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口一吐,便是整个盛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9章 陈石头

他先是请魏语焉放出风声,言明王子安欲寻几位精通文墨、有志一同的友人,共襄一番“替天行道”的义举,待遇从优。

消息一出,应者寥寥。

洪州文人虽多,但大多自视甚高,或耽于风花雪月,或汲汲于功名利禄。

让他们去干这种替平头百姓打官司、直面豪强与官府的“苦差事”,许多人是打心底里瞧不上的。

在他们看来,这有辱斯文,且风险极大。

陆川对此早有预料,并不气馁。

他知道,真正的人才,往往需要亲自去寻访和打动。

这一日,他带着张二瘦,来到洪州城内最大的“文渊阁”书肆。

这里是洪州文人墨客聚集之地,平日里除了售卖笔墨纸砚、古籍字画,也常有一些落魄文人在此抄书糊口,或以文会友,寻觅机会。

陆川一袭青袍,手持折扇,在书肆内慢慢踱步,目光不时扫过那些正在埋首抄书或低声论道的文人。

张二瘦则机灵地在旁观察,留意那些衣衫虽旧但神情间尚有傲骨之人。

“先生,您看那位。”张二瘦低声指了指角落里一个正在抄写佛经的中年文士。

那文士约莫四十上下,面容清瘦,眼神沉郁,衣衫浆洗得发白,但指节却因常年握笔而显得粗大有力。

他抄写的字迹工整隽秀,显是有不俗的书法功底。

陆川缓步走近,在那文士案前驻足片刻,轻声道:“这位先生,看您笔力遒劲,所抄佛经字字珠玑,想必于书法一道浸淫多年。”

那文士闻声抬头,见是陆川,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又恢复了平静,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并未言语,便又低头继续抄写。

显然,他认出了这位近日在洪州名声大噪的王子安,但其落魄的处境和内心的孤傲,让他不愿轻易与人攀谈。

陆川也不以为忤,继续道:“在下王勃,字子安。近日欲在洪州开办一处‘讼事铺子’,专为百姓书写状纸,代理诉讼,维护公道。正需寻几位精通文墨、有正义之心,且不畏强权的同道之士共襄盛举。我看先生气度不凡,不知可有兴趣屈就?”

中年文士握笔的手微微一顿,再次抬起头,目光中带着审视:“王子安先生之名,如雷贯耳。只是,为百姓打官司,与虎谋皮,先生可知其中凶险?”

他的声音略带沙哑,却透着一股看透世情的沧桑。

“凶险自然是有的。”陆川坦然道:“但若因凶险便退缩,这世间的公道又何处去寻?我辈读书人,读圣贤书,所学何为?难道只为求取功名,锦衣玉食?若能以我所学,为含冤受屈之百姓略尽绵薄之力,纵有些风险,亦在所不惜。”

中年文士定定地看了陆川半晌,眼神中的沉郁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抹复杂的光芒,似有赞赏,又有迟疑。

他缓缓放下笔,长叹一声:“先生有此胸襟,实非常人。不瞒先生,在下姓萧,名子敬,原也曾是举子出身,只因不屑官场逢迎,屡试不第,蹉跎至今,靠抄书勉强度日。先生所言‘讼事铺子’,听来倒是个新鲜营生,只是……”

他顿了顿,苦笑道:“萧某空有一腔热血,却手无缚鸡之力,且性情耿直,不善言辞,怕是难当此任。”

陆川笑道:“萧先生过谦了。我那铺子,正需先生这般有风骨、有学问之人。先生精通文墨,可负责整理卷宗,撰写状纸,剖析案情。至于与官府周旋、应对强梁,自有在下去担当。先生只需秉笔直书,将那不平之事,化为如刀之铁证便可。不知先生可愿一试?”

萧子敬目光闪烁,沉吟良久,终于起身,对着陆川深深一揖:“先生不弃萧某落魄,委以重任,萧某虽不才,愿追随先生,为这洪州百姓,讨个公道!”

陆川大喜,连忙扶起:“萧先生肯来,是我‘讼事铺子’之幸!日后,你我便是同道!”

就这样,陆川成功招揽了第一位“讼师”萧子敬。在接下来的几日,他又陆续寻访了两位境遇相似的落魄文士,一位是擅长策论、心思缜密的刘夫子,另一位则是年轻气盛、对律法颇有钻研的青年书生杜子腾。

这三人,加上陆川自己,以及负责外联和情报搜集的李大牙、张二瘦、赵三墩三兄弟,一个简陋却充满朝气的“讼事铺子”的雏形便搭建起来了。

铺子门前,陆川亲笔题写了匾额——“明镜堂”。

取“明镜高悬,洞察是非”之意。

“明镜堂”开张的消息,伴随着王子安要挑战贾胖子的传闻,在洪州城内不胫而走。百姓们将信将疑,既盼着真有人能为他们出头,又担心这不过是昙花一现,最终还是斗不过根深蒂固的恶势力。

而此时的贾府之内,贾胖子听着手下的回报,气得将一个心爱的青瓷茶杯狠狠摔在地上。

“王子安!黄口小儿,安敢如此欺我!”贾胖子面色铁青,肥肉乱颤,“一个写酸诗的穷书生,也想扳倒老子?他以为他是谁?阎都督的女婿吗?”

一个狗腿师爷连忙道:“老爷息怒!那王子安不过是哗众取宠,想借此扬名罢了。他那什么‘明镜堂’,门可罗雀,能翻起什么浪来?”

“哼!门可罗雀?”贾胖子冷笑,“你懂什么!此人能在滕王阁压倒吴子章,又能得阎都督青眼,绝非等闲之辈。他如今摆明了要拿我开刀,我若不给他点颜色看看,日后如何在洪州立足?”

他眼中闪过一丝凶光,对那师爷道:“你去,给我查清楚那‘明镜堂’的底细,看看都有些什么人。再派人去‘明镜堂’附近盯着,若有百姓上门求助,给我记下来,回头挨个‘招呼’!我倒要看看,谁敢去他那破铺子告我的状!”

风雨夜叩门明镜堂首案,风雨如晦,豆大的雨点砸在“明镜堂”新挂的匾额上,溅起细碎的水花。

堂内,一盏油灯如豆,映照着陆川、萧子敬、刘夫子和杜子腾四人略显凝重的脸庞。

李大牙、张二瘦、赵三墩则守在门外廊下,警惕地注视着巷口的动静。

“咚、咚、咚。”

压抑的叩门声在风雨声中显得格外清晰。

李大牙猛地起身,隔着门缝向外望了一眼,回头对堂内道:“先生,是个年轻人,浑身湿透了,看着……像是陈石头!”

陆川精神一振:“快请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