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福建海丝文献的收藏

海丝文献的收藏是开展海丝文献整理和利用工作的基础,是做好读者服务、海丝文献资源建设和海丝数据库开发等工作的前提条件,是促进福建地方经济、传承福建传统文化、推动福建地方发展的参考依据,也是研究福建海丝历史、整理开发福建海丝文献的重要前提。历史上福建人参与海上丝绸之路产生了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的海丝文献,其收藏分布也较为广泛。随着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福建海丝研究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保护和收藏福建海丝文献的机构越来越重视海丝文献的收藏,其主要收藏机构类型有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组织机构。不同类型的收藏机构收藏的海丝文献的类型及重点也有一定区别,图书馆主要收藏正式出版的传统纸质文献、多媒体及网络地方文献;博物馆、纪念馆多收藏实物资料;档案馆多收藏照片、文件、信件等档案资料。

一 公共图书馆海丝文献的收藏

福建公共图书馆继承了福建历代书院藏书和私人藏书重视收集古籍、地方志、闽人著述和乡帮文献的传统,并把收藏、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福建海丝文献作为馆藏资源建设的特色和重点。

福建公共图书馆包括省、市、县(区)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以及乡镇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私人图书馆。福建省现有公共图书馆96个,其中省级图书馆2个,副省级图书馆2个,地市级图书馆10个,县市级图书馆82个,其中各地区少儿公共图书馆6个。福建省级公共图书馆一般设有地方文献专门的机构和工作人员,其中包含大量海丝文献,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馆藏文献资源,如福建省图书馆收藏的两岸关系文献及台湾文献;厦门市图书馆收藏的闽南地方文献;等等。福建省内公共图书馆海丝文献主要收藏机构及收藏概况如下。

1.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是收藏福建海丝文献的主要机构,是全省古籍保护中心暨文化共享工程中心。截止2020年底,福建省图书馆馆藏图书382万册(件)、电子图书315万册,数字资源库64个。截止2008年底,福建省图书馆馆藏中文古籍和地方文献近40万册,其中线装古籍约占全省现藏古籍的1/4,善本约占全省现藏善本的1/2以上。该馆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重点收藏福建省各地文史资料和谱牒等地方文献,对本省各种版本地方志、闽台文献和谱牒的收藏较完整,并建立了以福建资料、地方志、名人著述、文史资料、谱牒等为特色馆藏的信息资源库。目前该馆藏有古籍和地方文献近40万册,家族谱资料达3000余种[9],其收集的范围不仅包括福建地区,还扩展到了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斯里兰卡和中国台湾等一系列国家和地区。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船政文化、妈祖文化、闽台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海丝文献成为福建省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7年开始,福建省图书馆开始实施一个庞大的福建文化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福建文化记忆数据库,将逐步建立6个子数据库,分别是闽南文化数据库、客家文化数据库、妈祖信俗数据库、寿山石文化数据库、畲族文化数据库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促进了福建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工作。此外,福建省图书馆还收集整理散佚于民间的地方文献资料,如关于福州的海丝文献有《开闽忠懿王氏族谱》《瀛涯胜览》(已上交中国版本图书馆)《淳熙三山志》《福州府志》《金薯传习录》《榕城要纂》等。其中,《金薯传习录》作为珍贵孤帙,为清代福州长乐人陈世元所编,主要记述了其先辈于海外经商时,从吕宋引进甘薯到福州试栽之事。

2.福州市图书馆

福州市图书馆是福州地区的海丝文献收藏中心机构,该图书馆收藏了众多福州地方文献和闽台文献,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献收藏体系。目前,图书馆共有馆藏100万册(件),各种综合性文献约62万册。截至2019年2月,福州市图书馆所搜集的与福州有关的地方文献共3100余种,达2万多册。与海丝相关的文献共计524种、2100余册(现代海丝研究专著复本数较多),其中包括文史资料49种、谱牒199种、方志64种、现代海丝研究专著(含船政)212种。除此之外,该馆还设置了表现福州地区特色的闽都文化研究馆、闽都名家作品馆、新印古籍馆、闽都非遗馆和方志族谱馆等区域。图书馆所藏特色数字资源包括船政文化数据库、馆藏地方文献数据库、福州地方文献数据库等。福州市图书馆还和闽都文化研究会携手引进了一系列具有福州当地文化特色的书籍。

