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點凡例
一、《醫學原始》九卷,清·王宏翰著輯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體仁堂初刊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原刻今僅殘存前四卷。另唯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内閣文庫藏該版江户時期抄本爲全帙,底本爲康熙初刻本。今校點以康熙初刻殘本及江户抄本爲本書前四卷的雙底本,其餘各卷底本爲江户抄本。此外校勘時多參原書所引文獻以爲旁證。
二、本書採用橫排、繁體,現代標點。繁體字以2021年版《古籍印刷通用字規範字形表》爲準。該字表中如無此字,則按原書。原書豎排時顯示文字位置的“右”“左”等字樣一律保持原字,不做改動。原底本中的雙行小字,今統一改爲單行小字。
三、底本原有目錄,僅卷次下出示同一級標題,無法體現原書論説層次。故今校點本依據正文實際内容,兼參原目錄,新編三級目錄,置於全書之前。原書目錄作爲資料篇保存於書中相應位置,以備參閲。
四、校點本對原書内容不刪節、不改編,盡力保持原書面貌,因此原書可能存在的某些封建迷信内容,以及某些不合時宜的内容(如以骨相斷貧下賢愚,或謂上智、下愚之人其心竅、毛多少不一等)仍予保留,請讀者注意甄别,勿盲目襲用。
五、本書底本引文甚多,但卻時有增删化裁,或加評述。對此,若文理通順,意義無實質性改變者,不改不注。惟引文改變原意時,或有錯字異文時,方據情酌改,或仍存其舊,均加校記。
六、原書的古今字、通假字,一般不加改動,以存原貌。底本的異體字、俗寫字,或筆畫有差錯殘缺,或明顯筆誤(如“已、己、巳”“肓、盲”、“循、楯”、“頂、項”之類),均徑改作正字,一般不出注,或於首見處出注。
七、本書多涉及經絡腧穴名及相關術語,凡屬誤名者均改爲正名,必要時在該名首次出現時加注説明。不同時代所用藥名、穴名等或有不同,故書中常見一穴多名。今一般將異寫名作别名處理,不予統一,以保留其時代特徵,僅少數穴名例外,如“彧中”與“域中”“或中”,今統作“彧中”;“衝”(太衝、天衝、衝陽等)或作“冲”“沖”,今統作“衝”等。
八、原書插圖與正文的穴名用字或有差異,無法完全統一。例如原書多個穴名用“郄”,而“陰郄”等至今沿用,“絡郄”等則改作“卻”。又如穴名“窌”字,今多作“髎”,但原書插圖中“窌”“髎”皆有。爲使圖、文用字保持一致,今仍保留少數“窌”字。原書圖形狹小,故手繪圖中常有不規範簡化字,如“懸釐”作“元厘”,“懸顱”作“元盧”,“食竇”作“石豆”,“節”作“ㄗ”等。今除少數原圖誤字外,其餘不規範簡化字徑改不注。
九、凡屬難字、冷僻字、異讀字,以及少量疑難術語、藥物來源等,酌情加以注釋。原稿漫漶不清、脱漏之文字,若能通過考證得以解決,則加注説明。若難以考出,用方框“□”表示,首次出注,後同不另加注。
十、原書某些大段文字的篇節,不便閲讀理解,今酌情予以分段。另外,原書論十二經循行,多用大字;涉及經絡、腧穴注釋則用小字。其中腧穴位置及取穴法混夾在經絡注文之中。爲標點及文義明確計,今凡小字注涉及腧穴位置及取穴法,一律以圓括號括注,如“……下循臑内,至天泉穴(在曲腋下二寸,舉臂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