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好莱坞当首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第一场“重生实验”

清晨六点,洛杉矶的天才刚泛出鱼肚白,UCLA电影学院教学楼后的小巷里,一个年轻人正在拆开一台灰尘满满的DV机。

李卓凡戴着手套,弯着腰,仔细检查着这台2000年代初期的二手索尼数码相机。镜头有轻微划痕,机身有些氧化,但他脸上没有一丝嫌弃。

“能开机就够了。”他喃喃。

他手边是一堆从宿舍、学长和电影社借来的“破烂”:断了一角的舞台灯、松动的滑轨支架、一块金属CD盘……甚至还有几张黑色窗帘布和涂白的泡沫板。

他要拍一部短片——一场真正属于自己的导演实验。

名字,早就想好了:

《重建记忆(Reconstructing Memory)》

他要用这一分钟,打出重生后的第一记重拳。

“光,是记忆的形状。”

这句旁白,是他给短片设计的唯一对白。

整个作品没有台词,纯粹依靠镜头、光线与剪辑节奏来讲述一个失忆者重拾碎片记忆的故事。

拍摄的每一场景,几乎都是“拼凑”:

一盏老式舞台灯,对着窗帘模拟日光穿透

镜头前加上一层半透明的CD盘反光,制造迷离的炫光特效

在走廊的地板上撒碎纸片,用延迟快门营造“记忆流动”的感觉

利用窗帘与光斑,让人物在光影间忽隐忽现

最关键的一幕——

主角(他自己客串)站在回忆之门前,光线从背后打入,通过反光板制造出“剪影状”人影,缓缓转头。

他没有使用任何CG特效,全靠构图+调度+现场光感。

这是导演感最纯粹的表达。

剪辑是在周末完成的。

李卓凡一口气熬夜,把拍摄的23个镜头素材剪成58秒。配乐则是从版权开放平台选取的一段实验性电子音乐,用作主线节奏。

他反复听那段音轨,把剪辑节奏压成“快-停-慢-爆”的节奏模型,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

在最后五秒,他甚至故意加入两帧“闪白+回溯”镜头,让画面在观众脑海里留下残影。

完成时,他整个人瘫在椅子上。

他知道,这不是一部“拿奖的短片”。但它具备两个价值:

1.证明他的导演技术;

2.向学院、教授、演员、未来的合作伙伴,投出一个信号——我,不是来混文凭的。

周一晚上,电影社的内部观影会。

地点:电影系小放映室。

参会人不多,只有十几个同班同学,还有几位助教和选修生。教授原本不打算来。

当黑场拉开,画面响起第一声电子音,观众们从轻松聊笑到逐渐安静。

他们开始被吸引了。

尤其是那段“光线转场”的桥段——灯光忽明忽暗,人影一闪一闪,营造出一种既虚幻又真实的“意识流动感”,让人完全投入。

一分钟后,画面停在一个被剪影包围的特写脸部,字幕浮现:Memory is Light.

灯光亮起,放映室一片沉默。

一位助教轻声说:“这像……《记忆碎片》加《二十世纪女人》?”

沈川则第一个鼓起掌:“导演感太强了!”

角落里,本不该出现的人站了起来。

霍克森教授。

他不知什么时候来了,站在最后一排,双手交叉,看着李卓凡。

“你自己剪的?”他问。

“是。”

“灯光也是你布的?”

“是。”

“配乐节奏你自己设的?”

“是。”

霍克森沉默了几秒,忽然笑了。

“你不是学生。”

李卓凡心脏微颤:“我……现在是。”

“你是个导演。”霍克森看着他,认真地说,“哪怕你现在还在用破DV和泡沫板。你已经有你自己的镜头语言。”

放映会后,他走出放映室,被一群同学围住打招呼,但他只记得霍克森离开前那句话:

“我们这代人,是靠剪辑成导演的。你,是靠系统思维成导演的。”

那天夜里,李卓凡彻夜未眠。

他坐在桌前,打开了新的文件夹,标题是:

【导演计划书 v1.0】

页面下方,他写下第一条宣言:

“我要成为导演中的乔布斯——用系统与语言,重塑电影这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