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祥骨伤科精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诸序

何天祥,蒙古族人,1923年生,今年95岁。初次见面,一个灵动的身影,飘然站在你的面前。他面色红润、光洁,一点老年斑都没有。跟你握手时,笑容可掬,用特有的坦诚和力量,紧紧地抓住你。使你知道,他是你的朋友,一个武林高人。

是的,他就是四川省著名蒙医骨科专家何天祥。

何天祥行医七十余年,医术精湛,阅历丰富,著作等身。他的学问,有三个特点。

一、蒙医与中医的交汇

何天祥缺乏蒙古族人的粗犷,却有成都人的细腻。不错,他家几代人都在四川长大。先辈蒙古族特呼尔氏,汉姓何氏,原来生活在大漠草原,习武有功力。马背民族,习武之人,一般都懂得骨伤治疗。先祖善于钻研,总结正骨手法,辅以药物治疗,开创了有家门特色的专业骨科。至第二代传人特木力吉,在清军中服役多年,医术渐有名气,人称“功夫骨医”。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朝廷与准噶尔作战,调荆州满族、蒙古族混合编制的驻防军队八旗官兵3 000人进驻四川。1721年战事平息,经四川巡抚年羹尧奏请批准,选留官兵匠役2 100名永驻成都。从此,何氏骨科就在成都扎下根来。

岁月流逝,至第三代何兴仁、第四代何仁甫,中国社会发生了一连串巨大变化。何仁甫幼时进私塾念书,民国初年入成都名校储才中学学习,汉文化的底子日益深厚。在学术上,他师从满族骨科名医开长斋和春三爷,又拜师汉族外科大家徐寿仙,还向著名回族拳师马震江和马镇江学习。蒙满汉文化,集于一身。医道武功,造诣深厚。施手法时,“足稳手活腰发力”,意到力到气到。量伤施法,深透肌筋。在临床中提出一种理论,称“竹白论”。说是竹子受了外力撞击,表面的竹青未见损伤,但白色内层可能撕裂断裂。司外揣内,这与骨骼内膜或内侧骨小梁受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蒙医用竹子作比喻,显然与从小生长在成都有关。蒙古族、满族的骨伤疗法与汉族中医的正骨医学,在临床实践中时有切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医学如海,海水淡水,相互交融。这种学术和技艺的杂交,形成了兼具汉、蒙、满特点的何氏骨伤科。

何仁甫学验俱丰,医名远扬,为蜀中名医,先后著有《特呼尔氏正骨手法》《无暇斋正骨经验》《仁济医话》等著作,将一身绝技传给了第五代传人长子何天祥、四子何天佐、五子何天祺,何天祥再传给其子、第六代传人何浚治,均各有建树。

何天祥自幼随父习武练功,学习《黄帝内经》《备急千金要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世医得效方》《本草纲目》等著作。其母关芬茹(1897—1987)是满族著名营养学家与收藏家关正兴的孙女,一个饱读诗书的新女性。她教导何天祥学文化,学书法,又延师学算术。何天祥学文习武,钻研医术,受到“程门立雪”“兰茂断臂”等医德医风教育,拜著名中医曾彦适学习内科,向岳父赵伯钧(满族,满洲医科大学毕业)学习西医。这一切,将何天祥培养为中西汇通、知行合一的文武全才。何天祥一家,是当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典型家庭。何天祥其人,是当代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典型人物。何天祥的骨伤科流派,是当代传统医药骨伤科的特别代表。

二、医学与艺术的结合

何天祥除了从事一般的骨伤科临床以外,对戏剧、舞蹈、杂技等演员的职业性损伤及其防治也做了长期专科研究,创立了中国的“艺术形体损伤诊治学”,并在国际舞台上享有一席之地。

万物之美,莫过人体。人体的构造与功能,科学精细,灵动优美。舞蹈演员的表演,以肢体之美的动感,灵与肉的结合,诠释了纷纷攘攘的大千世界。凡舞蹈、戏剧、杂技、体操等演员和运动员,在学习、训练、表演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变速、跌宕、起伏、翻滚、旋转等剧烈动作,或龙腾虎跃,或翩若惊鸿。大部分动作,符合生理的自然状态,少数动作,有悖于人体的生理解剖,超过了人体的功能极限,以致造成不应有的创伤、残疾甚至死亡。如果治不得法,或医生考虑得不够全面,在治疗过程中,产生了后遗症,往往会使患者失去重返舞台的机会。所以何仁甫先生在世的时候,就尽量做到量体施力,量伤施法。对女性用药,侧重外治,既不损伤脾胃,又不影响经行或胎孕。何天祥既通医药又懂舞蹈生理,常年深入训练现场,心聚舞台中央,主张寓舞于医,预防为先,提出“临场征兆性诊断”学说,亲临现场对错误动作进行纠正,降低损伤发生率。治疗时,道法自然,辨证施治,以武功为基础,肩、肘、腕、指齐力配合,劲达指端,力透肌筋。全部动作,注意节奏与韵律,一气呵成,犹如“音乐之和畅,舞蹈之优美”。遣方用药,从演员、运动员的身体特征出发,祛邪而不伤正。辅以补益类中药,活血化瘀,强筋壮骨,保存继续训练的体能。并提出“边医边练,以医促舞”的功能恢复锻炼方法,避免因疗伤休息时间过长引起的“发胖”与“回功”。1994年,其子何浚治整理出版了何天祥著的《中国艺术形体损伤诊治学》,总结了用蒙医、中医综合治疗艺术形体损伤的经验,创立了好、快、美的损伤防治体系。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首先讲“科学训练能提高人体机能的限度”,提出“人体解剖结构适于舞蹈训练的‘黄金时期’”。然后是人体解剖、病因分析和下篇的损伤诊治。专著中公布了作者的祖传秘方和自己研制的系列骨药,奠定了何天祥在艺术形体损伤医学领域的大师地位。

三、人文与科学的呼应

在何天祥的医学生涯中,人文情怀永远是他的主线,从人的生命、生活、健康、心理出发,来考虑一切治疗、预防和康复措施。何天祥出身少数民族家庭,对民族医学的坚守,对汉文化的融通,是那么自然流畅。就好像一个儿童,生活在大森林里,喝的是山上流下来的泉水,呼吸的是林间流动的新鲜空气,或鹰飞星驰,或信马由缰。他就是这森林的儿子。没有强迫,没有故意。文化似水,文化似乳,多种文化,交融水乳。一颗草原的种子,在天府之国茁壮成长。丰收是必然的,埋没是不可思议的。

中医和蒙医,都主张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何天祥的骨伤医学,一切都围绕人体的生理功能展开。中国古代的庄子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某厨子宰牛,干了十九年,宰了数千头牛,一直干得干净利索,潇洒自如。别人一个月换一把刀,或者一年换一把刀,他一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刚磨过的一样。原因在于他掌握了牛的解剖规律,“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何天祥正骨,也是顺乎天理,应乎生理。任何手法,任何药物,都是为了维护生命,减少病残,赓续艺术。永远从人出发,把人文关怀与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何天祥是幸运的。他受到先祖得天独厚的关照,尽享巴山蜀水朝露夜雨的濡养,直至抚育了何氏骨科的第六代传人。何氏骨科,后继有人,后继有术。他的儿子何浚治衣钵心传,青出于蓝,整理了《何天祥骨伤科精粹》,将凝聚的何氏六代人的心血,化作缕缕金线,植入“何氏骨科流派”的根脉。中国传统医药的魅力,于此可见一斑。

诸国本

201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