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汉藏语系汉语族与藏缅语族创世史诗
第一节 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
一 概述
《黑暗传》是一部多种版本汇编而成的广义汉民族创世史诗。这部史诗是以神农架为重点发现地和原始资料保存最多地,以其相邻文化圈共有的古老习俗和生活方式为渊源,以遇丧事唱丧鼓歌为表现形式而演绎、传播、积累成的一部创世史诗。《黑暗传》融合了口头传说材料和相关文献记载,既是神话传说也是史传记述。既追溯着中原文化渊源,又有着浓重的楚文化色彩,民族文化原型丰富复杂,体现的人文哲学理念也多种多样。通过这部史诗,我们不难发现汉民族与中华各民族在起源文化元素上的同构性和渗透性。
《黑暗传》以音乐歌唱为传播载体,以歌手、鼓手为传播主体,以众举丧事为传播途径,是借口耳相传得以流传下来的活态文化记忆,叙事是其基本的创作表现手法。
《黑暗传》作为汉民族关怀自身的产物,必然以自己的方式作出对世界的解释和对宇宙的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生命理想来编织生命图景。
首先,它以“开场歌”来打开歌头,既点明孝家的“起歌楼、搭歌台”的哀丧场合需要,又描绘了“歌场比武,擂台摆上”的歌师、鼓手们的参与盛况。
开场歌,又叫歌路、起歌头、歌头等名称。采用了10种孝歌歌头之仪式歌谣综合而成。开场歌头,是由歌师在门外十字路口开始,直到孝家门前而正好进孝堂转丧的歌调。开歌头,有长有短,根据情况灵活掌握。长的歌头,能说唱三个多小时,从盘古到三十六朝,人称“小黑暗传”。[1]
“开场歌”颇有楚辞中招魂篇的意味,以开张热闹的对歌氛围和排场招引迷魂回到孝家,享受众亲友最后热情的围聚,做通宵达旦、谈天说地的告别,在豁达的开解与抚慰中,逝者的灵魂能安然洒脱地归去。
日吉时良,天地开张,
歌鼓二人来开歌场。
开,开,开,盘古老祖下山来,
一开天地阴阳,二开日月三光,
三开五方五地,四开闪电娘娘,
五开风婆雨师,暂且退让!
六开古老前人,先祖先王。
七开金龙凤凰,青狮白象,
八开魑魅魍魉,不可阻挡!
九开天地人三界,人间天堂。
十开一条条大道,直达歌场。
[《黑暗传·歌头》]
一声接一声的“开”的呼喝声,好似为逝者之魂鸣锣开道,以“盘古老祖”的名义不得阻挡,请天神、地祇、人鬼一路放行,许其条条畅通大道,直达歌场。
各路歌鼓师进入歌场后,就由主持者“敲起龙凤鼓,打起青铜锣”宣布对歌开始,鼓动能者尽管挑战应战,敢问敢答,趁此机会交流学习、拜师访友。
提起四游并八传,
考倒多少假好汉。
任你提起哪几游哪几传,
四游八传哪一段,
玄黄混沌和黑暗,
说尽天地也不难,
生铁补锅显手段,
龙凤鼓上试试看——
[《黑暗传·歌头》]
在歌头“玄黄、混沌和黑暗,说尽天地也不难”的引题中,《黑暗传》的歌唱正式开始,内容通常有“天地玄黄、黑暗混沌、日月合明、人祖创世”四大部分。故事梗概如下。
天地之初只是一团气体,弥漫在一片黑暗之中。天地之间开始没有水,不知经过了多少年代神人的努力,后来出现了一个叫“江沽”的神人,才把水造了出来。
那时,天萌芽了,长出了一颗露水珠,却又被“浪荡子”吞掉了。“浪荡子”一口吞掉露珠就死了,他的尸体分成五块,才有了五行。从此,地上有了实体,有了海洋,出现了昆仑山吐血水,才诞生了盘古。
盘古请来日月,开天辟地,最后他“垂死化身”,躯干化成了天地万物。盘古死后,大地上的金石、草木、禽兽化成了各种各样的神。但此时,还未出现人类。
神们互相争夺,闹得天昏地暗,直到洪水滔天。洪水中又出现了黄龙和黑龙搏斗,来了一位名为昊天圣母的神,帮助黄龙打败了黑龙,黄龙产蛋相谢。昊天圣母吞下龙蛋,孕生三个神人:一个主天,一个主地,一个主冥府。
洪水中又来了五条龙捧着大葫芦在东海漂流。圣母打开葫芦,见里面有一对兄妹,劝他们结婚。兄妹成婚后,才生下各处创世的神。到这时才产生了有血有肉的人类世界,[2]开始了人类文明史的演绎。最后,在《还阳歌》的吟诵中结束长篇对歌。
日吉时良,天地开张,
日出东方,赫赫洋洋!
