应作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书评即口碑,也是把握网络文学作品优劣的最佳方式。毫不夸张地说,读者书评的质量总是与网络文学作品的质量成正比。通过书评,你能发现哪里是大呼过瘾的爽点,哪里是热血沸腾的燃点,哪里是心痛欲绝的虐点,哪里是催人泪下的泪点,哪里是“笑出八块腹肌”的笑点……当然,也知道哪章是寡淡无味的“水更”,哪些结局是江郎才尽的“烂尾”,哪部作品又是让人跳脚的“太监”。再加上花样百出的“玩梗”和欢乐不断的“吐槽”,书评常常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说阅读网络文学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那么加上那些不断“秀”出新高度的批评,会直接让这快乐翻倍。甚至,有些人抵挡不住书评的诱惑,从盗版阅读转而读正版,这也算是“弃暗投明”了吧。书评的力量,由此可见。
诚然,读者内部也是有分歧的。忽略那些无脑的谩骂,读者们较起真来的讨论也是十分令人钦佩的。他们能发掘出作品中草蛇灰线的伏笔,找出书里书外的“证据”,脑补各种情节,探讨各种设定,相互争鸣,论战不休。更有甚者,将作品论证发展为技术甚至学术研讨。这些讨论,其中虽然不乏让人莞尔一笑的玩笑话、气话,但总有些评论,会让你发出“我怎么没想到!”的惊叹,产生“应作如是观”的明悟。当然,也绝对少不了“究竟谁对谁错?”的思考与推测。然后,你会越发认真地阅读,会对作品有更多的回味与思考,乃至产生也评点两句或写点什么的冲动。因此,书评是有生产力的,它在生产阅读兴趣。
书评的重要性和力量还在于,它们是一张张晴雨表,反映读者群体这个“老天爷”对一部作品的好与恶,甚至能具体到哪一章、哪一段、哪句话、哪个词。网络文学读者书评,不仅能借此做到“精准打击”,还能做到及时推送。由于发表在网络,书评不仅在读者间流转,而且也能及时把意见传递给作者和编辑。这不像传统纸媒上的评论,它们总是在作品完成以后才发声,尽管这些评论更专业、更严密、更深刻,但它们能影响的,也只能是作者今后的创作了。进行时的读者书评却直接影响着进行时的网络文学创作。作者能根据书评把握读者的口味喜好,及时发现作品存在的问题,调整自己的叙事方向,甚至找到灵感。因此,聪明的作者不仅会汲取批评意见,甚至会邀约读者参与创作。这是之前的媒体环境难以想象的文学生产方式。总之,书评是网络文学接受效应最直观的,也是最充分的体现,它对网络文学生产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值得特别关注。
当然,批评权力下移滋生的“读者中心主义”和“读者话语霸权”也是值得警惕的。无须否认,网络文学是直接服务于读者需求的文学,需要创作与接受的密切互动,但归根结底,网络文学创作仍然是一个有故事的作者,在寻找愿意欣赏他/她的观众。我们应该给予这样的有故事的人以足够的尊重,因为这快乐首先是由他/她创造的。我们没有理由让这样的人为我们贡献了聪明才智之后,还要受到精神和身体的伤害。为让书评发挥正面力量,抵制读者话语暴力,更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研究网络文学读者的批评话语。
在网络空间,因为批评与创作几乎同时登场,所以它很早就受到了研究界的关注。谭德晶教授于2004年出版的《网络文学批评论》当属这方面最早的著作。笔者目力所及,这也是目前唯一一部网络文学批评专论。在这部著作中,谭教授将媒介变迁的影响与后现代景观联系起来,构筑了一个透视网络文学批评发展的多维视角,进而从主体论、美学特征论、文本革命论等角度对网络批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析,为整个网络文学批评研究奠定了一块坚实的基石,其中的许多论断在今天看来仍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不过,由于该著成书较早,其所选择的批评文本多是网络文学批评兴起之初的例子。而网络文学自付费制度建立之后,其文本形态和批评话语形态都较之前有了不小的变化,《网络文学批评论》当然无法顾及。还需要指出的是,书中所论“网络文学批评”,其实是网络批评,包括了当时发表在网络上的各种批评,其中有对网络文学的批评,但更多的则是发表在网上的文学批评(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普通读者的书评),乃至文艺批评与文化批评。如此,其研究视域广则广矣,却未能集中火力专治关于网络文学的批评之学,遑论对普通网络文学读者批评的专门研究了。
