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他者的东邻:近现代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以日本思想史为方法

第一节 日本思想史何以成为方法——问题提起

据我看来,日本和中国的人们之间,是一定会有互相了解的时候的。

——鲁迅,1935年

近现代中国对于日本的思想界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近现代日本的思想史又能给中国提供什么?正所谓:

一衣带水为比邻,同文同种若分身。

脱亚入欧成恶友,交好对立见知音。

这四句顺口溜里出现了几种很典型的描绘中日两国关系的话语,有的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比如“一衣带水”;有的近乎是想象,比如“同文同种”;有的则是一种理念,比如“脱亚入欧”,当然近代日本的历史并非单纯按照“脱亚入欧”的逻辑展开,但视中国为“恶友”的日本确实变成了中国的“恶友”甚至是“恶敌”,这也是周恩来总理所概括的“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不过无论从什么角度讲,恐怕世界上还没有哪两个国家间的关系如中日两国这样“剪不断理还乱”,所以当代有学者就用“分身”[1]这样一个比喻来描绘两国历史的互鉴意义。也恰恰由于近代中日两国历史的深度相互嵌入,才有可能聆听到互为“他者”的不同声音。具体而言,本书是一部关于近现代日本政治思想史的专著,是一部研究近现代日本人中国论的著作,不过本书也仅是一部探究围绕“中国变革道路”的近现代日本思想史“支流”的小册子。

众所周知,近代之前中国是日本思想资源的最大提供者。到了近代,日本的思想曾经又一度影响到了中国的变革与重构。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对于日本的思想界而言,“中国”始终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影响到了日本的自我与他者认识,也影响到了日本对发展道路的选择,特别是近代以降,围绕中国的言说又成为日本思想史中的一条重要脉络,直接关系到日本的思想尤其是其政治思想的建构。可以说,中国足以成为剖析日本思想史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

此外,近现代中国所走过的以革命、建设、改革为主题的艰辛而独特的道路,为凝练升华出以中国实践为源头的中国话语、中国学派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围绕着“中国变革道路”“中国模式”等热点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不过,无论是所谓的“北京共识”也好,还是“中国模式”也罢,学者们主要将目光集中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发展历程。但正如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到的那样,历史的脉络是不能完全割裂的,中国的发展道路也应该放到更长视野的历史语境当中去考察,也即需要通过考察整个近现代中国的变革历程来思考中国道路问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者的视角往往能够为我们更清晰地思考问题提供多样的研究线索。本书以“作为他者的东邻”为题的本意也就在于此。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当中,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对中国变革历程产生影响最为巨大的一个国家,无疑就是日本。无论是清末的立宪改革,还是民初的宪政建设,或是后来的军阀割据、侵略战争等,在这些历史变局中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而就在这一系列历史进程中,又涌现出许多日本学者、思想家,虽然其学术专长各有不同,对中国的态度也各异,但他们都以极大的兴趣观察在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变革,并做出了至今依然引人深思的论述。之所以他们的思考值得我们品味,是因为他们不仅是近现代中国的观察者、理解者,或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知音”,更是因为他们所处的作为他者的立场。“中国”到底是什么,中国从何处来,处境如何,又会向何处去?围绕“如何重构近代中国”这一历史问题,他们都给予了不同角度的解答。而他们所具有的他者视角,则成了其所思所想的价值所在,这一点是需要我们时刻注意的。

因而可以说,中国与日本思想史之间呈现出了一种互为方法的关系。中国问题是考察日本思想史的切入点,而近现代日本思想史又可以为思考中国道路提供参考。所以,本书以“近现代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研究”为研究主题,重新审视近现代日本的思想成果,回顾那些同时代的身为他者的中国观察者们是如何认识、分析、研究中国问题,探索、评价中国变革道路的。相信本书对思考有关中国道路理论建设的问题将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近现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中关于中国问题研究的理论空白。当然,这并非因为本书本身具有多么高的学术价值,而是由于所探究的研究对象都对中国有着深邃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