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海丝文献收藏独具特色,长期将妈祖文献作为地方文献藏书建设的重点。目前图书馆藏有1477部11636册经史子集,包括史志、医学、小说类,其中有许多是全省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珍品馆藏。另外,图书馆专门设置了海丝文献室、四部丛书室和妈祖文献室,是一所展示莆田人文底蕴、延续文献名邦文脉、引领书香莆田、促进信息资源全民共享,集知识传播、社会教育和学术研究于一身的公共图书馆。该馆所设置的莆田市古籍保护中心是全省古籍收藏先进保护单位,该中心以保存历代莆田地方文献为特色,对促进妈祖文化研究、莆田市地方史研究以及莆田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保障。具体收藏如下:(1)历代莆人著述:据统计,历代莆人著述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的有50部882卷,收入《四库全书存目》的有67部983卷,其数量位居八闽之首。(2)地方志:图书馆馆藏地方志中,府志有明弘治期间《重刊兴化府志》、明万历三年《兴化府志》,县志有仙游县志4种,莆田县志5种,莆田市志2种,区志5种,以及各种镇/村志近10种。(3)妈祖文献书目:收藏《敕封天后志》《清代妈祖档案史料汇编》等妈祖文献358种。(4)数字化文献:数字化莆仙文献目录1034种,数字化妈祖文献书目193种,同时建有莆仙方言资料库。

4.泉州市图书馆

历史上闽南人参与海丝活动最为积极,遗留下来的史籍文献和遗迹较多,相关文献多保存于泉州市图书馆。该馆收藏有33000余册的珍藏善本、普通线装古籍,古籍数量占泉州地区的70%以上。线装书中有343种3567册善本书,地方文献384种1789册,尚有50多种字画、墨迹、法帖等宝贵文献。馆藏善本书有明代刻本50多部500多册,如嘉靖年间刻的《徐节孝集》《资治通鉴》《文选》《仪礼注疏》《古今合璧事类备要》《楚辞》等都是精本。馆藏的《景璧集》是国内的孤本,《榕树全书》(清刻本)、《三陵集》(抄本)、《温陵诗记》(木活字本),以及《里言征》《丛青轩集》《晋水常谈录》等也都是较为完整而少见的泉人著作[10]。该馆设有古籍地方文献室,是海丝历史文献的主要收藏处。据统计,该馆现存海丝文献专著书目内容涉及地方文献、丝绸之路、泉州历史、海上运输、泉人著述、文化交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古籍地方文献室收藏有大量的福建谱牒文献原本,通过谱牒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将馆内拥有的900多部谱牒制作成目录置于图书馆网页,这部分谱牒文献共记载出洋人数12000人左右。永春县《桃源潘氏族谱》《三修永春夹漈蔡氏族谱》,安溪县《大墘林氏族谱》,南安市《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彭岛洪氏族谱》,石狮市《银江李氏族谱》等颇具代表性,目前该馆已经成为闽南地区地方家谱、族谱收集最为全面的图书馆。

5.厦门市图书馆

厦门市图书馆是厦门市地方文献收藏中心,自建馆以来一直坚持做好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收藏等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厦门市图书馆就设立了地方文献专库,库内主要收录厦漳泉、厦漳泉出版的或厦漳泉人士著述的各类出版物。现该馆收藏古籍2700册,善本1500册;民国文献110种,共59256册;谱牒文献243种;华侨华人专题资料2562种,共3533册;收藏地方文献共41030册,以闽南地方文献为收藏特色。其馆藏资源中的特色馆藏有珍藏文献数据库、厦门记忆数据库、闽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数据库、厦门志数据库。珍藏文献数据库提供了厦门市图书馆所收藏的珍稀文献的电子全文,其中包括元刻本《注陆宣公奏议》、宋版元明递修本《通鉴纪事本末》、海内孤本《甘泉献纳编》、四库底本《云溪集》等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善本古籍。厦门记忆数据库包括各类厦门地方文献资源,根据内容可分为小城春秋、图说厦门、厦门人物、厦门地方文献索引、厦门文献、闽南戏曲、华人华侨专题库等数据库。华人华侨专题库中的闽籍华人华侨人物库一共包含326名著名华侨华人的姓名、籍贯和生平介绍,其中305名华侨迁往南洋,涉及行业包括制造、经济、教育、医学、政治、书法、音乐等领域;闽籍华人华侨书目索引库共提供了1575份文献的索引,这些文献的内容以人物志和方志为主。闽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数据库收录了内容涉及闽南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内容的文献书目和作者为闽南籍人士著述的书目[11]

6.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作为福建省漳州市的公共文化中心,以漳州历代地方文献为藏书重点和特色,为漳州市海丝文化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研究、闽南区域文化保护研究和闽台文化交流起着文献保障的作用。该馆海丝文献的收藏十分丰富,所设立的“漳州文库”集收藏、整理与利用于一体,共收录漳州古籍、图书、金石拓片等多种文献近万册(件);宋、明、清古籍378种4093册。具体包括:一是漳籍人物著述,约有130种,其中经部11种、史部30种、子部19种、集部70种;当代漳人著述数量较多,有近1000位作者的著作列入馆藏。二是地方志,图书馆馆藏地方志中,府(市)志有清光绪《漳州府志》《漳州市志》2种,各县(区)志有龙海县6种、长泰县5种、南靖县4种、云霄县3种、东山县3种、平和县3种等共计26种。三是谱牒,图书馆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收集漳州民间族谱,目前已复制收藏的馆藏家谱有1687册,包括66个姓氏。四是金石拓片,该图书馆共收藏了千余件金石拓片,从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古文献资源,在这些金石拓片中,包含100余件墓志铭,400余件由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民间保存的石刻拓片,这些馆藏在我国地级市的公共图书馆中是不常见的。五是漳州市的侨批、民间文书、民间剧本,以及其他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登记的资源等,此类文献目前存世稀少,收藏价值较高。

