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章 合作契机
夜色沉沉,工坊内的灯光却依旧亮着。赵鸿志坐在桌前,手中握着一封已经写好的信,信封上是熟悉的字迹——那是他在德国留学时同宿舍的学友,如今在瑞士一家军工研究所工作。
他抬头望了一眼墙上的钟,凌晨三点,再过几个小时,通讯处就要开门了。
这一晚,他几乎没有合眼。
桌上散落着几页手写的草图,是他连夜整理出的技术要点。他知道,自己没有太多时间可以浪费。国内资源匮乏,设备落后,单靠现有的条件,根本无法突破武器性能的瓶颈。而那张从日军文件中找到的设计图纸,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只要能掌握其中的核心原理,哪怕不能立刻制造出来,也能为后续研发提供方向。
天还未亮,他就起身穿衣,将信件和图纸仔细封好,装进一个皮质公文包里。然后,他拿起挂在椅背上的外套,轻轻披上,走出了工坊。
街道空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潮湿气息。远处传来几声狗吠,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静。赵鸿志快步走向城东的电报局,那里设有少数几个能接通国际电话的线路。
当他到达时,门口已经排起了队。有人低声交谈,有人焦急地来回踱步。战争年代,每一次国际通话都显得弥足珍贵,而对赵鸿志来说,这更是一次关乎未来的关键联络。
轮到他进入通讯室时,已是上午九点。他迅速拨通号码,听筒中传来一连串杂音与断线的声音。他深吸一口气,挂断重拨。
这一次,听筒那头终于传来熟悉的声音:“喂?赵鸿志?是你吗?”
“是我。”赵鸿志语气急促,“你那边情况怎么样?”
“我们刚完成一项新实验。”对方回答,“听说你在国内搞武器研究,有什么进展吗?”
赵鸿志没有多说客套话,直接切入正题:“我需要你的帮助。我们在尝试改进一种新型枪械的散热结构,但遇到了材料和工艺方面的难题。”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响起翻纸的声音:“你说的是哪种设计?具体参数是什么?”
赵鸿志立刻展开手中的草图,一边看一边描述起来。他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说明问题,同时附带了一些数据。虽然隔着半个地球,但他能感受到对方正在认真倾听,并不时提出一些专业性的问题。
“明白了。”对方听完后说道,“这种结构我们也有研究,不过是在更高强度的合金基础上进行的。你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材料?”
赵鸿志如实告知:“主要是回收金属,部分经过改良,但热传导性和强度都不够理想。”
“那确实是个挑战。”对方顿了顿,“不过,也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如果你们无法完全复制我们的工艺,那就先从理论入手,理解它的运作机制,再根据现有条件进行调整。”
这个建议让赵鸿志眼前一亮。他原本只是希望能获得一些技术资料或成品部件,但现在看来,或许真正的突破口在于知识本身。
“你能把相关的研究报告寄给我吗?”他问。
“可以,但我们得通过第三方渠道转交,直接邮寄太危险。”对方回答,“另外,我这边还有一位教授愿意参与合作,他对这类武器系统有深入研究。”
赵鸿志心头一震,连忙问道:“他什么时候能加入?”
“最快下周。”对方答道,“但在此之前,你需要准备一份详细的项目计划书,包括你们目前的研发进度、遇到的困难以及希望达成的目标。”
赵鸿志点头应下,尽管对方看不到他的动作。他知道,接下来要做的不仅仅是写一份报告那么简单。他必须重新梳理整个项目的脉络,明确每一个技术难点,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通话结束时,窗外的阳光已经洒进了通讯室。赵鸿志走出门,长长地呼出一口气,仿佛压在肩上的重量稍微轻了些。
回到工坊后,他立刻召集团队成员开会。
“我们要启动一个新的合作项目。”他说,“来自国外的研究支持,可能会为我们带来关键性的突破。”
众人面面相觑,有人露出惊喜之色,也有人流露出疑虑。
“国外的支持?”一名助手迟疑地问,“他们真的会帮我们?”
“他们不是来帮忙的,而是来合作的。”赵鸿志解释道,“我们提供战场需求和技术反馈,他们提供理论指导和设计参考。这是双向的交流。”
“那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另一人问。
赵鸿志翻开笔记本,指着几项重点内容:“第一,列出所有当前可用的材料清单;第二,绘制完整的武器结构图,标注出我们已经解决的部分和尚未攻克的问题;第三,安排专人负责对外联络和资料整理。”
任务分配下去后,工坊内很快恢复了忙碌的节奏。每个人都清楚,这次的合作机会来之不易,他们必须全力以赴。
几天后,赵鸿志完成了项目计划书。厚厚的一沓纸,几乎涵盖了过去几个月来的全部研究成果。他亲自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后,将其密封在一个防水袋中,准备交给专门负责外联的人员。
就在他准备离开办公室时,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赵工,”一名年轻工人探头进来,“我们在北边的废弃工厂找到了一些奇怪的金属材料,可能是以前兵工厂留下的。”
赵鸿志一愣,随即站起身:“在哪?”
“就在旧车间后面,堆在角落里,看起来像是被遗弃的试验品。”
他立刻赶往现场。
推开生锈的大门,一股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几名工人正围在一堆金属材料旁,见赵鸿志来了,纷纷让开一条路。
他蹲下身,伸手摸了摸其中一块金属表面。材质坚硬,颜色略带银灰,表面还有一些模糊的刻印。
“这些是从哪发现的?”他问。
“好像是从一台报废的熔炉底下挖出来的。”工人答道,“当时没人注意,直到前几天清理废料才被翻出来。”
赵鸿志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心中隐隐有种预感。这块金属的质感和色泽,与他在那份日军图纸上看到的某些零件极为相似。
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在金属边缘轻轻刮了一下。一道微弱的火花闪过,接着是一股淡淡的焦糊味。
“这不是普通钢材。”他低声说道,“这是一种特殊合金。”
众人闻言,纷纷凑近来看。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赵鸿志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可能就是我们一直找不到的特种冷却材料。”
他立刻让人将这批金属带回工坊,准备进行进一步检测。
夕阳西下,天空染上一层淡淡的橘红色。赵鸿志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山峦,心中第一次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
他不知道这场合作最终会走向何方,也不知道那些远在国外的同行是否真能给予实质性的帮助。但他知道,这条路他已经踏上了,而且不会再回头。
“科学没有国界。”他轻声念起那句曾经铭刻在心的话语,“技术也不应被战火封锁。”
夜幕缓缓降临,工坊内的灯火再次亮起。而在千里之外的某个实验室里,一场跨越大洋的知识接力,也悄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