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公共关系职业现状
如果说现代社会公共关系起源于19世纪中叶美国的报刊宣传活动,那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公共关系则是在世纪之交时才出现的。1900年,美国波士顿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具有公共关系性质的“宣传公司”,它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职业开始形成。尽管这家公司经营了11年后关闭,但其开创的公共关系职业在以后短短的数十年间迅速地在世界范围内普及起来。
一、市场经济 催生兴起
公共关系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同样,公共关系职业的出现,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公共关系在西方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作为公共关系的发源地,公关事业仍然最为兴旺。有400多所高校开设有公共关系课程,60多所大学设置了公关本科专业,37所大学培养公关硕士学位研究生,13所大学培养公关博士学位研究生。全国数千家各种类型的公关公司在为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社会组织提供调查、咨询、传播等方面的公关服务。仅美国联邦政府就雇佣了1.2万名公关工作人员,其经费开支达10多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公共关系在欧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渐传入世界各地。
1959年,美国和大多数拉美国家代表出席了墨西哥公共关系协会,在墨西哥城召开的“泛美公共关系大会”。有巴西、秘鲁、墨西哥等国参加的泛美公共关系协会于1960年成立。从此,拉丁美洲的公共关系活动一直十分活跃,并得到稳步发展。
日本人最早开展公关工作是在1947年。是以“二战”后盟军用命令的方式在日本政府设立公共关系室而开始的。不过,正如日本的公关专家福田亮太所说:1950—1960年,才是日本真正的公共关系启蒙阶段,1961年以后才进入公共关系实践发展期。可是到90年代,日本90%以上的企业都设有正规的公共关系部门(日本人称作“广报课”)。
(二)公共关系在中国
1.导入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
20世纪60年代,欧、美、日的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在香港、台湾的一些大公司内设立公共关系机构,从而推动了这些大公司生产和商贸业务的发展。70年代,公共关系在香港迅速发展。到了80年代,香港的公共关系专业公司已达20多家,此外还有许多兼营公司,各企业内部公共关系已得到普及。
2.普及期(80年代中—90年代初)
1981年,公共关系部作为经营管理的艺术手段在深圳的一些中外合资企业中出现。不过,这些合资企业主要还限于宾馆、酒家,公关工作的从业者几乎全是外表漂亮的女性。这种现象通过传媒介绍到内地后,人们一是感到新鲜新奇,二是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先入为主的错误印象和错误观念。如“公关无学问”, “从业者一定要外表美丽”,甚至“公关就是女人攻男人的关”, “公关就是三陪”等。这类观念的影响是深远的,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的头脑里有这类观念。
1984年9月,我国第一家国有企业公关部——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公共关系部正式成立。
从80年代初开始,我国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学的专家学者,开始从理论上系统研究公共关系,开始利用翻译资料、举办讲座等手段陆续把别国的公关理论和实践经验介绍到国内。1985年,深圳大学传播系创办了国内高校的第一个公共关系专业,并开始招收公关专业的大专学生。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外许多有名的公关公司也开始看好中国的公关市场。1984年10月,美国的希尔—诺顿公司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1985年,两家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公关公司——伟达公司和博雅公司先后进入我国。其中,博雅公司与中国新闻发展公司达成协议,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专业公关公司——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
在1986—1989年期间,我国呈现了第一个“公关潮”。其标志是: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十分活跃,理论成果十分丰富,专著、教材、论文形式的理论成果已经遍及全国各地。公共关系专业期刊开始出现,各种培训班、学术讲座广泛开办,许多大专院校先后开办了公共关系选修课或必修课。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成为地方“公共关系协会”或“公共关系俱乐部”成员,并在企业内部设立公共关系部。
3.实践期(19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二次“公关潮”。这次公关潮到来的标志为:第一,中国的公共关系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例如:1991年5月,当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公共关系工作会议时,李瑞环、薄一波分别为大会写了贺词,充分肯定了中国公共关系取得的成就。第二,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成立。1994年4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成立,促进了中国公共关系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国际化。第三,公共关系教育1994年,中山大学被教育部批准开办部属院校第一个公共关系本科专业,随后在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点招收公共关系方向的硕士生。至今,所有的本科院校全部开设了公共关系学课程,约有20多所学校开办了公共关系大专专业。全国公开出版的公共关系专著、教材、译著、工具书已超过1000多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公共关系教程》、《中国公共关系大辞典》等。而这一时期,学术研究活动活跃,中国公共关系的一些学术流派开始产生,如形象学派、协调学派、传播学派、管理学派等,从而加深了对公共关系的研究。公共关系实践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全国有一大批公共关系专家、学者分别主持、策划、操作企业公共关系、企业CIS、政府公共关系、城市CIS和城市形象建设。
4.增长期(2000年以后)
进入21世纪,我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中国的公关市场开始初步成型。目前,中国大陆已有注册的公关公司已有2000余家;公关协会纷纷成立,其中以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中国国际公关协会CIPRA为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组织。