7.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也收藏有一定数量的古籍地方文献。该馆收藏有《洗冤录》《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初编》《万友文库》等地方文献1330多种1万多册,其中线装古籍和闽北地方文献资料尤为珍贵,古籍有乾隆三十年版本《延平府志》《建瓯县志》等闽北各县志以及《宁化县志》等省内一部分珍藏本[12],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中就包含了海丝文化内容,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

此外,福建一些区、县级公共图书馆也有海丝文化内容的文献收藏,如福州市马尾区图书馆收藏的马尾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包含船政文化、马尾区古村落名居、闽剧荟萃、马尾宗祠文化、马尾名胜古迹等。福州市长乐区图书馆收藏的长乐地方文献特色库,包含城市记忆、地方志、人物志、地方族谱、名家作品、地方非遗、文化地图等。古田县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包含特色文化专题:朱熹理学文化、陈靖姑文化、圆瑛文化、华侨文化等,以及古田县志、文史资料、民间书籍、族谱名录等。厦门市思明区图书馆以“写厦门的书”和“厦门人写的书”等地方文献为收藏重点,该馆建有闽南特色资源数据库,主要内容有“闽南事”“闽南人”“闽南物”“闽南景”。厦门市同安区图书馆收藏古籍7063册,善本1002册,善本中有6部15册为国内孤本,已被中国古籍保护中心录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导航》,民国文献8200册,地方文献以厦漳泉及台湾文献为主,共2702册。此外,该馆还建有同安文物古迹、同安图库、同安特色音视频库、同安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其中,同安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共有电子图书1281种,涵盖多种同安历史文献。厦门市集美区图书馆收藏古籍15154册,善本299册,民国文献19155册。该馆地方文献古籍全文数据库包含各类古籍电子书接近1500本的古籍数据库,包含明朝清朝全国各省县、福建各地县志,以及其他各类古籍。馆内的自建数据库有陈嘉庚文献库、古籍文献库、厦门地方文献库、厦门会展资料库4个。

二 高校图书馆海丝文献的收藏

高等院校图书馆是高校信息储备及传播的主要阵地,在根据办学目标和任务进行文献资源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地收集保存和共享福建海丝文献,有些高校的海丝文献收藏丰富,成为福建区域内的海丝文献资源保障中心。据调查,福建海丝文献资源收藏主要分布在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漳州师范学院、莆田学院、华侨大学、闽南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等高校图书馆中。

1.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内拥有较为丰富的地方文献、字画、善本、古籍、碑刻,内含大量的海丝文献。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就特别重视古籍善本、稿本、抄本、地方志、福建史料和丛书、名人字画、金石拓片、谱牒、诗文集等的收集、整理和利用。现有馆藏海丝历史文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福建地方志。福建省志、府志、州志、县志、镇志基本完备,福建的地方志现存约350种,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共收藏280多种,收藏的福建地方志数量居全省各收藏机构之首。该馆建设了《福建省九十六种地方志传记艺文志索引及资料库》,共收录福建省志4种,各种府志、县志96种,福建闽人及来闽做官人物35600多人索引及传记资料。二是福建古代地方文献及闽人著述。该馆收藏清代以前的闽人著述别集达600余种,闽人家谱百余种;线装古籍19000多种156000余册,其中的善本古籍中有900多种10000余册的元、明、清时期的旧椠及稿本、精抄本,现有25部典籍被选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宋、元、明、清各代的名家书画500多幅,金石碑拓近万张,不乏稀世珍宝。该馆自编了《福建地方文献及闽人著述综录》,著录了现存国内60余家图书馆所藏清代以前福建典籍多达3400余种。该馆还自建了馆藏中文民国文献数据库,所收藏的民国文献中含有许多福建出版的图书、期刊,其中民国时期福建出版的期刊共182种,报纸共14种,图书共523种[13]。该馆收藏的福建海丝史料及历史典籍十分珍贵,学术研究价值较高。

