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外科疾病围手术期监护指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无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

一、概述

(一)主动脉缩窄

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是降主动脉起始段出现的先天性狭窄,是较常见的先天性主动脉畸形(彩图2-19)。患病人数男性多于女性,亚洲国家低于西方国家,缩窄多呈局限性,管壁中层纤维变性,内膜增厚呈隔膜样凸向管腔,导致管腔不同程度缩小,甚至小至针孔状。管腔缩窄使近端血压增高,高血压引起左心室后负荷加重,逐渐出现左心室肥大和劳损。管腔缩窄的远端血压降低,血流量减少,严重者出现肾缺血和下半身供血不足,造成低氧、尿少和酸中毒。主动脉缩窄的分型:导管前型又称婴儿型;近导管型和导管后型又称成人型。

彩图2-19 主动脉缩窄

临床症状的轻重和出现时间与缩窄程度及是否合并心血管畸形有关。缩窄较轻者,多无明显症状。较重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眼花、气促、心悸等症状,并伴有下肢易麻木、发冷或间歇性跛行等缺血症状。

Morgagni于1760年在尸检病例中首次描述了主动脉缩窄,30年后Paris描述了本病的病理征象,1944年Grafaord首先对主动脉缩窄施行了手术治疗。此后,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获得广泛发展,其手术方式可概括为3大类,包括缩窄段切除端吻合术、左锁骨下动脉垂片成形术、缩窄段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等,手术适宜年龄4~8岁,手术适应证为上、下肢动脉收缩压差> 50mmHg,主动脉缩窄处管径< 50%正常段主动脉内径。

(二)肺动脉狭窄

肺动脉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是右心室与肺动脉间的通道,因先天性畸形产生的狭窄,占先天性心脏病的8%~10%,狭窄好发部位依次为肺动脉瓣、右心室流出道、肺动脉。肺动脉狭窄按照发生部位分为肺动脉瓣(瓣膜型)狭窄(彩图2-20)、右心室流出道(瓣下型)狭窄、肺动脉(瓣上型)狭窄、混合型狭窄。

彩图2-20 肺动脉狭窄

严重的新生儿,出生后即有发绀。重症患者表现为气急、躁动、进行性低氧血症。轻症或无症状患儿,可随年龄增长出现不同程度的疲乏、胸闷、心悸、昏厥、发绀、杵状指/趾等,晚期则出现肝大、水肿等。重度狭窄者,心排血量明显下降,可产生外周性发绀,活动量增加会发生晕厥或猝死。

治疗此病的唯一方法是解除狭窄,轻度狭窄不需要手术,中、重度狭窄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指征:有临床症状、心脏扩大、心电图示右心室肥厚、右心室肺动脉压差超过30mmHg或右心室收缩压> 50mmHg。手术治疗包括右心室流出道疏通术、肺动脉瓣切开术、肺动脉瓣狭窄矫治术等。介入治疗方法为经皮穿刺球囊导管肺动脉瓣扩张术,适用于单纯肺动脉瓣狭窄的患儿。

(三)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是主动脉瓣膜先天性发育不良瓣叶增厚融合、形态异常和黏液性病变所致的左心室到主动脉的血流梗阻(彩图2-21)。患病人数男女比例约为3:1或4:1。主动脉瓣狭窄按瓣叶数目可分为单瓣畸形、二叶瓣畸形或三叶瓣畸形等。主动脉瓣狭窄可分为轻、中、重3度:轻度狭窄,左心室至升主动脉收缩压差< 40mmHg;中度狭窄,左心室至升主动脉收缩压差为50~75mmHg;重度狭窄,左心室至升主动脉收缩压差> 75mmHg。主动脉开口面积> 0.8cm2为轻度梗阻,主动脉开口面积处于0.5~0.8cm2为中度梗阻,主动脉开口面积≤ 0.4cm2为重度梗阻。

彩图2-21 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狭窄导致左心室血流到主动脉受阻,主动脉血流减少,大脑供血亦减少,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导致左心室肥厚,患者可出现左心功能不全、左心房压和肺动脉压增高,以及心肌缺血的表现。