黑暗混沌,日月开光。
古往今来,厚土安葬。
扫场,扫场,化为吉昌!
[《黑暗传·歌尾》]
像极了《楚辞·九歌》中的送神曲,意味着生者共逝者的灵魂一起回溯了一遍生命起源的历程,逝者从而释然于死也是生、送也是迎的理念,安详归去。
从《黑暗传》的内容可这样理解“黑暗”的所指。
第一,“黑暗”并非没有光。正如紫外光、红外光一样,是人眼捕捉不到的光。“黑暗”的世界里有它自己的“光”。
第二,“黑暗”并非没有物。在黑暗之光的照耀下,“黑暗”的世界里有它自有的万相和万事万物互动的方式。
第三,“黑暗”并非没有眼。“黑暗”的世界能呈现自己的生长化育,说明它用自己“神性的眼”在观察记录,并试图寻找出通向未来的途径。
第四,“黑暗”是创世的孵化箱,它神秘、神奇、神圣,充满了天地玄机和生命原初冲动的梦幻元素,为撕开一道裂隙不断壮大膨胀着。当迎来创世之光降生的那一刻,黑暗也随之死亡。
《黑暗传》的主要文本是胡崇峻搜集整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黑暗传》。其他文本多为残缺性的抄本。
二 精彩诗篇故事情节举例[3]
(一)天地同源
1.天地玄黄[4]
太古之时,本无天,亦无地。但造化有旨,要生天精与地灵。初源溯来是天河,孕生出无与伦比的大龙虫。它吞吐天河砂石,生甲长角能飞腾。喷砂成星,迸出五彩祥云,砂石包龙龙追石,五彩祥云裹得紧,终于结成一团混沌。
混沌发育出万象因子,但未分、未化、未分明,此刻盘其根痕就叫黑暗诞生。
当时黑暗生黑蛋,五条黑龙往外钻,挤破黑蛋生黑烟。黑烟涌动生黑水,黑水漫漫又满天。从此生命神秘之源打开,先孕山,后孕气,终而天地玄黄结灵胎——创世老祖出场。以昆仑山为父,青龙山为母。青黄二气为呼吸,一而长,二而育,四处发脉悠悠然。育五行,化五色,形形色色孕育全。吉日良辰到,只见阳气赤气冲虚空,黑气青气如云烟,最终凝成黄气青气绕成团。一声巨响,团烟分散,玄黄老祖睁开了黑色的巨眼,开始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接着天眼地目也醒来,闻讯赶来拜见玄黄老祖。以后不断来变化,多少稀奇在里边。
玄黄收了天眼地目为弟子,一路破玄机。先是找到万寿万春的栖身——鸿蒙洞,有意无意游走间,发现了天根露珠子。正喜欲辨真面目,忽然跳出与露珠同源、同脉的“浪荡子”,一口吞下天根,摆开架势来与玄黄挑衅。天生天灭,飞来一支开天剑,斩杀浪荡子,劈开宝珠子,只见一半黄来一半青,青上浮来黄下沉。
作为开辟黑暗的第一神,玄黄老祖圆满地完成了造化交付的神圣使命。此时,生死接力之风即“无形风”吹来,混沌来到了老祖面前,化身为玄黄的坐骑,助其完成了天干地支的配位。之后,玄黄来到地眼“奇妙子”捏成的泥人前,将前缘后因之仙气吹进泥人身内,化出了见证黑暗中一点点显现光明之无数劫难的泥隐子。之后传递泥隐子一个能囊收洪水、收藏天干地支玄密的人种葫芦,并一一交代混沌初开、日月合明、人祖创世的未来图景,宣告了先天死而后天生的造化旨意。嘱咐守护并传递后天种子的泥隐子,无论洪水滔天怎样漫长,都要好好地“等”,等来造神的重生时代,开启光明与创世的新诗篇。之后,玄黄老祖与混沌坐骑合体,将元气重化为一颗头颅留给后续,肢体随无形之风化为青烟无影踪。
完成了交接,玄黄死去,混沌登场。
2.混沌黑暗[5]
玄黄死后留头颅,天地灵气里头储。先天以死扶生后天,此时仍无天和地。混沌本是一头颅,无鼻无窍甚是神,灵气继续化育,参乾坤造化玄机,度开天辟地之斧。此时黑暗依旧无边无际,但天心地胆已孕育其间,只待造化指点,明里暗里相助,三度转化,盘古方出生。然后提斧要开天、要辟地、要迎接洪水荒淹的神灵劫难世纪。