2.厦门大学图书馆

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文献收藏量较大,是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其馆藏中的闽台方志、族谱等地方文献史料独具特色。该馆特藏部设有专门的古籍书库和善本书库,存有古籍133355册10161种,善本819种11743册,地方志1200余种,所藏日本末次研究所剪报资料750辑15万篇2亿多字。2009年和2013年,该馆分别有9部和1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4]。该馆还设有区域研究资料中心,专藏闽台、东南亚以及华侨华人等中外图书资料,有藏书9万多册。该馆重视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建设了区域研究文献数据库、闽台族谱数据库、莆仙妈祖地方文化特色库等。另外,厦门大学图书馆在海上丝绸之路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开发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图书馆建立了海疆研究数据库,数据库中专设有“海上丝绸之路”专题,有约1000条记录。

3.漳州师范学院图书馆

漳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收藏有大量的闽方言和闽民俗研究文献,2000年开始建设闽台地方文献资源,先后完成了《馆藏地方文献目录》《闽台民间信仰》《闽方言》《本校教职工科研成果目录》及地方报纸《八闽历史文化研究目录》《郑成功》《朱熹》《林语堂》等专题目录。由福建省教育厅资助建立的漳州地方文化数据库是在现有馆藏基础上建设而成的,收录了漳州历史与地方文献、漳州文学艺术、林语堂学术研究、福建报纸漳州文化、闽南日报漳州文化等万余条记录,共包括地方文献库、闽南文化库、海西文化库、历史名人库4个子库。语言学科专题特色数据库则主要收录闽方言数字化论文和闽方言书目,是闽南地区海丝文献收藏的主要机构之一。

4.莆田学院图书馆

莆田学院图书馆的收藏特色是莆仙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因此特别注重莆仙地方特色数据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建设。2003年,该馆特辟了妈祖文献研究室,主要致力于莆仙地方文献资源特别是妈祖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目标是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及妈祖文献资源数据库。目前主要建成了莆仙古代名人录、妈祖文化资料库、莆仙戏资料库、莆田茶资料库和莆仙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5个资料库。莆仙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目前收录有明万历《兴化府志》等莆仙历史文献共1030册,现代资料320册;妈祖文献古籍20多册,合计共收录1350多册莆田、仙游两地的地方志、古籍文献和现代研究资料全文。妈祖文化资料库包含了“书目库、全文库、图片库、多媒体库”四部分,现已收录书目数据近20000条,其中,全文资料近16000条。同时莆田学院建有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基地,该基地收藏中文图书15000册(其中全国妈祖文化研究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1080本),外文图书3532册,建有国内最大的妈祖文化电子资料库。

5.华侨大学图书馆

华侨大学图书馆馆藏独具特色。该馆设有华侨华人文献特藏库、福建戏曲文献特藏库和闽台地方文献专题库,其中包含大量的海丝文献。图书馆还建立了海上丝绸之路文献特藏专柜,并把它归在了闽台地方文献特藏库的范畴内。目前,该馆开通了“一带一路”数据库的应用,该数据库是国内首个聚焦“一带一路”倡议的专业学术数据库产品。

6.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漳州地区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该图书馆内收藏了一系列漳州地方文献,从2001年开始,该图书馆开始建设漳州地方文献专藏,即广泛搜集闽南地区特别是漳州区域的地方文献资源,从而确立了在纵向上面向漳州文献、横向上面向闽南方言文献的特色馆藏体系。该图书馆目前已搜集整理漳州地区的纸本文献千余种,包括族谱、家谱共计834册,另外已建成包括闽南方言数据库、闽南地方文化特色数据库、闽台生态农业库在内的多个自建数据库。与海丝文化有关的数据库主要涉及两类:一类是基于馆藏地方文献所构建的闽南地方文化特色数据库,该特色数据库又分为馆藏地方书目、艺术库、人物库、文化库、连氏家族等子库,同时还收录了与漳州文学艺术、林语堂专题研究、闽南历史与地方文献、《闽南日报》、漳州文化等主题相关的逾万条记录;另一类是闽方言文献特色数据库,该数据库主要包含闽方言研究论文库、闽方言图书全文库、闽方言资料库、闽方言辑目索引库等子库,这些数据库基于图书馆特色馆藏,整合了与闽台两地和东南亚区域的闽方言有关的各类语言学文献资源,并提供全文浏览和检索,是与漳州海丝文化相关的珍贵数字资源。

7.闽江学院图书馆

闽江学院图书馆成立较晚,但馆藏极具特色,收藏了较多包含海丝文化内容的闽都文献,并建立了闽都文化文献资源特藏库。闽都文化是指福州方言语区内的文化,是由操福州方言的居民共同在一起生活长期形成的一支地域文化,闽都文化的地域范围横跨闽福州、闽东、闽北以及浙江等地区。随着明代末年大批福州人向海外流转,将福州方言传到南洋各地,甚至传播到世界各地,闽都文化也随着闽都人民的迁移足迹扩散至海内外,逐渐成为闽都华侨在海外社会中联系的纽带。闽都文化文献资源特藏收录的内容涵盖了闽越土著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闽都中西文化交流、闽都教育文化、闽都名人文化、闽都海洋文化、闽都华侨文化、闽都园林建筑文化、闽都民间习俗和艺术文化。共收集古籍、图书资料、手稿、内部出版物等3000余种,5000多册。该馆在闽都文化文献资源特藏库的依托下开发出闽都文化特色书目,建立了闽都文化数据库、船政文化特色数据库、闽都宗教信仰数据库等。