单纯的主动脉瓣狭窄婴幼儿期很少出现症状,常因体检时发现杂音而确诊。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婴幼儿有重度发绀、烦躁不安、苍白、低血压、心脏扩大、呼吸困难、低心排血量、难治性心力衰竭等表现。

手术解除狭窄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包括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外科治疗采取主动脉瓣交界切开术和主动脉瓣替换术。

(四)主动脉弓中断

主动脉弓中断(aortic arch interruption,AAI)指主动脉某个部位缺如、发育不良形成闭锁,使升主动脉与降主动脉失去正常连接(彩图2-22),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4%。主动脉弓中断根据中断部位分为3种类型,A型:中断位于主动脉峡部,在左锁骨下动脉与动脉导管之间,约占40%;B型: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与左颈总动脉之间,较为常见,占59%~69%;C型:位于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之间,较为少见,约占4%。

彩图2-22 主动脉弓中断

主动脉弓中断主要依靠未闭的动脉导管向下半身供血,血液为来自右心室的动静脉混合血,中断前主动脉发出的动脉分支供血给上半身,会出现差异性发绀,即上肢红下肢紫。是否有差异性发绀取决于肺循环阻力大小、动脉导管粗细、室间隔缺损大小、肺循环的侧支多少,以及是否合并其他心脏畸形。本病常伴有顽固性心力衰竭和严重肺动脉高压,自然死亡率很高,平均死亡年龄4~7d,75%患儿死于1个月内,80%~90%患儿于1岁内死亡,存活者几乎均有粗大的动脉导管未闭和室间隔缺损。本病一般需要在新生儿期尽早手术,手术方法和术式也是多样的。

1955年,Samson首次开展主动脉弓中断的外科治疗。1960年,Villaobos和Blake分别成功进行了主动脉弓成形术。随着经验的积累,近10年来多数医院选用主动脉弓中断一期修复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经胸部正中切口进行。

二、术前监护及护理

(一)一般准备

1.入院常规处置

详见本章第一节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入院常规处置。

2.术前评估全身情况

(1)主动脉缩窄患者,注意评估其有无高血压性头痛、头晕、耳鸣、鼻出血等。

(2)主动脉缩窄成人患者注意评估其下肢搏动是否延迟或减弱,感觉有无麻木、无力,有无间歇性跛行。婴幼儿注意评估有无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急进性心力衰竭。

(3)询问既往史、家族史、药物过敏史、输血史、手术史等。

(4)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应每日评估患儿的基本状态,如皮肤、胎脂、肤温、神经反射、体重等情况。

3.完善术前相关辅助检查

主动脉缩窄患者心电图检查可正常或提示有左心室肥厚。X线检查示上纵隔影增宽,左上纵隔外缘形成“3”字形X线征。超声心动图可显示缩窄的部位,确定有无其他心内畸形。心血管造影可确定狭窄的部位、范围。心导管检查可测定心排血量及缩窄部位的压力阶差。

肺动脉狭窄中度以上者心电图检查显示电轴右偏、右心室肥厚,重度者则有T波倒置、P波高尖。X线检查特征为肺纹理稀少,有不同程度的右心室肥厚。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测量狭窄的血流速度及跨狭窄的压力阶差。

主动脉瓣狭窄心电图表现为左心室肥厚、ST段降低、T波改变。X线检查可见升主动脉突出,一般可以确诊,无须做心导管检查或心血管造影。

主动脉弓中断心电图表现正常或左、右室肥厚。X线检查示心脏增大,肺血流量增多,肺动脉段凸出。超声心动图可确定中断的部位。右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可测定肺动脉及心腔各部位的血氧含量,计算肺血流量及肺循环阻力。

4.呼吸道准备

病室保持空气清新,定时通风,温度适宜。预防感染,减少探视。危重主动脉瓣缩窄或主动脉弓中断的患儿术前须住重症监护病房,使用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以改善低氧、高二氧化碳的轻度换气不足状态,提高肺血管阻力,维持动脉导管的右向左分流。