有了天干地支,再化育降生各路元神,各神各显神通,一齐来助盘古开天辟地。北方水星化作海池,东方木星化成斧柄。西方金星化形石斧,南方火星化为霹雳雷震。天心地胆用意良苦,为盘古度化出可以开辟天地的利器——“石斧”,以及盛放大地、孕育生命的“海池”。盘古在生命原创之神“昆仑”的指引下来到了开天辟地的所在——太荒山。
盘古手提开天辟地石斧来到山顶,一斧劈开混元石,清气飘上九霄,浊气混凝往下沉,天高地厚形成了。同时,黑暗混沌完成了化育盘古的重任,整合好了天地的元质,并将玄黄老祖预备好的天干地支之运转力量交付使用。之后,混沌死去。
3.日月合明[6]
盘古开天辟地后,又过了一万八千载的洪荒纪,洪水滔天里的化生化育、化劫化缘,为人祖创世准备好了先决基础和条件,而当务之急是创造适合人类生息繁衍的“光”来照明世间。
在东方,九万里大海,历时八千春秋,经过十磨九难,聚集天精地灵,日月二星终于修成,盘古依时而请,前往履职。
日月在咸池修成了一对无忧无虑的配偶神,并不清楚所负使命,直到盘古说明来意,请日月上天庭司职,这才犯难不欲去。然天意难违,盘古以怒威相逼,以出手保护做照应,日月才飞升上天,云车乘驾,金龙护卫,终于拉开了黑色之光笼罩下的最后帷幔。
这一刻,天地合德,日月合明。从此,日升月落有了时序,天地万物开始滋生繁衍,有了阴晴圆缺,有了风霜雨露,千秋万代开始轮回。承前启后,盘古终结了黑暗,顶天立地的使命也要交付给造化,完成化生。盘古在天皇出世的黎明前,将“浑身配与天地形”后,隐匿而不见。
(二)人祖创世[7]
千年等,万年待,泥隐子谨奉玄黄老祖神谕,紧跟住孕化和守护人苗的葫芦行踪。先是为“顶上还挂一葫芦”的人伦之父末味老祖与创世之母洪钧做媒,配合夫妻两个人,将男女相配、合体繁衍后代以传人的模式授法给人祖,是为人伦开化。接着为末叶老祖传授了以土塑人的法术和玄机,为后日女娲抟黄土造人作出了启示。洪钧老祖有样学样,再传葫芦人苗。
吉辰已到,分秒不误,葫芦人苗说到就到,于洪水滔天中漂泊了八千年,此刻被五龙护送着来到了洪钧老祖面前。
洪钧老祖收住葫芦,剖开一看,现出一男一女两孩童。就地赐名五龙氏,当下做媒,配合阴阳元气来传人。
人伦虽开化,天伦更较真,同胞兄妹成婚有悖天伦,因而激烈抗婚。这时,洪钧老祖以创世之母的深衷说了一段感天动地的精彩劝辞,告知这对兄妹,之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不过是一些赋为人形的精灵。所以同胞成婚天不会怪罪,地不会责罚,有血有肉的人祖非他们莫属。
人苗登场,众神再显神通助力,孕育过天地主宰神的太昊圣母首先指引二人到华胥山顶受孕,生下双胞男女,取名伏羲、女娲。
女娲出世了,重置人伦而大量繁衍子孙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她的肩上。广阔的山海无人烟,需要子子孙孙来繁衍。而自传子孙时间等不及,能力也受限。一念灵光从心起,抟泥造人最方便。
为了造出有血有肉的真人,像女娲自己孕生出来的一样,女娲必须要用自己的血肉一点一滴做成人,泥人才有血有肉有灵性。然后女娲拿着泥沽所赐神笔,比照自己画人形。依靠阴阳五行孕化之气,从外到里,从皮肉到筋骨,从形到神,从肢体到心志,画了九九八十一气才画成。
女娲输出了血肉与心愿,更唤醒了自己的母性,为助子孙抗击天灾人祸,女娲四荒奔走,杀共工、斩鳌龙、平洪水、造芦笙、开教化、序人伦,最终拼尽全力补天后长眠了。
过了万八千岁,又过了万八千岁,天皇隐匿,地皇隐形。于形马山中地,人皇出世,开启了人类文明史的大幕。神农尝百草,黄帝战蚩尤,尧、舜、禹等一代传一代,万古千年到如今。
(三)钻木取火[8]
