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生成与历史阐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结语

历史就是历史学家的世界。历史学家必须首先理解历史,然后才能去解释他的历史的世界。然而,没有任何历史学家能够直接面对或接触历史。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去理解与解释历史呢?他们采用了哪些不同的方式去解释历史呢?这些方式是天然合理的,抑或树立并遵循了某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怎么来的?能否经得起严格的认识论检验?他是否应该遵循这些原则?他基于这些原则去“解释”历史,是否可以证明为正当?凡此,都是历史阐释学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阐释模式出自19世纪,因此与19世纪西欧特别是德国的整体学术风气密不可分。换言之,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阐释思想,不能脱离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学术环境。事实表明,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身处这样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当中,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不与之发生互动关系。有学者提出,马恩的历史观“与他们那个时代的历史思想,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即笃信一种被规律性支配的客观历史”[53]。这种观点无视马恩历史观的唯物史观性质,因此是错误的,但是,它指出马恩历史观与19世纪主流历史阐释模式之间的一致性,则是正确的。


[1] [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页。

[2] 王南湜:《“剧场隐喻”中“旁观者”视角的重建——马克思的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辩证法生成之关键》,《东南学术》2021年第1期。

[3]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8页。

[4] [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71页。

[5] [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10页。

[6] [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7] [苏]列宁:《哲学笔记》,《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8] [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9]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2页。

[10] [苏]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

[11]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19页。按:詹明信又译詹姆逊。

[12] [英]彼得·奥斯本:《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导读》,王小娥、谢昉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33、35页。

[13] [苏]列宁:《哲学笔记》,《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页。

[14] [德]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5页。

[15] [德]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1843年9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16]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一卷,吴琼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15—116页。

[17] [德]恩格斯:《致弗兰茨·梅林》,《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7页。

[18]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9页。

[19]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6页。

[20]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册,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

[21] [法]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神话与意义》,杨德睿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页。

[22] [德]恩斯特·卡西尔:《符号形式的哲学》,赵海萍译,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版,第125页。

[23] [英]R.G.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页。

[24]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20页。

[25]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26] [德]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摘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27] [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3页。

[28] [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修订译本,第348页。

[29]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30] [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1、302页。

[31] [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历史:终结之前的最终事》,杜玉生、卢华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59页。

[32] [苏]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页。

[33] [德]康德:《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

[34] [德]黑格尔:《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黑格尔全集》第二十七卷,第I分册,刘立群等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41页。

[35] [苏]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36] [苏]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

[37] [苏]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38]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

[39]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一卷,吴琼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23—124页。

[40] 刘放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问题的几点思考》,叶金宝、罗苹主编:《诠释与澄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理解》,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7页。

[41] [德]雅斯贝斯:《论历史的意义》,张文杰编:《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2页。

[42] [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7页。

[43] [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敬东、汲喆译,《涂尔干文集》第四卷,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第23页。

[44]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汤志钧、汤仁泽编:《梁启超全集》第十一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347页。

[45] [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页。

[46]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9页。按:这是马克思引用的维柯的话。

[47]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页。

[48]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3页。

[49] [德]雅斯贝斯:《论历史的意义》,张文杰编:《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2页。

[50] [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文集·林中路》,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324页。

[51]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01页。

[52] [英]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53] [英]丹尼尔·沃尔夫总主编:《牛津历史著作史》第四卷,岳秀坤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版,第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