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论词绝句史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词学理论批评研究方兴未艾,成为传统词学研究的显著生长领域,已形成名家带头、骨干发力、青年学者紧跟其后的良好局面。词学研究界同人在不断拓展、充实与深化传统词学研究的同时,将更多的目光与精力投注到词学理论批评的空间之上。经过努力耕耘,取得了很多的成绩。

在不同体式词学批评史论方面,出现的论著不少,如:刘庆云的《词话十论》,颜翔林的《宋代词话的美学研究》,朱崇才的《词话史》、《词话理论研究》,谭新红的《清词话考述》,萧鹏的《群体的选择——唐宋人选词与词选通论》,陶子珍的《明代词选研究》,闵丰的《清初清词选本考论》,薛泉的《宋人词选研究》、《宋人词选与宋代社会文化研究》,李睿的《清代词选研究》,甘松等的《元明词选研究》,许菊芳的《民国重要唐宋词选研究》,刘兴晖的《晚清民国唐宋词选本研究——以光宣时期为中心》,高春花的《清代唐宋词选研究》等。整体来看,词学理论批评研究已成为我国传统词学的重要领域,呈现出多维面展开与梯度掘进的良好态势,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眼亮的实绩。

就传统论词绝句研究而言,自90年代初以来,逐渐显示出成绩。宋邦珍、范道济、范三畏、陶然、程郁缀、陶子珍、王伟勇、曹明升、孙克强、杨传庆、赵福勇、胡建次、谢永芳、詹杭伦、沈家庄、朱存红、孙赫男、沙先一、韩配阵、王晓雯、曹维金、汪素琴、李甜甜、邱青青、金凤、王雪婷、李梦凡、刘皇俊、吴玉窕等人撰有相关文章。赵福勇出版有《清代“论词绝句”论北宋词人及其作品研究》,王晓雯出版有《清代谭莹“论词绝句”研究》,他们对我国传统论词绝句进行了各样的探讨。近些年来,在论词绝句文献的辑收笺注方面,出现有:吴熊和主编的《唐宋词汇评·两宋卷》附录清代论词绝句28家601首;王伟勇编的《清代论词绝句初编》辑录清代论词绝句133家1067首;程郁缀、李静的《历代论词绝句笺注》对宋代至现代近70家850余首论词绝句予以了笺注;孙克强、裴喆编著的《论词绝句二千首》汇辑明末清初至民国时期论词绝句555家2350首;冯乾编校的《清词序跋汇编》从清人词集序跋中辑出数百首稀见的论词绝句。这些文献资料,为传统论词绝句研究的进一步展开与深入提供了丰富翔实的依据。

但论词绝句研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家底尚未完全摸清。传统论词绝句至今还未得到全面的钩索,需要进一步组织人力辑收整理,努力“竭泽而渔”。(2)体貌尚须进一步勾画。传统论词绝句的主要筋络、承纳衍化之生长样态,至今还未得到更清晰的勾勒梳理与分析论说。(3)系统性论著尚未出现。亟待对传统论词绝句予以全面考察,并特别注重从中钩索出所融含的词学理论思想与批评观念、论说方法。(4)历史意义尚未充分凸显。在论词绝句作为独特批评形式所体现的词学承衍研究方面,仍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由此,本书旨在对传统论词绝句的承纳、衍化与展开的历史脉络及其特征进行较为系统的探究。

本书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我国传统词学从古到今的演变发展,内含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整体动态变化发展观念的导引下,探讨论词绝句的承纳、衍化与展开的历史进程及丰富内涵,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二、我国传统词学在上千年的历史生成中,有着细微的承纳接受、衍化发展、成熟繁荣、蜕变衰落的过程。已有研究对论词绝句的个别考察多于通贯性探究。本书抓取论词绝句得以出现、承衍与展开之代表性论题,紧密依托各异的批评材料立论,清理论词绝句承纳与衍化的内中情形。以个案的历史承纳与创新发展为线索,以这一线索上众多的原点为支撑,揭橥论词绝句发生、发展、衍化与创新的丰富内涵。

本书在“中国文论古今演变”的总体思路下,在对不同体式词学理论批评系统考察的基础上设计构架。它专注于从传统论词绝句的承纳接受与历史生成入手,考察论词绝句所关注的命题与批评展开的内涵。其涉及范围主要包括词学体制论、创作论、审美论、批评论、宗尚论及词人论、词作论、词事论等方面内容。拟在点线面相互结合的观照视域中,着重考察论词绝句史上一些重要的承纳衍化之关节点,梳理论词绝句演变发展的历史脉络,阐析论词绝句的不同表现特征。