天皇之后是地皇,地皇之后是人皇,三皇共管四万五千八百春。其间出了个有道人君燧人氏,他发明了钻木取火星。春天选用杨树木,夏天选用柘树材,秋天选用杏树杆,冬天选用檀树枝。用力钻木燃火星,有火不再食生冷。有火照明能驱赶野兽,有火取暖可驱严寒,大家围着火堆成团相聚。从此,传下火种养万民,人间有了烟火气,世上开写文明史。
三 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体现的美学特征
《黑暗传》作为创世史诗必定也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属性,即创造性。这部史诗具有诞幻、奇诡的美学特征。这部史诗能够直指或介入人类生命的深处,而同远古的神秘体验心意相通,其潜在的审美性必然以特有的生命感和生命张力对后世华夏传统文化的建构产生根源性影响。
(一)大气磅礴之美
1.从时空上
从空间上,“黑暗”没有边际,“黑暗”之外依旧是黑暗。
从时间上,“混沌”无从计数,无始也无终,混沌没有参照物,更没有参照系,所以,史诗在时间叙述上,一出口便是万八千年。
在如此“迷”与“茫”的“闭眼”沉睡状态下,造化并不焦虑,更不恐惧,而是睁大“夜”的眼,随性自处,随意点化,一处设一环,一环套一环,制造起故事来。总体表现出举重若轻、淡定从容、无为而有为的大气与坦荡之美。比如,玄黄出世后,坐在九丈高的黄石上如此唱道:
未生天地吾在前,
一名真一又玄元。
有影无形常自在,
巍巍躯体在先天。
黑暗未有星和斗,
浑浑叆叇无人烟。
身借五色祥云化,
无神无仙吾占先。
[《黑暗传·天地玄黄》]
2.从体量上
《黑暗传》中叙述的事物体量非常庞大,所拥有的力量也非常巨大,其言行表现出的效果令人极其震撼,有淋漓、磅礴之感。气势壮、气概大、气场强,正所谓洪荒之力、大荒之气的瀚漫无穷,才可将生息之脉传之久远。
比如,盘古的孕育与诞生一节有如下描述。
盘古怀在混沌内,
此是天地产育精。
混沌里面是包罗,
包罗吐青气,昆仑才形成,
天心地胆在中心,
出生盘古一个人。
不知过了几万春,
盘古长大成人形,
盘古昏昏如梦醒,
伸腿伸腰出地心。
睁开眼睛抬头看,
四面黑暗闷沉沉。
站起身来把腰伸,
撑破黑暗与混沌。
天宽地阔无比伦。
[《黑暗传·黑暗混沌》]
空间、时间之浩瀚无边,孕育之元气、能量的神奇壮伟,盘古出世时体量、力量的巨大无比等,读来确有天翻地覆的既视感。
(二)朴拙厚重之美
《黑暗传》属口头文学,产生与传播的原生地是民间,所以表达上的口语化、通俗化体现出古民歌特有的朴拙美、自然美。同时,描述的事物因有距离产生的神圣感和特殊根源主题的厚重感,而呈现出别有意味的厚重之美。
《黑暗传》的神话原型事物朴素亲切、懵懂可爱,但都事关重大,关乎源远流长,同样体现出既朴拙又不可替代的分量和地位来。比如,下面关于天根“龙虫”的描述。
说天星,讲天星,
讲起天河一段根,
不知哪年生一虫,
此虫大得无比伦。
渴了喝的天河水,
饿了忙把砂石吞。
吞了吐,吐了吞,
不知吞吐几万春。
沙石磨得亮晶晶,
好比珠宝放光明。
此虫吞食渐长大,
生甲长角一龙形。
一日来把砂石吞,
一口喷出满天星。
此龙追赶忙飞腾,
五色祥云来包住,
结成一团出混沌。
[《黑暗传·天地玄黄》]
天根“龙虫”好像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知道饿了吃、渴了喝,几万年里不挪动地方,也不改变食谱,吞吐砂石是它唯一的作为。吸着精华、磨着砂石、长着身体、变着身形,直至某日,龙虫吞吐失控,搞得自己手忙脚乱,却意外造出了混沌。形象毫不做作,真诚可爱,充满趣味。亦庄亦谐中透露出执着的使命感和令人震撼的创造力。
(三)奇诡险怪之美
神话难免奇而怪,但《黑暗传》更异乎寻常,在离奇诞幻之际呈现出“奇诡险怪”之美来。