5.心功能准备

静脉泵入多巴胺、多巴酚丁胺2.5~5μg/(kg·min),改善心功能。重度肺动脉狭窄患者活动量增加时,可发生昏厥和猝死,应告知患者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有无易激惹、多汗、喂养困难、呼吸浅而快等表现,有无腹胀、便血、少尿、无尿等症状。

7.用药护理

主动脉缩窄和主动脉弓中断的患者,随着动脉导管的闭合,患儿病情会急剧进展,表现出严重的左心衰竭、酸中毒、循环衰竭,因此需要延缓动脉导管闭合,保护躯体供血,持续静脉泵入PGE1 5~10ng/(kg·min),并密切观察用药效果。口服地高辛或利尿剂者,观察用药期间有无不良反应。

8.加强营养状况

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能量储备少,受外界因素影响大,因此在减轻心肺负担的同时,需要提供足够的能量,满足身体增长和器官发育的需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婴幼儿尽量使用母乳喂养及母乳型配方奶。喂养时,量由少到多、种类由简到繁、浓度由低到高、少食多餐,逐渐增加到设定要求。成人可根据病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9.胃肠道准备

详见本章第一节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的胃肠道准备。

10.其他准备

详见本章第一节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其他准备。

11.术前功能训练

根据患者的年龄及病情情况,选择性进行术前相关功能训练。

(二)心理准备

护士应做到言语亲切,举止端庄,态度和蔼,稳重谨慎,使患者感到真诚与温暖,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护士要耐心倾听患者或患儿家长对手术的了解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其进行解释,纠正其对手术的误解,讲解手术步骤,提供有关信息,告知患者和患儿家长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等情况,解除其不必要的恐惧心理,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三)术前访视

手术室护士通过术前访视可以了解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同时,护士要做好患儿母亲的心理疏导,对患儿母亲所担心的问题进行解答。由于婴幼儿存在语言沟通障碍,术前访视护士须通过形体语言与患儿交流,如面带微笑,态度和蔼可亲,触摸安抚患儿等。

三、术中监护及护理

(一)婴幼儿麻醉准备

婴幼儿存在年龄小、体重低、病情危重的特点,在麻醉诱导早期容易出现心搏骤停。巡回护士在接患儿前须准备好除颤器、电刀、心肌保护液、动静脉穿刺物品等以备急用。

(二)体位

患儿取仰卧位,背部垫背垫,使胸骨上窝垫起。两上肢固定于身体两侧。固定时,要充分考虑患儿皮肤娇嫩、骨骼脆弱的特点,保持松紧适中。

(三)手术准备

协助医生消毒铺巾,固定好吸引器、电刀、体外循环管线。

(四)器械护士配合

器械护士要根据术式理顺配合思路,随机应变,跟上手术配合步骤,对正在使用的器械、纱布、缝线等,做到心中有数,用后及时收回,传递器械药稳、准、快,配合工作主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手术期间

巡回护士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各管路情况,及时补充和增加所需物品,详细记录手术室护理记录单。

(六)手术完毕

器械护士严格清点针、线、器械等物品,巡回护士和麻醉师一起护送患者回重症监护室,与监护室医生、护士严格交接班,交接内容包括患者的手术方式、术中过程、体外循环时间、病情变化情况、用药情况等。

四、术后监护及护理

(一)术后常规监护及护理

1.常规准备工作

根据手术室提供的转室时间准备好各种监护仪器、物品、药品,调试好呼吸机。

2.体位

全麻未清醒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气管插管期间,头颈保持平直位,防止扭曲。

3.呼吸系统的监测

术前肺功能不好者,术后易有呼吸道高反应的表现,可加用气管内滴药,配合应用雾化吸入。一般情况下,患儿术后当晚不拔除气管插管,可根据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应用镇静、镇痛药或加用肌松药三联持续泵入,还可静脉泵入米力农或酚妥拉明等药物,降低肺阻力。可运用体位引流、拍背、震颤等物理治疗手段,维持良好的通气功能,但不宜过分刺激,痰液不多者,每6h吸痰一次。肺内痰多者,应及时送痰培养,明确病原菌,积极调整抗生素。