本书总体框架如下。绪论,在紧密联系不同时期词学理论批评演变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对论词绝句的产生渊源、孕育衍生、发展流变、创作情况、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如表达词学见解、评说创作特征、赏析具体词作、评价成就地位、歌咏词之本事)、评说方法(如散点透视、形象喻示、追源溯流、相互比较、互为映证、烘云托月)及各方面特征(如体小意丰、重印象、尚简约、审美性评说、点线面结合)予以概述,以明确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导引与提挈各章。第一章,论词绝句的孕育衍生。元明时期为论词绝句的孕育衍生时期,主要特点表现为数量甚少,偶有出现,甚至中断流程,为题辞类论词绝句之滥觞,多“无题”之论与专人之论,随感性、偶兴式特色比较明显,是不太为人所关注的批评形式。本书主要对元淮、瞿佑、吴宽、王象春、张娴婧、王鸿等人的论词绝句予以论析。第二章,论词绝句的成长发展。清代前期(1664—1750左右),为论词绝句的成长发展时期。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创制渐成蔚然之势,批评的自觉意识不断凸显,正式称名开始出现,“无题”之论与“有题”之论并行,从“无题”逐渐多地转变到“有题”、“组诗”之论,“零散”之论与“组诗”之论并存,内在系统性有所讲究。专节对陈聂恒的《读宋词偶成绝句十首》、李其永的《读历朝词杂兴》 (三十首)、厉鹗的《论词绝句十二首》、郑方坤的《论词绝句三十六首》予以论析。第三章,论词绝句的全面繁盛。清代中期(1750左右—1840),为论词绝句的全面繁盛时期。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创作数量甚多,运用十分广泛;创作规制定型;“无意”之论为少而“有意”之论增多;“组诗”之论较多,个别组诗数量众多,精彩纷呈;有历代之论与本朝之论的不同,本朝之论相对更多;出现闺秀之论;有专人之论与专属之论的分别,内在系统性全面加强。受浙西词派和乾嘉学风等的影响,普遍呈现出推尊姜夔、张炎,重视词体探源与词人词作史料辨析的特征。专节对章恺的《论词绝句八首》、朱方蔼的《论词绝句二十首》、沈初的《编旧词存稿作论词绝句十八首》、陈观国的《论词二十四首》、朱依真的《论词绝句二十二首》、孙尔准的《论词绝句二十二首》、沈道宽的《论词绝句四十二首》、宋翔凤的《论词绝句二十首》予以论析。第四章,论词绝句的成熟深化。晚清时期(1840—1912),为论词绝句的成熟深化期。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有专人之论与地域之论、特定时期之论、女性之论等的分别;个别“组诗”之论数量众多,前超古人;知人论世的论说特征得以强化,其中当时的词人之论更显特色。专节对周之琦的《题心日斋十六家词》,王僧保的《论词绝句三十六首》,谭莹的《论词绝句一百首》、《又专论国朝人论词绝句》、《又专论岭南人论词绝句》,冯煦的《论词绝句十六首》,华长卿的《论词绝句三十六首》予以论析。第五章,论词绝句的继续流衍。民国时期(1912—1949),为论词绝句的继续流衍期。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浓厚的政治与社会色彩,学人化特征更为明显,内在系统性进一步强化,南社词人创作较多;推尊姜夔、张炎与崇尚苏轼、辛弃疾并行不悖;等等。专节对潘飞声的《论岭南词绝句二十首》、高旭的《论词绝句三十首》、姚锡均的《眎了公论词绝句十二首》、刘咸炘的《说词韵语》、吴灏的《〈名媛词选〉题辞十首》予以论析。第五章,论词绝句的余光流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主体文学批评形式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论词绝句创作在整体上呈现出日趋没落之势,少数人的创作依然绚烂,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臻于极致,多为名家与中青年才俊之论,富于典范性;他们驰骋才力,融学养情致与历史观照于一体,个性化特征更见明显,“旧形式”与“新眼光”并融,传统与新时代观念相互糅合。专节对陈声聪的《论近代词绝句》、夏承焘的《瞿髯论词绝句》、缪钺的《论词绝句三十六首》、启功的《论词绝句二十首》、叶嘉莹的《论词绝句五十首》、吴熊和的《论词绝句一百首》、胡可先的《论词绝句一百首》、王强的《说词韵语:散净居论词绝句一百首》等予以论析。

本书重点为:一是在内容方面,着重对传统论词绝句中具有骨架意义的理论命题与主要批评观念加以梳理,对一些具有超乎历史时代意义的论辩性、消解性与融通性批评予以凸显,由此揭橥其词学批评所达到的层次与水平。二是在细微处理方面,着重从数量众多的批评家言论中梳理出一些在词学发展史上或具独创性,或有转关意义的论断,剖析其间的异同,挖掘深层次的联系,彰显它们在词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三是在旨归寻绎方面,始终立足于承纳、衍化与创新的基点,寻绎不同论词绝句所融含的词学递变内涵及历史意义。

本书难点为:一是要尽一切可能扩大材料搜集范围,包括体现在序跋、书信、笔记、唱和交往等多种形态中的论词绝句材料;二是要细致深入地消化所搜集材料,把握各种材料的本质内涵及相互间的交集与网结;三是要提炼出深层次的词学理论批评承纳、衍化与展开内容及线索,努力从词学发展的本质层面勾画不同专题的承纳聚结与历史生成,挖掘勾勒出传统论词绝句的内在学理体系与筋络架构;四是要将系统观照的眼光与辩证论说的态度切实贯彻到研究之中。