“奇诡”通常表现为似乎总有一双神奇的手在无形中指引,制造着偶然中的必然,也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驱动着生与死的轮回节奏,令人心悸而神往,由此产生的强烈刺激感总能引人入胜。比如,泥隐子出世一节有如下描述。
鸿蒙洞中奇妙子,
玄黄出游心纳闷,
忽然心中灵机动,
挖来黄泥做泥人。
眼睛所见心里想,
各类形象要做成。
做一男来做一女,
眉清目秀好端正。
又让他们成婚配,
世世代代有子孙。
……
玄黄一见泥人笑,
此是前缘与后因。
[《黑暗传·天地玄黄》]
“心中灵机动”“心里想”“成婚配”“有子孙”等“前缘”之所思所为的确诡异。在“天地玄黄”阶段如此突发奇想,只能是造物使然而灵光乍现,为“人祖创世”的“女娲造人”之因果萌发着思维与方式。
“险怪”通常表现为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触碰着人的心理承受力,很是不讲理,不由分说,体现着一种冒险的奇怪感、畏惧感和命运感,惊心动魄。比如“无形风”一节的描述。
无形风来不见风,
无影无形又无踪。
又名耳风真厉害,
神仙逢此必遭凶。
吹入六腑丹田内,
穿透九窍骨空中。
骨肉俱酥身自化,
化为青烟影无踪。
[《黑暗传·天地玄黄》]
以“无形之气”化“有形之身”,猝不及防,且化得干净彻底又毛骨悚然,肌肤骨肉都似有无可言状之痛感。
(四)天真烂漫之美
创世神话史诗都有天真稚气感,因为是人类童年时期的创作,必然从思维的感性、纯粹和表达的坦率、直白来体现其愿望与行为的烂漫性。《黑暗传》在如是审美之外,更大开大合、大起大落,仿佛没边没沿,倏来忽去,体现出一种浪荡不羁之风范。
没有预设,不掺心机,心动而往,率性而为。三皇之前的创造最有浪荡之气,信手拈来,毫无黏滞做作,更不矫饰刻意,真正代言了无中生有的自在自性、自然天成。真正表现出赤子之纯真、无赖、无稽。除了有意无意的理趣,《黑暗传》最吸引人的审美处便是这童话一般的天真浪荡的气息。比如“头颅混沌”一节。
玄黄死后留头颅,
天地灵气里头存,
预示天地未形成,
后来转变为混沌。
无鼻无眼心里明,
如似一个鸡蛋形。
划天老祖来彩画,
取出神笔画图形。
五气六气画眉毛,
八字峨眉两边分。
七孔八窍安停当,
睁开双目看分明。
凿开混沌开七窍,
才有三光与三才。
[《黑暗传·黑暗混沌》]
诞世始祖神也会死,不然接替者不能出世,于是就让玄黄死去。但接替者不能照旧法重来一遍,须在前任的思维与能耐上起步,于是,玄黄身首分离,把头颅留下来,处理方式简单粗暴。玄黄似也顽皮,不肯相让,死时合上了所有孔窍,只留下一个浑圆的球似鸡蛋,叫后继者想法子开化去吧,颇有恶搞意味。
后继者则顽劣可气,在头颅上随性涂鸦,随意安放五官,并毫不手软地就着草稿开凿,将玄黄元气引出。那可是创世第一口气息,满满的原动力,种种的化育因子蕴含其间,读来痛快淋漓,也令人哑然失笑。
特别一提的是《黑暗传》里生出过一个“浪荡子”,吞食了天根即荷叶上的露珠,被五气炼成的开天剑斩杀,分尸五块。玄黄老祖浇以生命之灵水,吹以化育之气息而复活为五行。之后,“五行化五神,去到五方行”,继续以相克相生的浪荡精神行走世间,化生化育世间生灵。
四 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蕴含的诗性智慧
神话既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是人类心理历程上一种特殊的情结,且是这种特殊的心理能量升华的结晶。神话的语言和形象表达了人类对自己与宇宙间关系的感知。神话超越真实的表象或荒谬的现实,其真实感永远是通过生命和情感的意识来呈现的,并借助语言艺术,经由诗性思维来实现的。《黑暗传》作为博大精深的汉族创世史诗,其诗性智慧意蕴深邃。