三 档案馆海丝文献的收藏

公共档案馆是收藏与保管档案的重要机构,主要任务是对本地区需要长远保存的档案、史料进行统一集中的管理。福建各地市的公共档案馆特别注重地域特色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收藏了一系列与福建地区有关的重要原始文献。其中,与海丝文化有关的档案文件主要涉及历史照片、历史档案、信稿、土地合同、名人亲笔以及建筑图纸等。目前,收藏福建海丝文化历史相关档案资料的档案馆主要有福建省档案馆、福州市档案馆、厦门市档案馆、莆田市档案馆等。

1.福建省档案馆

福建省档案馆是我国一级档案馆,该馆的收藏内容丰富,文献价值珍贵。在该馆所藏文献中,时间最早的档案产生于1644年,许多文件和史料不仅立足于海丝文化和福建省的省情,而且体现出深刻的历史意义。由于福建的特殊地理区位和经济、文化地位,这些馆藏文献具有鲜明的海丝文化特色。馆内藏品主要分为明清历史档案、民国历史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档案四部分。其中明清档案56卷,主要是福建省各邮柜(站)邮政代办人及信托经理人详情表,邮政总局和北京、上海税务总署与福州、厦门邮政处以及闽海关的来往文电、通令、公函、营业情况、月报表(多系英文),明代末年(1644年)及清代的房地契据(1716—1884年),福建法政学堂毕业文凭,福建私立政法专门学校影集等。其中有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二年(1907—1910年)洋务总局和美孚石油公司关于在(宁德)三都澳向罗、郑二家租地拟建油池的案卷。民国档案,计有92个全宗,177606卷[15]。这些历史档案材料,对保存和开发福建海丝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2.福州市档案馆

福州市档案馆是一所综合性档案馆,现该馆所藏的1949年以前的历史档案文献共有10个全宗,分为20859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档案全宗192个,共277832卷,86640件。福州市档案馆中收藏的最早档案可以追溯到清朝咸丰五年。这些档案文件不仅体现了福州的历史概貌,还从各个方面揭示了福州地区民众参与海丝文化活动的历史。福州市档案馆所收藏的福建海丝文献主要涉及与福州有关的重大活动与重要事件档案、照片、音像资料和实物文献等多种形式和多种载体的资料,其中比较珍贵的福州海丝文件包含清代福州族谱和房契、地契,美国友人西奥多·琼斯所收藏的40余张19世纪60年代的福州老照片,外籍人士在福州地区从事文化、宗教等活动的历史档案,此外还包含能够体现福州地方特色的其他档案资料,如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船政文化档案、闽剧档案、福州中华老字号档案、福州家谱族谱以及市属单位的部分内部出版物等[16]。该馆还收集保存了反映福州地方名优特产品生产、加工、运销的历史档案。此外,该馆馆藏的图书资料也十分珍贵,涉及海丝文化内容的主要有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近代、现代福建地方大事记,福建省政府公报,1949年前福建主要期刊简介,《福建通志》《福州府志》等。

3.厦门市档案馆

厦门市档案馆是国家一级档案馆,是收藏福建海丝文献的重要机构之一。其馆藏海丝文献按载体形态可分为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录音录像档案及部分实物档案。目前馆内所藏涉及海丝文化内容的文献除了《近代厦门涉外档案史料》《近代厦门经济档案资料》《闽台关系档案资料》等档案文献,还有《湖里文史资料》(共6辑)、《厦门华侨志》、《厦门文史资料》(共22辑)、《厦门市志》(共五册)、《厦门志》(共16卷)、《厦门年鉴》及《厦门诗词》等图书资料,其中《厦门文化丛书》系列涵盖了厦门海外交通、海防文化、宗教、侨乡、诗荟、民俗、地理等24个方面的内容,《闽南文化系列》丛书反映了包括厦门在内的闽南地区的饮食、民间信仰、民俗、先贤等10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档案资料,是19世纪末以来厦门市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反映,在福建海丝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泉州市档案馆

泉州市档案馆同样为我国一级档案馆,馆藏文献2万多册,文献内容主要包括侨务资料、政策文件、同乡会、宗教、法律文件汇编、泉州市相关统计年鉴、地方志文献、报纸、学术期刊,以及与泉州市相关的自然灾害、气象、城市规划等领域的资料。该馆也收藏部分图书资源,主要包括工具书、图书(哲学、地理、历史、经济、法律法规、政治、文学等领域)、族谱等。其中,部分档案十分珍贵,是挖掘和展示海丝文化的重要史料。

