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如果从1917年文学革命算起,迄今为止已逾百年矣。而作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名下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在20世纪初的几十年间有过不少先驱为此作过筚路蓝缕的努力——如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2年)、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932年)、李何林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1940年),以及朱自清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即1929—1933年在清华大学等校的讲义),但真正受到重视并被纳入新的学术体制,还是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195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规定“中国新文学史”是各大学中文系主要必修课程以后的事。在此之前,大学中文系的课程设置带有浓厚的尊古倾向,“所谓许(慎)郑(玄)之学仍然是学生入门的先导,文字、声韵、训诂之类课程充斥其间,而‘新文学’是没有地位的”(参见王瑶《先驱者的足迹——读朱自清先生遗稿〈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朱自清全集》第8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时代和政治意识形态的需要,上述现象随之得到根本改观。与之相适应,现当代文学学科,也从原先依附的古代文学学科范畴里剥离出来“自立门户”。于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就不期而然地成为大学中文一级学科下的一个重要分支,与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等一起,以知识体系形式进入现代大学教育,成为支撑中文系的核心主干课程。这种情况,与处于同一空间的台港澳的中文(或国文)教育及学科设计,是不大一样的。
浙江大学所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与中国大陆高等学校所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在大的向度、脉络与方面呈同步状态。本学科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从事教学研究的有张仲浦、吕漠野等老一辈学者。1984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2000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2009年入选浙江省重点学科,并被批准为国家教学团队。现有在岗学术骨干吴秀明、黄健、盘剑、姚晓雷教授,郑淑梅、陈力君、翟业军、陈洁、张广海副教授,以及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金进、于文,共11人。其中1人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和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1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
说到浙大的现当代文学学科及其团队,似乎不能不提它的研究优势、特色与方向。这也是笔者在编选时颇感踌躇,而又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应该说,类似这样的文字描述,我们以前也做过,它看似容易,其实并非如此。这里的关键在于:“一体化”必然造成大学办学的趋同化,在全国“一盘棋”的情形下,学科之间其实是很难甚至不大可能存在多少的质差。还有,就是受诸多因素影响,我们这里似乎对传统或已然的东西更为推崇,在这方面也更有优势和积淀。这在客观上对现当代文学学科造成了不少的“压力”。这一点,在中文系有过四十多年教职的我,是深有体会的。也因此故,笔者对为本学科作出贡献的张仲浦、吕漠野、郑择魁、陈坚和张颂南等师辈充满了敬意。最后,还要强调一下,所谓的优势、特色与方向不是恒定静态的,而是在不断变化,有不断的新组合。更何况,现当代文学(尤其是“现当代文学”中的“当代文学”)不同于古代文学,它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其无限开放或曰“永远在路上”的学科属性,也为我们对它的观照和把握,平添了不少难度。
当然,在嬗变过程中,浙大的现当代文学学科也有相对比较稳定、前后承续的另一面。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大致也有以下三点:(1)对所在地域的浙籍作家作品的关注,并将其融入学术肌体血液之中,作为自己研究的基本底色。(2)也许与浙大中文系(四校合并前为“老杭大中文系”)整体学科与专业规划及布局有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本学科除了原有的现当代文学(这当然是本学科的主体)外,还先后融涵了戏剧、影视、动漫、世界华文文学以及编辑出版学等其他学科,组成了一个颇为丰富立体、自然也不无繁复的学术共同体,某种意义上,它简直就是现有浙大中文系的“浓缩版”。(3)由于学科并置情况比较突出,与之相关,也给学科平添了互动对话的可能性,使之在研究方法与路径上注重文学与影视、文学与文化、域内与域外、文本与文献的互渗互融。
本次选编,笔者自然也循守上述的基本理路与构架,并且在编选时力求与过去概括对接,与我们近七十年的研究实践“及物”,但考虑所选择的文章基本是从“50后”到“80后”这批学人在最近一二十年刊发的实际情况,也是为了更清晰地展现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根据学科同仁自荐的近60篇文章的内容,不妨将其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或方向:
一是问题与方法。
主要是在整体把握现当代文学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及时关注其知识、思想与学术的动态,以及有关的热点、难点、生成点等前沿问题,并作出自己的解读。这也是与时代保持“同构”关系的新兴学科所应该具有的品格,是衡量一个学人学术活力和敏感性、判断力的重要标准。当然,作为一种个人化的学术活动,他们彼此各有所见,各有所好,各有各的视角,甚至不妨相互砥砺。就我们这里所选的9篇论文来讲,有的侧重于问题,有的侧重于方法;有的偏向宏观整体的思想观念,有的更多聚焦于具体而微的文体、类型、形象、叙事。如《当代文学研究应该与如何“及物”》《批评与史料如何互动》,主要针对现阶段当代文学研究在走出“理论之后”所面临的新的状态,即存在的与文献或文本“不及物”以及将批评与史料简单对立等倾向,提出了自己看法;《对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与启蒙关系的一种反思》则将文学与启蒙关系的反思,由当下推演至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而《历史题材小说的道德抉择》《新时期以来文学中非常态民间主体形象塑造》《“公众之梦”与公共梦幻空间的建构》《冷战、南来文人与现代中国文学》等,则从当代历史题材文学、非常态民间主体形象塑造、影视创作公共性以及南来文人与文学等维度,来具体地探讨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有关问题与方法。