4.循环系统的监测

应注意监测患儿的上、下肢血压,上肢血压升高容易造成颅内出血、吻合口出血。下肢血压过低,容易造成肾等腹腔脏器供血不足。不足2个月的患儿,上肢血压应维持在95/65mmHg以下,下肢血压应不低于65/45mmHg。不足1岁者,上肢血压应维持在110/70mmHg,下肢应不低于70/50mmHg。术后患者易出现血容量不足,引起血压波动,应积极查找原因。高血压者可应用硝普钠0.5~2μg/(kg·min)泵入,以保持动脉血压在正常范围。主动脉弓中断手术后,患儿上下肢血压相差15mmHg以内或呈现出从大压差向小压差过渡的趋势,说明血管再通情况良好。

5.消化系统监测

主动脉缩窄者术后可出现腹痛、腹胀等腹部不适,与术后内脏血压增高、肠系膜动脉痉挛或破裂有关。必要时应禁食1~2d,进行胃肠减压。

6.神经系统的监测

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和下肢活动情况,警惕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过长导致脊髓缺血而出现截瘫。

7.胸腔引流的观察

因主动脉缩窄吻合口张力较大,应警惕吻合口出血的可能,护士要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监测ACT,分析出血原因,一旦发现搏动性鲜红胸腔积液,符合开胸指征,应积极配合医生开胸止血。

8.体温监测

婴幼儿禁用酒精擦浴,应用温水擦浴即可,尤其是新生儿,其大脑皮质尚未发育完全,易酒精中毒,或引起全身不良反应,如皮疹、瘙痒等。详见第一节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体温监测。

9.口腔护理

详见第一节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口腔护理。

10.皮肤护理

患儿的颈部、腋下、身后、手心、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应保持干燥,清洁后可涂爽身粉,每次排便后肛门及臀部皮肤要洗净擦干,防止红臀出现。及时检查贴电极片和测血氧饱和度处皮肤,若出现压迫、红肿,及时更换位置。

11.疼痛护理

疼痛会导致患儿烦躁、呼吸急促、心动过速。根据不同年龄层次,护士应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并选择合适的管理疼痛方法;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并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呼吸抑制的发生。

(二)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乳糜胸

发生率5%,术后2~3d出现,如无脂饮食或禁食7d,或3次放胸腔积液仍不好转,应考虑再次开胸手术。

2.喉返神经损伤

详见第一节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3.假性动脉瘤

缩窄手术部位,如发生吻合口破裂、愈合不佳、感染等,均可能因出血形成假性动脉瘤。一旦发生,必须再次手术,手术死亡率高。

4.脊髓缺血

术后截瘫或下肢无力为极少见的严重并发症。术中应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尽早保留侧支血管。

5.再缩窄

最多发生在婴幼儿期手术者。有的狭窄可用经皮球囊扩张,有的则须再次手术。

(三)术后康复护理

1.合理用药 合并高血压者,经口进食后,按时服用降血压药,不能擅自停药。

2.饮食护理 术后48h,开始胃肠道营养,先小剂量喂牛奶,从5ml开始,根据消化情况,逐渐增加量。

3.各引流管拔出后,根据病情可鼓励患儿及早离床活动,活动时循序渐进,勿过劳,注意安全,促进早日康复。

五、健康指导

(一)药物指导

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不可随意停药、增减药物用量。

(二)饮食指导

加强对家属的培训指导,手术后应告诉家属婴幼儿喂养的注意事项,如如何防止窒息,如何分时喂养,回家后如何喂药。

(三)日常活动

出院后3~6个月内要限制剧烈活动和重体力劳动,逐步增加活动量,以免发生心力衰竭。

(四)生活保健

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尽量避免到公共场合,以预防感染。术后1年内尽量平卧,不宜侧卧,以免胸骨畸形愈合。

(五)复查

术后3~6个月去医院复查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

(成 明 及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