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 光影中的测试
阳光透过破旧的窗帘洒在李卓凡的桌面上。厚重的课本堆成小山,而他眼前的屏幕上,正是一段他刚刚剪辑好的短片片段。自从决定拍摄短片《霓虹轨迹》以来,李卓凡就陷入了日夜不休的工作状态。现在,他只剩下两个星期的时间,必须把这部短片完成,否则,便无法按时参加即将到来的电影节评选。
但对于李卓凡来说,最大的挑战并不在于时间的紧迫,而是在于他几乎没有任何资金支持。没有豪华的设备,也没有强大的后勤团队,他只能依靠校园资源,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技术上的不足。
“这就是现实。”他自嘲地笑了笑,看向旁边的旧灯和DV机。
他从学校的道具仓库借来了一盏老旧的聚光灯,这是学校拍摄时剩下的废品。灯泡的亮度已经暗淡,但这不妨碍李卓凡将它调到最合适的位置,用来照亮拍摄现场的每一个角落。那台DV机,看上去像是20世纪90年代的产品,分辨率低得几乎让人怀疑它还能拍出什么值得一看的画面。
“这就是我的全部资源。”李卓凡拿起相机,轻轻拍了一下镜头,心里暗自下定决心,“用这些条件,也要拍出一部能打动人的作品。”
为了模拟短片中的特殊效果,李卓凡甚至将自己寝室的窗帘拉了起来,利用窗帘制造镜头的模糊感,试图捕捉记忆断裂的质感。几张泛黄的CD被摆放在地板上,反射的光线折射到摄像机镜头上,产生一种独特的光影效果。
“这样,应该可以了。”李卓凡站起身,调整了一下道具的位置,然后开始给演员们做最后的指导。
他站在一个简陋的拍摄现场中,看着自己的演员们在光线的映射下,一步步走进角色。尽管这些演员只是普通的电影学院同学,但他们的表演足够真实,足以让李卓凡感受到灵感的迸发。这个短片的每一个镜头,他都亲自安排,每一段对话的情感表达,他也都仔细推敲。
拍摄并不顺利。由于设备的限制,镜头的清晰度与色彩的饱和度都远远达不到专业电影的标准,但李卓凡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他更加专注于镜头语言的运用,每一个画面的设计,每一次情感的转换,他都在全力以赴。
“你再朝那边走几步,”李卓凡指着演员的位置说道,“这里的镜头要体现‘迷失感’,我需要你慢慢地走,眼神空洞一点。”
演员点点头,开始按照李卓凡的要求走动。李卓凡拿起摄像机,调整好焦距,镜头缓缓地跟随演员的脚步,捕捉到那一瞬间的情感波动。
终于,经过几个小时的拍摄,短片的所有镜头都完成了。李卓凡松了一口气,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仿佛这场拍摄不仅考验了演员的演技,更是对他自己的极限挑战。
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剪辑和配乐。李卓凡决定亲自操作,不仅是因为预算有限,更是因为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每一帧画面都雕琢到最完美。
他将每一段素材精心拼接,调整节奏,增加音效与配乐。李卓凡从自己收藏的黑胶唱片中挑选了几首音乐,细心地将其与画面结合。这些音乐并不属于电影的原声,但它们却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影片中的情感变化。
一个星期后,李卓凡终于完成了短片的制作。
“完工了。”他靠在椅子上,长长地舒了口气。
接下来便是最关键的环节——播放测试。他找到校内的电影社,借来了一个投影仪,并联系了一些同学来观看。
“大家好,今天我有个短片要给大家放映,名字叫《霓虹轨迹》,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李卓凡站在投影仪旁,简单介绍了一下短片。
随着灯光渐渐熄灭,银幕上闪烁的画面开始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虽然画质不如专业电影,但影片中独特的情感张力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却让观众们全神贯注。
电影放映结束后,观众们沉默了片刻,随即爆发出一阵掌声。
“你这是第一次拍短片吗?”一位同学问道,眼中带着震惊,“怎么做到的?你完全把镜头的情感调度抓住了!”
另一位同学也点头:“没想到用这些简陋的设备,竟然能拍出这种效果。光影的运用真的很有特色,虽然不算专业,但你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卓凡微微一笑,感受着大家的评价,心里默默想道:“这才刚刚开始。”
霍克森教授也出现在了现场,站在李卓凡旁边,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做得很好,李。这不仅是一个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个艺术上的成就。你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语言。”
李卓凡看着银幕上那一帧帧充满情感的画面,心中渐渐明了:自己并非一味地在追求商业上的成功,而是在寻求电影最本质的东西——情感和共鸣。
“这只是开始。”李卓凡低声说道,“我会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