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 殷商文化
殷本来叫作商。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公元前1600年商族部落首领商汤灭夏,夏亡,商朝正式建立,定都于亳,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王朝经历十七代三十一个王。历经五百五十四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商纣王被周武王所灭,商朝灭亡。商代前期多次迁都,公元前13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并固定下来,此后,直至商纣灭亡,共二百七十余年,一般称之为殷。整个商朝,后来也称为殷商。姜太公扶周灭商,分封建齐,从一定意义上说,齐文化与殷商文化有不可分割的继承关系。

商汤建国 商汤原为商部族领袖,也是商朝的建立者。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四方诸侯纷纷背叛。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部落首领汤联合其他部落消灭了夏王朝,商朝建立。商始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夏亡后都城西迁,仍称亳(bó今河南偃师一带)。
商汤立国后,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在贤臣伊尹和仲虺(huǐ)的辅佐下国力日益强盛起来。商汤死后,因其子大丁早死,由大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其弟仲壬继位;仲壬死后,又以大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即位三年,因暴虐无德被伊尹放于桐宫。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并还政。后世权臣废立皇帝称“行伊尹、霍光之事”。
从契到成汤,曾经八次迁都。到成汤时才又定居于亳,这是为了追随先王帝喾,重回故地。成汤为此写了《帝诰》,向帝喾报告迁都的情况。


盘庚迁殷 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有的人说应当父死子继,有的人说应当兄终弟及,叔侄之间、兄弟之间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
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一位能干的君主,他深知商朝正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时期,如果再不进行改革,抑制奢侈恶习,势必走向衰亡。经过长期思考,盘庚决定迁到殷这个地方。殷处于黄河之北,洹水之滨,从政治上来说,离旧都比较远,能够削弱王公贵族的旧势力,缓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摆脱争夺王位的混乱局面;从经济上说,避开水涝较多的泗水流域,更有利于发展农牧业;从战略上来说,可以更好地防御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各方国的侵扰,同时控制四方诸侯。但是,当盘庚提出迁都到殷之时,遭到了大多数王公贵族的公然反对,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甚至煽动奴隶起来闹事。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商纣亡国 商纣王是商朝最后的一个君主,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约公元前1046年),都于沫,改沫邑为朝歌(今淇县)。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博闻广见、博学多才、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臂力过人。《荀子·非相篇》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史记·殷本记》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他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
帝辛在位后期,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使国库空虚。立妲己为后。宠幸倍之,唯言是从。
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在上层形成反对派,杀比干,囚箕子,失去人心。他在讨伐东夷之时,没有注意对西方族的防范,连年用兵,国力衰竭,对俘获的大批俘虏又消化不了,造成负担。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十一个小国会师孟津,乘机对商朝发起进攻,牧野之战,大批俘虏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自焚于鹿台。商亡。由于商纣先征西北黎,后平东夷,虽取得胜利,但是穷兵黩武,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社会和阶级矛盾,招致灭亡,最后兵败自焚,故《左传》称 “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殷墟甲骨 从盘庚迁都殷地,经过三千多年的漫长日子,商朝的国都早就变为废墟了。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叫它是“殷墟”。
从殷墟发掘出来的遗物中,有龟甲(就是龟壳)和兽骨十多万片,在这些龟甲和兽骨上面都刻着很难认的文字。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才把这些文字弄清楚。原来商朝的统治阶级是十分迷信鬼神的。他们在祭祀、打猎、出征的时候,都要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一下,是吉利或是不吉利。占卜之后,就把当时发生的情况和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这种文字和现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是在龟甲兽骨上发现的文字,后来就把它叫作“甲骨文”。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过来的。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我们对殷商时期的社会情况有了比较确凿的考证。可以说,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青铜考古 在殷墟发掘的遗物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皿、兵器,种类很多,制作很精巧。被誉为“世界青铜鼎之冠”的司母戊大方鼎,重量有875千克,高130多厘米,大鼎上还刻着富丽堂皇的花纹。这样大的青铜器,说明在殷商时期冶铜的技术和艺术水平都是很高的。
故事链接
王懿荣服药识别甲骨

王懿荣是山东福山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教育行政机构学官)。清末光绪二十五年(1899)秋天,身居北京城内的王懿荣,换疟疾延请太医诊治。太医诊脉后开出了一张处方,其中一味是中医常用的龙骨。据说,龙骨可治刀伤烂疮,又可涩精补肾。王懿荣派家人特地到宣武门外菜市口,找到一家明代就开张了的老中药铺达仁堂购药。药买回来后,王懿荣无意中发现药包中的“龙骨”上刻有古文字,它与篆文相似而又不相识。作为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对此十分惊讶。他开始探索这些古文字。为了寻根问底,他专门派人去那家中药铺用重金购回了全部“龙骨”。经过精心研究,他初步断定,龙骨上刻的文字是更为古老的文字,而且这批“龙骨”应该是商代占卜用的兽骨。
拓展活动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1]:“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2],左。欲右[3],右。不用命[4],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
[1]祝:祝祷,祷告。[2]左:这里意思是向左。[3]右:这里意思是向右。[4]用命:从命。
商汤革命一直是后代讨论的一个话题。根据这则文言小故事,谈谈商汤革命能够取得成功的条件和原因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