(一)万物同源性
1.追问根由与寻找答案
创世神话都是回溯性思维,即从眼前情景事理追问根由。《黑暗传》从昼夜轮转现象提出问题,即谁第一个睁开了蒙昧的眼?从夜里生命的繁衍、生长再提问题,即是什么力量引导和运作?如何运作?遭遇怎样的情形?当光明一点点到来时,黑暗哪儿去了,等等。由小及大,由今及古,从个体到宇宙,从有尽到无穷,充溢着哲思的超越和敢问的勇气。
《黑暗传》提出问题,又设法回答问题,并努力从生命体验和常识性认知出发去想象、去挖掘答案的合理性,这是发挥想象力的一种质朴和奇诡的创作。《黑暗传》充沛的想象力和强烈的生命感使得问答对唱表现出浓郁的诗意性和智慧的创造性。
万物同构同理的同源性赋予创世神话《黑暗传》以敢思敢想的显著特征。“敢思”使得《黑暗传》从时空、体量、能量等方面体现出创造的胆识和追求的胸怀,敢问天意,敢破玄机,敢给黑暗长出透视的眼。“敢想”使得《黑暗传》从时序、原型、因果等敢做自我能动、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等无畏安排。敢于创造情节、敢于构造进程、敢于安排生死。因着造物的纯真无邪,所以在孩童般的无忌的感性思维中找到了接近真相的信息。比如如下描述。
未开天地玄黄尊,
他是开辟第一神。
地气化身收众徒,
天地一体万物生。
天下名山初具形,
九大名山好风景。
收伏红魔转化神,
诸多物体初长成,
可怜洪水泡天地,
所创世界一扫平。
一看黑水三巨浪,
大浪淘去多少神,
多少神仙成泥沙,
一波未平一波生,
九九劫难又逢春。
[《黑暗传·天地玄黄》]
天地万物运行始终是一个动态的化生化育而又化死化生的神奇过程,没有一种力量可与之抗衡。
2.敢于想象与大胆求真
《黑暗传》的情节勾连具有参与性和现场感,诗歌意象鲜明鲜活,体现出叙事性的诗性智慧,即“要盘根来有根痕”的完整性。将“我想”的想象创造毫不费力地引入“我看、我做、我说”的动感意境里,既写意也写实。如女娲造人一节里“造”的表现,除了捏其“形”,还要画其“像”,并融之于血气以通灵性。
将“我想”落实为“我在”,使得《黑暗传》颇具趣味性和可读性,跳脱不羁又从漫不经心中显示出严肃认真来。从不甚讲理的荒诞中不断冒出生命与宇宙之闪光的逻辑链条,抛出神秘的生命符号或密码,体现着万物同构同理之同源性意志。
玄黄见了吃一惊,
原是山中怪物精。
连忙祭起开天剑,
一道闪电起红云。
六怪一见忙跪下,
口称玄黄饶性命,
“我们都是太荒生,
有的是金石来成形,
有的树木来长成。
有的山精并水怪,
有的爬虫与飞禽。”
说罢一一现原形,
五颜六色放光彩。
玄黄一见心中喜,
众怪以后有用处,
收为弟子一路行。
[《黑暗传·天地玄黄》]
总之,万物同源性体现着万物同构性,即有相同类似的生命历程及命运,悲欢苦乐是常情,生老病死是常态,化生化育是常理。《黑暗传》对万物同源的认知非常明确,如先造水,因为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的温床;后造山,因为山是生命之形、生命骨架;再生出气,即生命之灵、生命冲动,接着孕胎息即生命之意识、生命之力量。而玄黄、混沌、人祖等各类神仙都有生有死,其死而化、化而再生,如此循环往复,终致生命世界生生不息、运转不绝。
(二)万物皆有灵
“原初人类只能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再反观人类自身,求助于己,推己及万物,渴望借助仪式的功能来恢复大地的生机;甚至通过人类自己交媾的方式来保持大地的繁荣。”[9]《黑暗传》的诗性智慧处处体现着歌者“万物皆有灵”的意识,盘根着“万物皆有灵”的痕迹。
1.万物有我与我同万物