5.莆田市档案馆

莆田市档案馆作为莆田地区的档案收藏管理机构,自成立后通过征集、赠予、寄存、接收等各类途径搜集了大量的莆田地方档案。截至2017年底,莆田市档案馆共保存了清代档案文献、民国档案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文献共计356个全宗,261582卷,图书30326册。目前保存的地方文献主要有《莆田县志》《兴化府志》《二十四史》等莆田县方志和史书;报纸包括民国时期的莆田地区报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行的《人民日报》《福建日报》《湄洲报》《兴化报》《闽侯报》等;福建省、莆田市的各类统计资料;莆仙地区戏剧介绍;莆田地区名人名画;当地主要家族(林、吴、王、蔡、陈、郑、杨、黄、张氏)族谱等,上述档案文献中涉及丰富的福建海丝文化内容,反映了莆田地区文化发展的历程。

6.漳州市档案馆

漳州市档案馆作为漳州市档案的主要保存机构,通过募集、采购等多种渠道搜集了大量的地方档案。漳州市档案馆非常重视特色档案文献的搜集,目前馆内收藏的档案共计138个全宗,68611卷,收藏范围涵盖重大活动档案、科技档案、文书档案、专门档案、音像档案等,收藏的地区文献包括《台湾文献汇刊》《漳州府志》《漳州党史通讯》《漳州文史资料》《福建通志》及漳州下属各县县志、统计年鉴、政策文件汇编、部分家族族谱等,这些文献均包含丰富的海丝文化内容。其中编写于民国24年的《海澄县己卯志稿本》,是编撰者亲自手写的孤本,同时也是海澄县县志稿中的最后一部。

四 博物馆海丝文献的收藏

博物馆是搜集、整理和陈列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遗存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福建省内博物馆的收藏类型主要为福建地区的特色遗存、历史文物、古代书画、器具等藏品,在研究、宣传福建地区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福建地区博物馆涉及海丝文化内容的收藏包括科技史、交通史、文化交流史、经贸发展史、人口迁移史等,是民众了解福建海丝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收藏海丝文化遗存较多的福建各类博物馆和展览馆有福建省博物院、福州市博物馆、莆田市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厦门市博物馆、漳州市博物馆、郑和史迹陈列馆、郑和航海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厦门市华侨博物院、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等。

1.综合博物馆

(1)福建省博物院

福建省博物院是集文物保护、文物考古、历史、自然标本、艺术研究为一体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院,拥有馆藏文物和自然标本近17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万余件。馆内陈列涉及海丝文化内容的展示有三部分:一是“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展示文物就有明清时期郑和下西洋等海丝文化内容。二是“福建戏曲大观”,展示了福建戏曲源于唐五代、形成于宋元、兴盛于明清、传承于当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其中就有以莆仙戏、梨园戏、闽剧、高甲戏、芗剧五大剧种为主体的多种地方戏曲以及木偶戏随着福建移民而传播到台湾地区和海外各地的内容,促进了福建传统戏曲的保护、传承、弘扬,延续了福建海丝文化基因和血脉。三是“福建古代外销瓷”,着重展示了福建古代瓷器随着如云的帆樯航销海外的历史和珍贵的外销瓷器实物,印证了从唐五代时期福州怀安窑的青瓷,到宋元明清享誉海内外的德化白瓷,福建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精巧的陶瓷工艺和灿烂不朽的海丝文明历史。

(2)福州市博物馆

福州市博物馆主要致力于福州文物古迹的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工作,并通过定期举办文物展览、开展研究交流活动等来传播福州历史文化。福州地区出土的大量海丝文物都收藏在福州市博物馆中,很多还保持着原始状态。目前,该馆馆藏文物共计5000多件,包括丝织品、字画、古家具、陶瓷器、玉器、青铜器、漆器、寿山石雕和古木雕等。馆内藏有五代闽国刘华(五代闽国第三主王延钧之妻)墓出土的两件波斯孔雀绿釉陶瓶,为国家一级文物,该波斯类型陶瓶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第三件则藏于福建省博物院。福州市博物馆举办的海丝文化内容展览主要有:“海丝门户有福之州——福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专题展”“闽都华章——福州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固定展览[17]。近期全新改版后的福州市博物馆网页,正式上线了“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虚拟展厅功能,通过照片、文献、图片资料和场景复原等形式向观众展示福州在历史上各个时期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3)莆田市博物馆

莆田市博物馆是展示莆田文献名邦历史和人文的重要窗口,其馆藏丰富,上至商周,下至近代,跨越三千年,多达8000余件,其中妈祖文物就有200多件,文物数量和价值居福建全省地市级博物馆前茅。馆内共设十大系列展览,其中涉及海丝文化内容的展览有“莆田历史”“天下妈祖缘”“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海捞文物”等。该馆馆藏文物共有8428余件,藏品类型有陶瓷、青铜、玉器、竹木雕件、石器、书画等,品类齐全,其中三级品以上珍贵文物就有1378件,最为珍贵的是以一级品明代天文图、清代果馔为代表的200多件妈祖文化文物冠绝全省,揭示了妈祖文化的影响和传播。