此后,在学术专著方面,又出现了唐迎欣主编的《网络文学及其批评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和吴作奎等著的《新文学批评文体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等,其中都部分涉及网络文学批评研究,特别是唐迎欣等对网络文学批评文本构成与表达形式的多样性的分析,揭示了其在双文本与多文本的交互渗透中的批评对象的扩大化与泛化,因之呈现出批评文本多样化的特征,让人眼前一亮。但是,虽然这些著作出版时间距今不远,选择的批评文本却没有紧随当下网络文学读者批评话语形态的发展变化,而是仍与《网络文学批评论》相差无几,他们的基本认识从整体上也与前人类似。
除了学术专著,还有一些对网络文学批评的单篇散论。如欧阳友权先生就在文章中区分了普通读者批评、媒体人的批评和专家批评三种主体批评。其他学者也有一些关于网络文学批评的论析。但从整体上看,目前网络文学研究界对于网络文学批评的宏观关注较多,系统的、较为详尽的网络文学批评的新论著还有待推出。而对于广大普通读者的批评话语的专门研究更是还有待探索。而本书,就是对这方面研究的一种探索与尝试。
首先,在研究中我们注意到,“书评”是建立在网络文学读者鲜活的阅读体验之上的,要研究“书评”,必须首先理解读者。本书根据权威机构披露的数据材料和亲自调查掌握的材料,对网络文学读者分布状况进行了实证考察,进而揭示了其群体区分与学理内涵,并重点分析了读者粉丝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读者的“三观”问题,如此内外结合,尝试为网络文学读者描绘一幅画像。
其次,读者的基本实践是阅读,对网络文学阅读的认识是本研究的必要组成部分。本书从媒介转化的影响、接受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入手,揭示网络文学阅读的发展变化。并以入场的姿态分析其阅读状况,最后从市场角度进行总体分析,以求把握网络文学阅读的独特性。
而对“书评”话语本体,本书则解析了由数个读者交流自发形成的批评关键词,并重点分析了当前最受关注的现实题材读者交流话语,以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剖析。最后推进到理论建构上,揭示读者批评流变的由来,构建理想的批评主体身份,探析其话语特征和审美旨趣,最后以“人民文学”来构建网络文学的基本价值旨归。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力图廓清“什么人在读”、“他们是怎么读的”以及“他们读出了什么”这三个基本问题,由此,不仅把握读者的欣赏取向和审美心理机制,也深入分析网络文学的接受与传播,进而在理解读者批评的基本价值旨归基础上构建网络文学读者批评理论,以期从接受之维推进对网络文学的理论研究。
总体上,本书是论者近年来对网络文学读者及其批评问题持续关注而产生的研究心得之汇集,是对整个学界特别是网络文学研究界已经注意到的,但是尚未全面展开的研究领域所进行的一次初步的探索尝试。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网络文学读者书评的力量和重要性,十分明确这项研究的意义。因为网络文学接受与传统文学接受不同,它不是凝神静思的审美观照,而是直接将现实生活中的情绪投射到文本接受过程之中,甚至这个过程就是碎片化的、镶嵌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所以,分析、解读网络文学读者、阅读及其书评,我们将不仅能洞察其阅读心理,也能从一个侧面把握近5亿人的生活心态。因而,本研究也就构成了广阔的社会思想研究的一个部分。也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尽管我们自知对这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及其海量的批评话语内涵的把握还很不够,也自知由于学识水平的局限让本研究成果还显得稚嫩、粗糙,但是仍然愿意将之贡献出来,以期就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