创世神话起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惊奇感,努力设法在异己的自然事物中发现自己、发现思想和理性,并把自己的观念和意愿外化于自然现象,从而产生与创世相关联的各类神的形象。《黑暗传》中的神都是有关自然的,特别是基元事物,如天、地、山、海,日、月、星辰、兽、草木等意象。这些意象都是由心灵创造出来的、有灵性的事物,既有“化生”的需要和根由,也有“存在”的可能和理由,体现着各类人的属性和意志。
“神话为使自然趋同于人间形成所采用的两个基本观点是类推和等同。类推是由人类自己生命的体验来推及自然现象,也就是说,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之间存在相似的东西。用人类的生殖力来类推大自然的生殖力,用人类自身生命的循环来类推自然界的循环。”[10]《黑暗传》大气磅礴地印证了这种观点。
讲起玄黄他的根,
公山昆仑母青龙。
两山相连合拢来,
一声霹雳又分开。
地眼开口好古怪,
冒出青气化一人,
青龙山中化一怪。
冒出黄气化一神,
玄黄老祖结灵胎。
[《黑暗传·天地玄黄》]
《黑暗传》将自然生命和人类生活在思维层面整合成一种一致的世界观,以此来描绘生命和宇宙最重要的一面,并沟通了人类生活与自然生命的联想,表现为生命的沟通与呼应。比如,史诗对盘古劈开太阳洞和太阴府获两颗明珠,正要捡却见其腾空向东飞去之后的情景描述。
盘古开步去追赶,
一步夸有百里程。
二珠越飞越是快,
盘古后边追得紧。
越过高山和水洼,
追过一程又一程。
只见二珠落东海,
地眼咸池万里深。
咸池顿时波涛起,
祥云朵朵水色清。
水上金莲开万朵,
每朵花中有图形。
原来是二珠阴阳太极象,
原来是二气生化来成形。
原来是二珠尚得长修炼,
原来是日月升天有时辰。
[《黑暗传·日月合明》]
2.生命意志与使命作为
《黑暗传》作为创世神话,明确关注着人类在万事万物的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最早的本源是什么,最终的命运是什么。史诗歌手塑造出的神都以人性化形式代表着大自然,同时还按照自己的视角说明人类的起源、命运、人类力量的限度以及欲望滋长的地步等。
化生化育后诞生出的事物既是合理的存在,就一定赋予其使命,发挥其功能。天启也好,祖神点化也罢,责任必须担当,包括对立面事物随机随缘诞生。
比如“人苗出世”环节,葫芦中的两兄妹是同娘养的双胎子,为避洪水在世上漂了八千春,终得洪钧老祖搭救,却要兄妹成婚,不管怎样反抗都无法改变。
洪钧老祖劝:“你们都有肉身体,有血有肉是真人。劝你们二人成婚配,生男育女传后人。”
为造化代言的天龟的化身——金龟更是直接开口把话挑明。
叫声童女你且听,
生也劝你成婚配,
死也劝你为婚姻。
童女这时心思量,
难得逃躲这婚姻。
[《黑暗传·人祖创世》]
人祖人皇出世后,万物有灵表现得更为鲜明。女娲造人让黄土有了生命的灵性,“泥土原是神仙骨,波涛之中化泥尘。”女娲补天时,有金石化身的雷泽神女引火烧身来助力,“又取雷公霹雳火,愿为师母献自身”。神农出世时,有白虎、黄龙、神兽的三番搭救;神农尝百草时,遇乌鸦饥渴中指点、透明药狮力助等。凡例丰富,可圈可点。
万物有灵,给予后世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庄严启示。万物同人一样有生命的尊严和追求,也同人一样有生命的温度和情感,更有同人一样的生命意志和力量。
万物有灵表现为万物有情的境界时,万物是亲人、友人、爱人一般的存在,启示世人万物之间的灵性互动才是天地合德、日月合明的自然本色。