(4)泉州市博物馆

泉州市博物馆是一所综合性博物馆,该馆具有明显的闽南建筑风格,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多文化展示中心”。泉州市博物馆不仅真实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和泉州古港文明的悠久历史,还具有文化交流、学术研究、旅游休闲的功能,是泉州地区的国民终身教育基地及爱国主义教育场所。该馆涉及海丝文化内容的展览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泉州历史文化”,展览分为“早期开发”“刺桐崛起”“东方第一大港” “泉南雄风”四个部分。二是“泉州南音——戏曲艺术”,是泉州地方戏曲的专题展览,分为序厅及“乐史寻踪”“世界遗产”“乐坛瑰宝”“艺术传承”五大部分。地方戏曲主要有南音、梨园戏、傀儡戏、高甲戏、打城戏、掌中木偶戏等艺术瑰宝。2007年,“泉州南音”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地方戏曲的海外流传传播了中华文化,影响广泛。

(5)厦门市博物馆

厦门市博物馆是重要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主要致力于东南地区特别是闽台两岸珍贵文化遗产的收藏、保护和研究。该馆现藏文物近3万件,已经鉴定的三级以上文物共有3983件,其中以古代的陶瓷、书画、玉器、石雕和民俗文物等为主并且最有特色[18]。该馆涉及海丝文化内容的展览主要有“历史人物长廊” “海防重镇与复台基地”“贸易港口与城市发展”等,运用各种文物、照片、图表和场景展示了南闽郑氏集团海外通商、厦门港贸易兴盛的历史状况,并通过对外贸易、半殖民地及西方文化侵入等方面相关的文物、历史照片和图表的展示勾画出五口通商厦门的社会历史面貌,并通过各种华侨文物、族谱、图片、模型等的展示再现了当年华人出洋的历史场景。

(6)漳州市博物馆

漳州市博物馆是漳州地方文献的重要收藏机构之一,它的馆藏品是漳州地区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该馆共有馆藏文物10976件,其中一级文物73件、二级167件、三级1195件,其中明清时期漳州窑外销瓷器905件、贸易货币番银225件等,它们反映了漳州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文化风貌以及地域特色。该馆内设5个基本陈列馆,涉及海丝文化内容的展览主要有“爱国华侨康荣茂赠品陈列”“漳台族谱对接成果陈列”“漳州历代石刻拓片展览”“漳州窑精品陈列”“碧海云帆——漳州与‘海上丝绸之路’陈列”等。展品包括1994年海外华侨康荣茂向漳州市博物馆捐赠的745件文物,其妻陈水景及其子女续捐的文物26件;该馆藏有珍贵的海丝文物明清时期漳州窑外销瓷器905件,贸易货币“番银”225件。

2.专门博物馆

(1)郑和史迹陈列馆

福州长乐区郑和史迹陈列馆是专门性的主题展览馆,因郑和下西洋时驻泊和开洋起点是长乐太平港,因此郑和在该地留下了众多珍贵史迹,为纪念郑和七下西洋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1984年11月,在原郑和所建的“南山天妃宫”旧址上兴建了“郑和史迹陈列馆”。该馆展品中有明代文物、图表、模型等近130件,如实形象地再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光辉历程。

(2)郑和航海馆

郑和航海馆地处福州闽江口的郑和广场,航海馆以“长乐与郑和航海”为展览主题,是郑和史迹馆的姊妹馆。该馆展示的内容涵盖福建航海事业的发展以及长乐在郑和航海中的作用。航海馆利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资料,展示了长乐历史上是一个海滨邹鲁、造船基地、水手之乡、舟师良港和鱼米之乡,深刻地表现出长乐悠久的海丝文化底蕴。展馆展示了明朝时期的历史资料、珍贵文物,以及遗址照片、模型、图表等共计130件,其中包括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详细记载郑和下西洋完整历史的《天妃灵应之记》石碑和郑和等人为三清宝殿所铸造的铜钟等文物。整个陈列分“序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郑和下西洋与航海基地福建”“伟大的成就、深远的影响”四个部分,如实形象地再现了5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的光辉一幕。

