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梁朝太子萧统编纂的《文选》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选录了萧统心目中从先秦到南朝梁间,一百多位作家的七百多篇美文佳作,基本囊括了梁代以前的诗文精华,因此不仅在当时,而且于后代,皆曾产生相当广泛之影响。《文选》能与儒家经典及王朝正史等世代相传、相提并论,足见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自《文选》书成,讨论者众。去梁不远,以萧该《文选音义》始,入唐,专家辈出,曹宪撰《文选音义》,为世所重,江淮间为《选》学者皆从之。又有许淹、李善、公孙罗相继以《文选》教授,于是“选学”大行。惜萧该、曹宪之《音义》,皆已不传,许淹、公孙罗之书亦已亡佚。唐显庆年间,李善集其大成,析萧统《文选》三十卷为六十卷,流传至今。后有唐玄宗开元年间工部侍郎吕延祚召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以正“善注”的“繁酿”及“释事而忘其义”之病,撰《五臣集注文选》三十卷,自五臣注成,大行于世。然从唐末起非议者渐多,皆不以五臣为胜,故至宋代,遂合李善注、五臣注为六臣注,刊者众多,至元、明、清三代以来,李善注及六臣注益兴,而五臣注遂少见单行。今仅见四种:
1.日本三条公爵家藏古抄五臣注《文选》残卷第二十(简称三条家本),为今所见仅存的五臣单行写本,现藏于日本奈良县天理图书馆,1980年由八木书店出版。
2.台湾“中央”图书馆藏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建阳崇化书坊陈八郎宅刻本五臣注《文选》三十卷(简称陈八郎本),是我国现存唯一一部宋刊五臣注单行全帙本(有部分配抄),台湾“中央图书馆”于1981年影印五十部行世。之后,台湾学者李迺扬又在日本影印二百部刊出。
3.朝鲜正德四年(1509)五臣注《文选》三十卷(简称正德本),为今存五臣注单行帙本之一(有少部分配抄),现藏于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和韩国成均馆大学。
4.北宋末南宋初杭州猫儿桥河东岸开笺纸马铺锺家刻五臣注《文选》三十卷(简称杭州本),仅存两卷,卷二十九存北京大学图书馆,卷三十藏国家图书馆,是目前大陆地区仅存的五臣注《文选》单行本。
今存三条家本、陈八郎本、正德本和杭州本《文选》为我们研究五臣注提供了重要的版本依据,同时也为五臣音注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在音注研究方面,陈八郎本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一、陈八郎本是我国现存唯一一部宋刊五臣注单行全帙本(有部分配抄),“宋刊”,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刊刻;“宋印”,建阳崇化书坊陈八郎宅刻印;“宋读”,书中的圈点,历代藏书家皆认为是宋人所圈校的证明。而另外的几个版本多多少少有些缺憾,三条家本仅存卷二十,杭州本仅有卷二十九、卷三十两卷,正德本刊刻于明朝正德四年(1509),虽为全帙本,但比陈八郎本足足晚了近350年,并且活字字体不太美观,字列参差不齐,阅读有些不便。二、陈八郎本与正德本不属于同一版本系统,正德本属于“平昌孟氏”系统,“平昌孟氏”系统五臣音注并非五臣原始之音,而是以“宋韵正之”,此可从1983年韩国正文社影印出版的奎章阁本《文选》末附有沈严《五臣本后序》可知,《五臣本后序》:“字有讹错不协今用者,皆考五经宋韵以正之。”可见正德本音注中含有经后人修改过的痕迹,其音注绝非单一的读书音系,故其音注多与《集韵》《类编》同,反映的至少是宋代的语言系统。陈八郎本不属于“平昌孟氏”系统,而且刊刻早于正德本,陈八郎本音注反映的应该是宋代或宋代以前的语言系统,故此本保存的五臣音注原貌应该比正德本多。所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陈八郎本《文选》是我们进行五臣音注研究的最佳选择。鉴于此,将陈八郎本音注进行有条理、有系统、穷尽性地分析,可以弥补“文选学”研究史上的些许遗憾,也可以解决一些前人悬而未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