总之,《黑暗传》传谕万物有灵,智慧地训示后世:生命世界里的所有事物都是能动的、互动的、互相成全又互相制约的。影响或能量有大有小,却自有其不可替代处。生命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循环生息、传之无穷。
(三)生与死的考量
创世神话的原型取自天地自然,共同面对的永恒主题是生与死。如何考量它必将直接决定创世神话的创作意图,影响其创作构想和表现手法。同时,作为本源文化动因,会对千秋万代的生命思考与心灵感悟产生根本性的引导作用。
1.先造死,后造生
《黑暗传》的切入点是死亡,“丧鼓歌”是丧葬仪式上使用的,是对亡者的交代,更是对生者的启发和开解。将亘古天地过往复述一遍,是要以大宇宙生命故事来观照小个体的生死轮回。生命在本质上没什么不同,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黑暗世界中来,又归于黑暗世界,开始新的生命过程。
2.生生死死一条根
《黑暗传》从黑暗混沌一点点、一步步走来,晓谕世人开天辟地真不容易,人祖创世更是艰难,三皇五帝的创业布满荆棘险途。若能将天地合德、日月合明永留世上当有多好。但玄黄会死,盘古亡化,女娲长眠,三皇五帝逝去,没有哪个个体生命会永恒不死,死亡是生命常态。
哪一个,白头不老得长生?
哪一个,神仙不是做古人?
想昔日,神农皇帝尝百草,
中毒身亡无药医。
想昔日,老君不死今何在?
想昔日,八百寿命一彭祖,
到头来,骨化形销一堆土。
黄金若能买活命,
皇王要活万万秋。
[《黑暗传·歌头》]
死亡是不可阻挡的,死亡也是生命意志的体现,个体不可不放手。《黑暗传》教人豁达地面对死亡。
另外,死亡并不是终极,“化”的玄妙使“死”成为另一个起点的“生”,形体上的老朽衰败之象不过是一个“化点”。从物质不灭的层面讲,“化”是一种重生,即还阳,比如盘古化生,化育出日月星辰、天地万物。从精神不灭的层面讲,“化”是一种传承,即意志意念不灭,比如玄黄头颅化混沌、女娲化地母、浪荡子化五行等。每一次化生均开启了新的征程,“死”将所有的能量又转给“生”,从而在生命的链条上继续生发。
既然死亡化育新生,那么死亡也是生命力量的驱动,不可不祝福。《黑暗传》教人乐观地面对死亡。
总之,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是一部探索关乎天、地、人三元同源同根、同情共理的智慧大书。在艺术构想与表达过程中展示了超凡绝伦的气魄和格局,体现着敢于创造的大气磅礴之美、敢于求真的朴拙厚重之美、敢于想象的奇诡险怪之美和敢于游戏的天真烂漫之美。《黑暗传》以勾连天人的宏阔视野、贯通真幻的神奇联想、惊心动魄的情节描绘追述了“创世”的罕见历程,昭示了缔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它普适性地解读了铸日造月、洪水淹荒、兄妹成婚、构建家园等各民族创世史诗都必定关注的共同主题,从而训谕世人,生命世界里的所有人与物都同处地球家园,共享日月光明,应当彼此互助关爱而相依相存。《黑暗传》的文化原型丰富多样,蕴含的人文哲学理念多元而包容,体现出汉民族与中华各民族在起源文化元素中的同构性、融合性,从而在精神理念和心理情感上可以有力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构建。
思考题
1.《黑暗传》的史诗性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2.如何理解《黑暗传》中的“黑暗”与“混沌”?
3.如何解读《黑暗传》中的生死观?
4.《黑暗传》中印象最深刻的神话原型和情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