(3)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也被称为泉州海交馆,该馆是专门反映我国古代航海交通史的一级博物馆,博物馆成立于1959年。馆内藏品以中世纪泉州港(刺桐港)历史为核心,展示出泉州特有的海丝文化。馆内重要的文化遗产包括泉州湾宋代海船、古代宗教石刻等。该馆共包含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泉州湾古船陈列馆、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等7个分馆。1973年泉州湾宋代海船的发现与发掘为泉州海交馆创造了里程碑式的飞跃发展,依托海船发现带来的丰富馆藏,泉州海交馆在1979年顺势成立了以权威文化科研机构等单位为依托的“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并多次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综合研讨会,馆内有许多泉州当地海丝文献资料以及研究会和泉州海交馆联合编著出版的泉州海丝专著。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及泉州海交馆长期合作将泉州市海丝文化研究成果融入海交馆的展览中,以此传播泉州地区悠久的海丝文化。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及泉州海交馆均为泉州海丝地方文献开发的关键机构。泉州海交馆所设资料室中保存了大量的泉州海丝历史史迹和相关文献,其中涉及泉州地方珍稀古籍百余种;海交历史文献千余种,泉州地区珍贵族谱百余种,资料室还专门建立了泉州族谱数据库,构建了泉州族谱索引,长期对外提供检索、查阅,为海内外侨胞的寻根之旅提供服务。此外,泉州海交馆还创办了《海交史研究期刊》,该刊办刊长达30多年,刊物内容汇聚了大量泉州海丝学术成果。

(4)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是泉州籍华侨历史主题博物馆。该博物馆先后推出了两套基本陈列,一套主题为“出国史馆”,该陈列主要展示唐朝以后不同的历史时期,泉州籍贯华侨移民海外的原因、类型、方式、过程及其影响;另一套主题为“泉州人在南洋”,该主题主要表现了泉州华侨在海外生存发展的历史和海外华人社会的变迁与现状,相关藏品具有浓郁的异国文化色彩,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文化和科学史价值,是再现历史上华侨移民、生活、发展过程的重要实物史料。该馆的藏品大多为华侨、归国侨胞的眷属所捐的文物,少量文物属于出土文物,馆藏中比较珍贵的部分主要为涉及华侨历史各个时期的重要人物、历史事件的史料和文物,例如梁披云墨宝《番客谣》、陈嘉庚旗下印度尼西亚泗水分公司提货单、何香凝/郭沫若/叶恭绰合作画、缅甸同盟会会员吴宗海日记、印度尼西亚华侨欢迎苏加诺总统签名册等。除此以外,该博物馆还设置了李成智华侨华人图书资料中心,该中心专门收集海外侨胞的历史资料和部分泉州地方史料,藏书达8000多册,另有3种外国学术刊物、十余种中文学术刊物、数千册族谱资料和华侨团体刊物。

(5)厦门市华侨博物院

厦门市华侨博物院是联系厦门华侨华人的重要窗口,主要致力于侨史文物资料征集、侨史研究,以及侨史文物展览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侨史文物和实物资料。该馆展览设有“华侨的产生和发展”“解放前华侨的悲惨遭遇”“华侨同侨居国人民的友谊”“华侨对祖国的贡献”“华侨社会的过去和现在”“华侨政策的回顾”六个部分[19]。该馆馆藏文物近7000件,除了历代青铜器、陶瓷器、古钱币、古字画、古代雕刻工艺品以及鸟兽鱼类、矿物标本等,最具特色的要数一批珍贵的侨史文物。印刷型文献是华侨博物院馆藏最多的文献资源,依著述形式可分为各国华侨史、论著、丛书、年鉴、百科全书、词典、华侨华人传记、图片、中外档案资料、音像资料、文献书目、学术论文、光盘数据库和网上资源等。曾推出“华侨华人”展和“陈嘉庚珍藏文物”展,其中,“华侨华人”陈列以院藏侨史文物资料和侨史研究新成果形象系统地向公众展示了华侨华人走向世界、创业海外、融合当地、落地生根的足迹。从这些珍贵的侨史文物资料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昔日华侨走向世界、融合当地的过程,感受到侨民海外创业的艰辛、落地生根的选择和源远流长的亲情。

(6)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以船政文化作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通过大量文物、仿真模型和音视频资源,展示了中国船政在近代中国工业制造、西方文化翻译、新型教育、先进科技等多个域所取得的巨大成果,生动地展现了一批爱国人士的历史形象,体现出中华民族仁人志士谦逊、进取、勇于创新、海纳百川、忠于祖国的优良品格,馆内设有序厅、船政教育厅、船政工业厅、船政概览厅、海军根基厅及船政名人堂。此外,博物馆还通过专题展览展示了1866年成立的福建船政学堂和福建船政局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20]

此外,涉及海丝文化内容的专题博物馆还有德化陶瓷博物馆,展示了畅销海外的德化陶瓷发展历史和海丝瓷路蜚声宇内的概况;安溪三和茶文化博物馆,该馆是目前安溪最大的茶博物馆,在三和创意茶文化博物馆多元多角度的茶文化表达中,“万里船”就展示了当年海上丝绸之路上扬帆万里,茶从福建走向世界、茶文化传播遍及全球的历史;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该馆珍藏有大量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实物及文献资料,是展示古代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科研人员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不可忽略的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