二是思潮与现象。
思潮与现象大体属于研究的中观层面,它介于文学史与作家作品之间,是连接文学史与作家作品的中介。再进一步,将其放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大系统来看,思潮与现象还是文学连接外部周边的一个中介,这里容涵凝结着丰富复杂的文化信息,而成为现当代文学中研究领域最敏感、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本卷所收的有关文章,从不同方面反映与体现了本学科在思潮与现象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其中,《新时期启蒙叙事的师者形象衍变》一文,主要从师者形象衍变的角度对新时期启蒙叙事隐遁现象作了考察;《从巴金及其信仰变化透视1930年代的文学视界》则通过对巴金的个案分析,来透视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界;《小资产阶级原罪意识的诞生、规训与救赎》《十七年历史文学的价值重估》《论电视剧审美的道德化现象》等,都在各自选择的话题范围对左翼文学、历史文学与电视剧中有关思潮与现象作了深入的探讨,显示了较强的综合判断的能力和理性思辨的色彩。
三是作家与作品。
作家与作品是文学最基本、最基础的单元,对作家与作品的批评,自然,它也成为彰显现当代文学学科特点及其前沿地带,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补血和造血的一个前提条件。尤其是“当下”作家与作品的批评,因为数量庞大(仅长篇小说,不包括网络长篇小说,每年就有四五千部,据说2017年已达8200部),而又与我们靠得太近,更为艰难不易。本学科积极参与了这一基础性的工作,并基于对中国经验的认知及其审美感受和体验,将有关的作家与作品置于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大众文化、现代性、知识分子、文学体制等不同角度进行审视。如《评格非〈人面桃花〉等三部曲中乌托邦叙事建构》,基于对乌托邦及其知识分子精神思想嬗变的认知和理解,对格非的长篇创作提出了批评。《胡适〈上山〉与鲁迅〈过客〉对照记》《论〈边城〉》《朱天文的文学创作精神流变》,更多运用其所倾心的历史的、美学的批评方法,对胡适、鲁迅、沈从文等现代大师到朱天文等台湾的当代名家的作品作了颇为精准的分析。
四是作家与作品(浙籍)。
浙江是中国现代文学重镇,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浙江的新文学作家人才辈出。本学科凭借独特的地域优势,在以前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近些年来继续保持这样的优势特色。其有关研究成果,最集中也是最突出的,首先当推鲁迅研究,如《鲁迅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论鲁迅在日本期间对尼采的接受与思想变化》《鲁迅与新时期文化小说》《鲁迅启蒙意识中的视觉性》《鲁迅与早期“左联”关系考论》等。不仅数量多,而且观照的角度与方法也颇为丰富。前二篇,主要侧重于文化转型与中外关系的考察;后三篇,则分别从视觉性、实证考论角度切入,在“新”与“实”方面都堪可称道。其他像茅盾、柔石等浙籍作家与作品批评,也都具有类似的特点。这自然与其长期积累尤其是对名师大家资料编纂以及浙籍作家全集的编纂,包括国家、省部等各个层面的项目研究前期投入和付出,而打下的扎实的基础有关。
五是影视与文学。
影视研究也是本学科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组成部分,并且还是其颇为醒目的“亮点”所在。当然,影视研究方向也是经历了一番变化的。大体说来,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老杭大”时,它的主体还是戏剧与影视,戏剧似乎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尤其是现代话剧研究曾经在国内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而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之后,则主要偏重于影视与动漫,并逐步形成“双向视角”的跨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样两大研究特色。这种情形,在本次所选的9篇文章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如《论夏衍三十年代的电影文学创作》《女性与现代海派电影中的性别叙事》,更多体现了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特色,显示了论者开阔的学术思维与视野;而《电视剧艺术本体论》《论电视剧叙事之精神》《视觉文化观照下的周星驰“无厘头”电影》《冷战时期的星港两地电影及其互动》,则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六是出版与文化。
浙大编辑出版学始建于2001年,迄今已有17年历史。主要研究方向有:数字出版、出版产业、文学出版、出版史等。这里所收的文章,大体与之吻合,但也有所超越。其中,有讲“数字内容管理平台”的,如《出版社数字内容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实施》;有讲“产业版权秩序”的,如《数字阅读产业版权秩序的构建》;有讲“社群效应”与版权“二元化”的,如《社群效应与图书出版产业新态》《论融合趋势下的出版法制建设》;甚至还有讲报纸副刊的,如《上海〈晨报〉副刊〈每日电影〉的公共领域分析》。彼此选题与内容不一,路径与方法也有差异,但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融入了传播学、管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美学等跨学科的知识并与商品运行及市场对接,有的还有较浓的理性哲思的成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门新兴学科的实践性品格,并预示它与包括文学在内的人文学科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最后需要说明两点:一是本论文集各辑所收,只是在岗老师近些年的部分成果。其他如张仲浦、吕漠野、郑择魁、陈坚、张颂南、何寅泰、丁茂远、沈绍镛、李达三、张黛芬、吴晓、李力等我的师辈及稍年长我几岁的同事的研究成果,按此次选编的有关规则,只好暂付阙如。这是很遗憾的,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够给予弥补。二是本论文集所收的自荐文章,从发表时间来看,除了《评近年来的历史小说创作》刊于1982年外,其余皆发表在近一二十年《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电影》等一些重要学术刊物上。虽因篇幅所限,难免挂一漏万,但仅此冰山一角,亦可见本学科同人近年治学的心血和劳绩。
今天,在现代文学历经百年、当代文学历经七十年之际,我们将其编选出来,主要着眼于现实与未来,希望在此基础上有进展,将它做得更好一些。故更为重要的是在编好以后,如何反思、检讨,使之在原有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升与拓展。希望同人和方家,一如既往地给予批评及指正。
吴秀明
2018年9月22日于浙大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