第二,公关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目前基本形成立体多维的学历和非学历交叉并存的局面。从低级到高级,公关教育的具体种类有业余培训,函授教育,全日制普通专科教育,全日制本科教育以及最高层次的公共关系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第三,公关从业人员的职业身份得到正式确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7年11月15日成立了中国公共关系职业审定委员会。该委员会首先为公关职业定下了“公关员”的职业名称,并正式列入了《中国职业大典》,这标志着国家已正式承认公共关系这一职业。二是制定了公关人员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考核规范。三是正式编撰出版了权威性的培训教材,《公关员职业培训和鉴定教材》。四是于2000年12月3日,在全国范围内举行第一次公关员职业资格上岗全国统考。
二、中国公关 蓬勃发展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公共关系行业拉起了腾飞的序幕。20世纪80年代初,部分外商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在内部设立了公共关系部,开始为公司提供相关的公共关系服务,形成国内公共关系行业的雏形。1987年,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成立,1991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成立。随着行业自律组织的建立,公共关系行业的服务质量标准逐渐统一,从业人员的职业等级、职业特征、职业培训及职业道德逐渐形成一套科学的体系,从业人员行为不断规范。根据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发布的行业调查报告发现,我国公共关系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传播顾问、媒体执行、品牌传播、产品推广、整合传播、危机管理、活动管理、事件营销、网络公关、数字媒体营销、政府关系及企业社会责任服务等。其中,传播顾问、媒体执行、活动管理和整合传播是目前我国公共关系公司的主营业务。
虽然公共关系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但公共关系市场发展迅速,公共关系已经全面渗透到我国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经过短短二十多年的发展,公共关系行业已初具规模,市场需求逐步扩大,营业收入逐年增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作为国家全力鼓励支持发展的现代化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公共关系行业将会迎来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过去,中国公共关系市场无论宏观面还是微观面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宏观面来看,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结构调整加剧、公共关系需求旺盛以及行业内在推动营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微观面来看,各类社会组织加大转型力度,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和业务,强化内部管理和成本绩效,由单一服务向整合服务发展,取得了惊喜的成绩。网络公关服务规范、行业相关标准出台、绿色行动计划等重要举措有力地推进中国公共关系行业的更加积极、健康的发展。
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国内公共关系年营业额仅15亿元人民币,2004年已达45亿元人民币,2006年突破80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超过30%,2007年达到108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超过35%,2008年已超过140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为29.6%,近三年年增长率达到32.64%。2010年公共关系市场延续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全年增速超过25%,比上个年度增长了5个百分点。2011年,公共关系行业势必将承接当前的良好发展势头,继续快速增长,2015年预期将达到600亿的市场规模。
据从2000—2008年公共关系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未来的公共关系行业发展将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国内公共关系市场将呈现一线城市带动二、三线城市的态势。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个主要市场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上海市场和成都市场的发展速度将超过全国平均数;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以及二、三线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客户将会把更多的公共关系支出投向二、三线城市,公共关系公司也将在这些地区大量涌现出来。
第二,国内公共关系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国内公共关系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将有更多的跨国公司以合资或独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公共关系服务将进一步延伸和规范,随着国际资源与本土资源之间合作加强,本土公司将加快整合业务资源的步伐,公司间并购将日趋成熟,整体实力将进一步增强,行业集中度也将提高。
第三,服务领域更加突出,客户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目前,作为公共关系主要消费市场的耐用消费品、快速消费品、IT和通讯行业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医疗保健、房地产、金融、文化体育、公共事业将成为新的市场热点,政府和非盈利机构的专业服务需求将日益增多。
第四,服务模式进一步成熟。战略传播、活动管理、营销传播等仍将是未来公共关服务的主要手段,危机管理、事件营销、网络公关、战略咨询、增值服务、公共关系培训以及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等将得到高度重视,重大行业会展活动和大型文化体育活动的策划、管理和传播业务将推动整合营销传播等专业工具和服务手段的不断完善。
第五,新型服务方式将深入开发。专业服务的技术研发和新型服务手段的采用,将促进公共关系服务与营销、广告等其他咨询业务的融合,进一步开发数字营销、数据库营销和网络营销等业务的开发和推广,促进公共关系服务市场的繁荣。
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时代,产品同质化、媒体多样性发展,促使营销、传播、沟通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有效和专业的公共关系以及相关的商业沟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过。公共关系应用和传播中最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是什么?如何突破公共关系中的瓶颈和对全球化的要求?如何充分发挥新兴的社交媒体的力量?这些都是中国公共关系学界和业界需要迎接的全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