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历史学唐诗(共2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如今,说到中国古代的文明进步,总要考虑社会流动性这一指标。不流动的社会是古井,流动的社会则是清泉。流动自然是好的,但也意味着不停地告别:告别家乡、告别亲人、告别朋友。

告别成了唐诗的重要主题,诞生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壮别,以豁达扬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俊别,以风流取胜;而《送元二使安西》则是畅别,深情款款,却又清新直白。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是谁?

我是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世人又称我“王右丞”。我喜欢写诗、画画,尤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有“诗佛”之称。我的诗画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但人的一生真的如诗画那样美好吗?

注释

《送元二使安西》:一作《渭城曲》,又作《阳关三叠》。

浥:湿润。

客舍:旅舍。

柳色:指柳叶繁茂的翠色,多用以烘托春日的情思。

更:再。

译文

清晨,渭城下了一场细雨,路上的尘土被打湿了,旅舍旁的杨柳则显得越发翠绿清新。

劝你再干了这杯酒吧,等向西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这首诗好在哪儿呢?

先看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讲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渭城其实就是秦朝都城咸阳所在地,汉朝改为渭城,在长安的西边。唐朝人从长安往西走,第一站就到渭城。元二去安西都护府,自然要经过渭城,王维却是特意将他送出长安,送到渭城。这一送,送出了六十里,在古代,这是整整一天的路程,这就是情分了。因为是头一天开始送行,一直送到渭城的驿站,两个人在驿站留宿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正式告别,所以才会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两句诗,这是实情实景。

清晨,下了一场不大的雨,只刚刚湿了地皮。可是,就因为这场小雨,一切都不一样了。先看天和地。一场雨后,天应该是半阴半晴的,蓝天露了出来,可是,还会有灰的云、白的云流过。那地面呢?渭城的驿站正当西出长安的大道上,平时车马如流,自然尘土飞扬。可是这一场小雨落下,浮土飞不起来了,地面是微微潮湿的褐色,空气也好像洗过一样,特别透亮。这是一个多么明媚的大环境啊!再看看诗人和朋友身处的驿站,春雨洗过,驿站客舍的颜色加深了一点,周围垂柳的枝条也洗去了浮尘,露出青翠的本色,显得焕然一新。这就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再看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场清晨的小雨,仿佛给元二扫清了道路。终于到了出发的时刻,这时,诗人端起一杯酒,递给即将离开的朋友说:你就再干了这杯酒吧,西出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阳关在敦煌的西南边。当年,汉武帝开“丝绸之路”,在敦煌以西设立两个关,北边的叫玉门关,是从北道出西域的必经之路;南边的是后设的,因为在玉门关以南,所以就叫阳关,是从南道出西域的必经之路。出了阳关,就算出了中原内地。从长安到阳关,有一千多千米。阳关再往西,就是绝壁大漠,更荒无人烟了。所以说,西出阳关,就没有故人了。我前面说过,诗的前两句最含蓄蕴藉,一切意思都藏在风景里。后两句就不一样了,仿佛脱口而出,非常直白,直白到有点残酷,就告诉你“西出阳关无故人”,一点都不回避你远行的艰难和寂寞。但是细细想来,正因为它如此真诚、如此实在,才打动人心。诗句脱口而出,感情也喷薄而出,这就是力量。

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影响特别大,几乎成了送别的代言诗,被反复引用。刘禹锡的“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的“听唱阳关第四声”,都是从这首诗演化而来的。所以后人评价说:“唐人别诗,此为绝唱。”

课堂小彩蛋

古代流行歌曲的诞生过程。

你还可以知道更多

为什么说《送元二使安西》是流传最广的一首送别诗?

可能有人会说:这个“最”字,用得太绝对了吧?一点也不绝对。因为其他的送别诗,主体上都是以诗的形式存在,属于阳春白雪。而这首诗写成之后,很快就谱了曲,成为当时《伊州大曲》的第三段,编入乐府,成了离别宴会的标配,不仅在诗人中传诵,也在歌儿舞女口中传唱,从唐朝一直唱到了宋朝。宋朝之后,原来的曲子丢了,后来明朝人又对这首诗进行再创作,重新编词谱曲,作成一首琴歌。现在作为十大古琴曲之一的《阳关三叠》,就是根据明朝的琴歌改编而来,所以这首诗的别名又叫《渭城曲》和《阳关三叠》。

这样说来,这首诗传播的形式,不仅有诗,还有曲、有歌,它不仅属于阳春白雪,也属于下里巴人,当然可以说是流传最广的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