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比干
比干生于殷商沫邑,出身显赫,乃殷商王族宗室,是商天子文丁之子,帝乙之弟,帝辛(纣王)的叔父。这样尊贵的身份,赋予了他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十岁时,比干便以太师高位辅佐商王帝乙。在政治舞台初露头角的他,凭借卓越的政治才能与远见卓识,很快崭露头角。面对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比干深知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性。他积极参与国家治理,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在他的辅佐下,帝乙时期的殷商王朝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稳定。
帝乙临终前,将帝辛托付给比干,比干自此肩负起托孤之重,继续辅佐年幼的帝辛。他以叔父和太师的双重身份,悉心教导帝辛治国之道,期望他能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延续殷商王朝的辉煌。在比干看来,殷商王室的荣耀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自己有责任为王朝的长治久安贡献全部力量。
世事难料,王朝末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与经济危机交织。此时的商王朝,虽仍维持着庞大的疆域与军事实力,但内部矛盾已积重难返。贵族阶层奢靡无度,赋税沉重,百姓困苦,农业生产衰退。同时,周边方国叛乱频发,军事征伐不断消耗国力。巫术与祭祀之风盛行,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占卜成为国家决策的重要依据。比干的谏言与占卜相结合,拼尽全力去维护传统秩序,但是为时已晚。
比干与帝辛关系一度亲近。然而,随着他统治的日益暴戾,二人矛盾渐深。纣王沉迷酒色,宠信妲己,大兴土木,比干多次进谏,却遭冷遇甚至斥责。纣王视其为“迂腐老臣”,而比干则坚守“君臣之义”。
部分贵族支持比干,视其为道德标杆;但新兴权贵则反感其约束,暗中与纣王勾结。不同立场构成商朝末年复杂的政治生态,亦为比干悲剧埋下社会基础。
商朝人认为“天”至高无上,主宰人间万物,君王为“天命”代言人。但天命并非绝对,需通过祭祀、德行维系。若君王失德,天可降灾或改立新君。这种“天命可移”观念,为比干等忠臣谏言提供了理论基础——劝君修德即是为保天命。
帝辛视天命为巩固权力的工具,认为“朕即天命”。占卜对其而言,是证明决策合法性的仪式,而非真正敬畏。
比干认为天命非绝对,人性善恶可影响天命走向。他主张君王应以德配天,通过仁政、修己来顺应天命,而非被动等待神谕。
比干强调顺应天道,具体方式是通过人德而非无为。
其弟子曾问:“若占卜示凶,王执意行事,臣子当如何?”
比干答:“天命非铁律,兆纹示警,臣子须以谏言阻王。若王不从,则以死谏明志,此即自由意志对天命的回应。”
帝辛曾质问比干:“汝屡屡逆朕,岂非不忠?”
比干答:“谏君是为保社稷,不谏则国之亡,忠君之本质在护国,非盲从。”
弟子质疑占卜的科学性:“裂纹岂非自然现象,何以通神?”
比干答:“占卜非测未来,而是观天时人心之合。兆纹为表象,解读需结合星象、农时、民意,此乃理性与信仰之交融。”
……
比干看着躺在床上的少年,想到了很多东西,对大商的未来充满可担忧,他始终想不明白,帝辛怎么会变成如今这个样子,难道真的无力回天了吗?
祁立缓缓的睁开了眼,看着眼前的老年人,心里充满了疑惑,“他是谁?我这是在哪里?我又是谁?”
比干回过神来,发现少年已经醒了,便问道:“你还记得你是谁吗?”
祁立摇摇头。
比干无奈笑了笑,心里想到;“此乃天意,难道真的没有一丝希望了吗?”看着眼前的少年说:“你叫祁立,以后你就跟在我身边,当我的助手好了,你可以叫我比干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