本书主要目标为:一是考察论词绝句对我国传统词学理论批评论题的承纳衍化及具体展开情况;二是在对多维词学批评流程承纳与展开的论说中,注重历时与共时的融合,努力使传统论词绝句的理论骨架与批评筋络得到较为清晰的呈现;三是凸显出一个已然存在却未被深入系统发掘的词学批评传统,注重在清理中显现,在挖掘中张扬;四是从一个独特视域,多方位展示出我国文论承纳、衍化与发展的纵横交集及历史脉络,彰显传统词学理论批评的内在价值、历史地位及现代意义。

本书基本思路为:对我国传统论词绝句中一些主要理论批评成果的历史承纳、衍化建构与推阐展开等加以考察。在内容把握上,围绕不同专题的承纳接受与演变发展,专注于从思想养料与历史生成的角度加以清理,在历史的长河中比照异同,揭橥所潜藏的独特内涵。始终以“承纳”与“衍生”为立足点,钩索不同批评专题的历史发展过程及丰富面貌的形成。其着力张扬的学术理念是揭橥更合乎历史逻辑的词学衍化过程,勾勒更入情入理的词学批评脉络。注重“思”的累积、“史”的构架、“理”的衍展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关注不同专题细微的承纳、衍化与创新是其基本特征。

本书的基本方法为:一是依据运用文献说话的传统之法,立足翔实的材料,不作游谈无根之论;二是遵循系统联系及将历史发展与逻辑观照相结合的辩证方法,将历史实证与逻辑推衍有机融合;三是遵循由点到线、由点到面的三结合原则;四是以宏观视域观照与个案重点考察为纲目,以其中细部而关键性的论说为聚结点,以清晰地阐发不同批评内容与承衍发展线索为宗旨。

本书在学术思想方面的特色与创新总体体现为:系统考察我国传统论词绝句的承纳接受、历史生成、衍化发展、繁荣兴盛与边缘衰退的历程及特征。它积极回应“中国文论古今演变研究”学术思潮,依据其学理逻辑,从一种独特的批评形式切入对传统词学理论批评承纳衍化的研究。其体现为以不同时期词学批评之丰富展开映照传统词学发展流程,具有努力阐说和积极开显中国文论发生、承纳、衍化、创新与现代化的意义。

本书的学术观点总体体现为:一、论词绝句之体是我国传统词学理论批评推衍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整体上呈现出相续相禅、衍化创新及有选择性展开建构的特征。在承纳与衍化的细致变化中,呈现出独特的历史脉络及面貌形态。二、传统论词绝句之理论批评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从总体而言,是难与词话、序跋、书信等形式相提并论的。但它们在一些命题上或体现出卓越之见,或有着独特之处,进一步补充、丰富与完善了词学理论批评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呈现出多样化的意义。三、我国传统论词绝句的发展流变脉络,大致可概括为:元明两代为孕育衍生期,清代前期为成长发展期,清代中期为全面繁盛期,晚清时期为成熟深化期,民国年间为继续流衍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余光流彩期。其总体上呈现出前端细长不显,中段肥大丰满,后部纤弱不继的结构特征。四、我国传统论词绝句的衍化与流变特征大致表现为:总体上呈现出发展由慢而快,数量由少而多又由多而少,规模由小而大,内在系统性不断加强,螺旋型提升然又复趋于“玩赏”,“内敛性”特色比较明显等。五、我国传统论词绝句的承纳衍化是历时与共时发生的必然结果;同时,其衍化展开又为传统词学理论批评的建构、递变与创新起到一定的沟通或催生作用。它们与其他论评形式一起,共构出了传统词学理论批评的丰富内涵及完整体貌。

本书所秉持的考察原则主要有:一、立足文本细读。扣住我国传统论词绝句中一些具有关键意义的论题与大量批评家之言说及实践,对其予以细致探究与深入开掘。二、贯穿问题意识。以问题寻绎为突破点,以主体性理论批评之丰富呈现为落足点,以论说与揭橥为宗旨。三、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在对传统论词绝句演变发展历史的细致梳理中,特别注重对词学理论批评的内在承纳、衍化、建构与创新的勾勒清理。四、系统观照与把握。已有论词绝句研究对前后联系的考察也有一些,但大都比较零碎,在不同局部或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未有系统性论析的著作出现。

总之,我国传统论词绝句之体,从一个独特的视域展示出词学承纳、衍化与发展的纵横交集及历史脉络,凸显出一个已然存在却未被深入系统发掘的词学批评传统,具有彰显传统词学理论批评的内在价值及现代意义。同时,清代至民国时期,词学观念的多样化呈现及其演变情况,也较为明显地体现在论词绝句之体中。围绕南北宋之尊、体派之尚、词人词作经典化、词人的多维评价等论题,传统论词绝句在辨说中获得了充盈的生机活力,并在当下也有一定的影响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