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的文学气象:朱德润文学创作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张大新

关于元代文学,明清以来近百年间学界的评价总体是偏低的,学术研究也相对薄弱,进入20世纪以后,格局有所改变,但重杂剧散曲轻诗文的现象尚未从根本上改变。查洪德先生曾撰文指出,诗歌“是元代文人表达情感的最主要的文学形式”,元代诗文作家和作品的数量远远胜过杂剧和散曲,且有一批可称名家的诗人,但“元代诗文的价值长期被忽视”,究其原因,“与对元代文献的掌握不够充分有关”[1]。正是在这一学术研究背景之下,朱德润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文创作)被学界忽略也就在所难免。

朱德润是元代颇有影响的画家、文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和散文家。除画作《秀野轩图》等传世外,尚有《存复斋文集》十卷及《存复斋续集》等存世。自元至明及清,由于人们多关注其绘画的成就和地位,加上其作品抄本稀少,且讹舛、脱漏、增衍、错乱处颇多,阅读征引不太方便等原因,以致出现虞集所说的“以画事掩其名”[2]的状况。元代著名诗人黄溍对朱德润的诗歌曾有高度评价,称其诗书画“多能”,“非直今人之所难,求之古人固不易得也”[3],是有一定道理的。从某种角度言,朱德润作品具有比较强烈的主体意识,更像纯粹的艺术创作。可惜的是,至今还未有人对其文学文本展开系统的研究。《画家的文学气象》一书因此显示出其开拓性的意义。

朱德润文集中的作品,就文体而言,类型繁杂,举凡表策、箴铭、哀祭、碑志、记赞、传状、序跋、书启、论说、辩议、原解等等,达数十种之多,《画家的文学气象》一书,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作者首先对其创作历程展开梳理,对其家族历史、入仕经历及退隐生活与其文学创作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分析,从创作背景和心理动机的角度,探求其诗文作品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意蕴,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另外,该书从文学角度将朱德润作品归纳为散文、辞赋、诗歌三类,分别进行专题研究,认为其散文体式多变、风格多样,呈现出人事物景与哲思理趣的结合,相生相映,杂而不越;认为其辞赋宗汉祖骚、感古伤今,因情立赋,以理辅情,情理兼胜;其诗歌反映民瘼、指斥时弊,取象细腻、生动传神。这些观点皆触及到了朱德润文学创作的核心和要义,独具只眼,见解深刻。作者通过具体的个案分析,高度评价了其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尤其是对其新乐府诗和游记散文的研究,可谓透彻,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朱德润文学创作的艺术魅力,对其文学地位的重新审视提供了坚实而可靠的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对朱德润的思想亦进行了深入探索。朱德润虽然没有系统的理论文章,但其诗文中却渗透着他对元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问题的认识,认识的基点便是儒家礼教思想。对此,该书作者通过具体文章个案的分析,指出其道德观、为政观、教育观、艺术观、人才观等方面的特征,即尊儒、爱民、适意、忠君等,这对后人认识元代江南汉族士人的思想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从作家个案角度来透视元代文学的成就,在元代文学研究中尚不多见。要正确领悟作家创作的动机和深邃内涵,对其创作价值和地位做出中肯的评价,离不开具体深入的个案分析。对此,该书作者为读者提供了阅读认知的依据和空间。

以上是笔者作为先睹为快的读者的点滴感想,权且作为本书的一则序言吧。


[1] 查洪德:《元代文学文献与元代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2] (元)虞集:《存复斋文集题词》,载(元)朱德润《存复斋文集》,明成化十一年项璁校刻本。

[3] (元)黄溍:《存复斋集序》,载(元)朱德润《存复斋文集》,明成化十一年项璁校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