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与日本的“倭寇文学”:中日视差与文史互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王向远

读者眼前的这本书,是我指导的博士郭尔雅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倭寇”与日本的“倭寇文学”——中日视差与文史互化》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现在就要付梓发行了。作为指导教师,利用作序的机会,交待一下本书的来龙去脉,对读者朋友或许是有用的。

本书所研究的倭寇问题,是一个沉甸甸的历史话题,它是明代以来中日关系史、东亚区域史的重大事件,又与日本侵华史有关,向来为史学研究所重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倭寇问题都已经成为一般读者的历史常识。但是,常识中往往也含有反常识,当某一历史事件广为人知的时候,也往往意味着这个历史事件会由史学领域进入文学领域,用来满足一些作家和读者的历史想象,也使一些人为了现实需要而重新诠释历史。倭寇及其历史也不例外。

我与倭寇问题的相遇、接触,与我在日本淘书的经历有关。2004—2006年两年间,我在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任客座教授,休息时最大的乐趣,是到京都的大街小巷去逛书店。京都的书店尤其是旧书店很多,书籍的流通更新比较快,而且书价比较便宜,在那里经常可以有意外的发现与收获。我最关注的当然是与中国有关的书籍。其中,带“倭寇”字样的书陆续映入眼帘,那大多是现当代日本作家创作的关于倭寇题材的小说,正在畅销或常销。我买回来翻阅,遂产生了“倭寇文学”的概念及研究倭寇文学的念头。其中的一些作品,我后来在《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和《源头活水——日本当代历史小说与中国历史文化》两书中都有所提及。但是回国后,由于忙于做其他课题,这个题目就搁置下来。

2015年,郭尔雅报考我的博士研究生,在了解她的学习背景时,才知道她也曾在京都待过两三年,是在立命馆大学攻读日本文学硕士,也了解到她父亲是有名的乡土题材作家,从小训练她熟背古典诗词,文字感觉极佳。对文学翻译尤为热爱,更喜欢翻译那些唯美的古典和歌与俳句之类。问她攻博期间想做什么题目,她说出来的都是一些纯文学方面的东西,而且大都属于风花雪月之类的“软题材”,而对于政治历史社会的“硬题材”,似乎不太有兴趣,也不太有基础。那时,记得我曾对她说:要做一名合格的文学博士,要能谈风月,也要能擎风雷;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要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补齐知识结构上的短板,有意识地培养起对于政治、历史、社会的关心。否则,博士不“博”,名不副实。当我决定将“倭寇文学”的题目交给她的时候,她没有为难,没有畏难,而是颇以为然,欣然领命。

说起来,日本“倭寇文学”研究,也属于我本人早年开辟并从事的日本侵华文学研究的系列选题。我在做完《“笔部队”和侵华战争》等“日本侵华史研究三部曲”之后,这方面的选题主要交由我指导的历届研究生来做了。而倭寇入侵,作为最早的日本侵华事件,到了20世纪下半期又大量进入日本作家的创作中,使得我们从“倭寇文学”的角度切入文史互证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而且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后来的事实表明,郭尔雅将这个有价值的题目做出了实在的成绩。那时她较快地进入了原本并不熟悉的历史学,乃至战争、军事、国际贸易、国际政治等领域,围绕倭寇问题阅读了大量中日文书籍资料。她既大量涉猎文史文本,又带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切入论文写作,陆续发表了多篇关于倭寇文学的研究论文,最终顺利答辩、毕业。最终,她的博士论文被遴选进入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论文项目,即将公开出版发行。这表明,她的倭寇文学研究得到了文史专家学者们的肯定。郭尔雅没有辜负这个选题的价值,并且很大程度地实现了当初设定的研究目标。

这是郭尔雅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起点不可谓不高。期待她今后的著述,仍能保持高度的创新追求,文字间仍能有风雷激荡,也会有鸟语花香。

是为序。

2023年6月28日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