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穴位养生的常见操作方法
穴位养生是运用针刺、按摩、艾灸、刮痧、拔罐、贴敷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发经气,达到调和气血、旺盛代谢、通利经络、增进人体健康等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鉴于经络理论博大精深,人体穴位内容丰富,针刺等操作方法复杂,非经专门学习训练者,不宜草率施行,否则容易酿成事故。但作为养生之道,现选择易于掌握且安全有效的穴位养生方法加以介绍。
1.穴位按摩
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身的目的。《备急千金要方》“养性”篇详细介绍了中医养生方法,其中一种就是按摩法。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痛则不通”,说明了穴位按摩养生的原理,即疏通经络气血,所以穴位按摩时局部往往出现酸胀的感觉,常用穴位如足三里、内关、三阴交。宋代文豪苏东坡对养生颇有研究,对坚持按摩足底涌泉对身体的益处大加赞赏,称“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穴位按摩养生有很深的认识。
2.穴位艾灸
是指采用以艾绒为主的材料烧灼、熏熨体表某些具有保健作用的穴位,通过温热效应和药物作用来激发人体正气,培补后天以滋养先天,达到防病养生的目的,又称“保健灸”“逆灸”。明代高武《针灸聚英》说:“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使用灸法保健防病称“逆灸”。灸法的产生仰仗于火。古今中外,火既在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也是古人崇拜神灵进行巫术活动的象征。最早,火在原始人眼里具有巫术的性质,有消除“他性”污秽的意味,渐渐地古人发现烧灼热烫可以治病防病,这就是熏法、熨法、灸法等疗法的起源。艾灸养生不仅用于强身保健,亦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调养,是我国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常用穴位有气海、关元、足三里等。俗语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就是说,若要身体健康平安,常灸足三里。
3.穴位贴敷
是以中医经络学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撒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4.穴位刮痧
是用铜钱、瓷匙、水牛角、纽扣等钝缘光滑的硬物器具,蘸植物油、清水、酒、活血剂等反复刮动、摩擦受术者某处皮肤,至皮肤出现红斑、紫斑或黑斑,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当体内出现一些微小变化时,都会在经络穴位和局部相对应区域出现气血运行障碍。此时在这些部位刮痧,就会出现痧斑或发现刮痧板下有不平衡、疼痛等阳性反应。所以,刮痧可在身体没有表现出症状之前,就能反映出潜在的疾病和不良的健康状况。刮痧治病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多处论述到“布炙以熨”“抚以布”,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刮痧疗法,但是可以看出刮痧疗法的雏形。现代研究也表明,刮痧具有神经调节、抗炎、抗氧化、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未病之人常做刮痧(如取背俞穴、督脉、足三里等)可增强卫气,卫气强则护表能力强,外邪不易侵表,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5.穴位拔罐
是指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或抽吸等方法形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从而使局部充血、瘀血而防治疾病的技术,古代称“角法”。《妙闻集》“水蛭应用章”主要讲述如何用兽角水蛭压吸出恶血的方法。之后逐渐演变出水银角、竹罐,最终发展成现代的各种拔罐法。
6.穴位足浴
是采用药物煎汤,将受术者双足用药汤浸泡、洗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摩之浴之”之说。俗话说“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是因为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分别起始和终止于足部。另外,有“寒从脚下生”的说法,因足部脂肪层本来就薄,如果足部受寒或自身体质阴寒造成手足不温,易造成免疫功能降低,从而产生多种病证。相较而言,老年人阳气衰弱一些,免疫力低下,这就体现了足浴的重要与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