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颜女神:听肌肤的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防晒

紫外线的四宗罪

导致皮肤老化的所有外源性因素中,紫外线的“贡献”是最大的,皮肤的老化甚至就直接被称为“光老化(photoaging)”。

光老化厉害到什么程度呢?《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张照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照片中的这位美国卡车驾驶员William McElligott(威廉·麦克利戈特),开车28年,对着车窗的左脸生理年龄已经到了80多岁,但右脸仍然保持在60多岁的状态。

研究已经证实,紫外线对皮肤可以造成如下伤害:

1.晒伤:如果不采取任何防晒措施,一般黄种人在强烈的阳光下暴露15分钟左右皮肤就会被晒红,再继续晒,会灼痛,甚至脱皮。

2.晒老:紫外线、蓝光和红外线会导致胶原和弹性蛋白损伤、皮肤角质层异常增厚,皮肤弹性、水分和光泽变差。

3.晒黑:位于表皮底层的黑色素细胞感受到紫外线后,会加速分泌黑色素,输入到周围的表皮细胞,黑色素细胞的体积也会膨大,最终导致肤色变黑。晒黑之后,想要让肌肤恢复到晒黑前的状态,就不那么容易了。

更严重的是,皮肤某区域接受紫外线照射后,邻近区域对紫外线的敏感度也会升高,一般来说照射的面积越大,敏感度就越高。此外,肌肤对紫外线还有记忆效应:经过一次晒黑,下一次再被紫外线照射时,黑色素细胞会以比上次反应速度更快,皮肤会更迅速地变黑。

4.光敏反应:部分人对紫外线敏感度高,被紫外线照射后可能会发生急性反应,若此时摄食大量光敏性食物,在光敏成分的诱导下,可能发生严重的光敏甚至光毒性反应,症状有起疹、渗出、红斑、瘙痒等。

注重防晒,是最重要的护肤功课之一。

认识紫外线

紫外线(UV, Ultraviolet)根据波长可划分为UVA、UVB、UVC。

UVA为长波紫外线,波长320~400nm,穿透力最强,可到达真皮层,是皮肤老化元凶,也是晒黑皮肤的首要因素;玻璃、薄布无法完全阻隔UVA。

UVB为中波紫外线,波长280~320nm,可以到达基底层,主要会晒伤、晒红皮肤;UVB可以被玻璃阻挡。

UVC为短波紫外线,波长小于280nm,会被大气中的臭氧层阻挡,人工UVC主要出现在医院用于消毒的紫外灯。

过去,UVB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对UVA和光老化的研究逐渐深入,对UVA的防护应当成为重点。皮肤中有一些发色团可以吸收UVA,如反式尿刊酸、黑色素、卟啉、苯醌、与蛋白质结合的色氨酸、高级糖化末端产物;某些物质在UVA激发下可产生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活性氧簇),造成广泛伤害。

黄种人对UVA敏感,更容易晒黑,不易晒伤;白种人对UVB更敏感,更易晒伤,但不易晒黑。

防晒不能只靠防晒霜

一说到防晒,你是不是就想到涂防晒霜呢?

不错,作为专门用于防晒的护肤品,防晒霜绝对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不过,基于我们对紫外线的认识和对防晒霜的了解,防晒绝不能只靠防晒霜。从某种意义上说,防晒霜只是一个补充角色。

这个说法可能让你觉得很惊讶:为什么呢?

下面是我主张的防晒要点,这些要点的精神与联合国WHO所倡导的防晒ABC原则是一致的:

●不被晒到,是最好的防晒。

●首选硬防晒:没有哪一种防晒霜能与硬防晒(详见p.41)相比。

●在必要时涂防晒霜。

如果能够理解这些原理,防晒将变得十分有效,很轻松就能做到,肌肤也会因此受益。

【防晒的ABC原则】

A: Avoid,避免晒。

B: Block,遮挡,防止被晒到。

C: Cream,防晒霜。在A、B不能满足防晒需求的时候,采用C补足。

[小贴士]

18岁前所受紫外线辐射是一生总量的50%

年轻的时候在外活动时间较多,防晒意识不足,使肌肤接受大量的紫外线辐射,其后果在年轻时不易察觉,但成年后会逐步显现,因为紫外线损伤的结果具有累积性。

换句话说,光老化在你年幼时就已经开始了。如果你是第一次读到这条信息,请立即开始防晒!

如果你是一位妈妈,请立即开始注意宝宝的防晒问题。

不被晒到,是最好的防晒

紫外线再强,都不可能穿透一堵墙。最好的防晒,是不被晒到。做到以下两点,就可以避免60%甚至更多的紫外线损伤:

1.早上10点到下午4点之间,避免在阳光下活动;

2.外出活动时,选择阴凉的地方行走、停留。

每天中午12点到2点是一天中紫外线最强的时段,下午4点以后,紫外线的强度明显降低,仅相当于最强时的25%或者更少。

根据我测试的结果,外出时,若能有大树为你遮阴,紫外线强度立即能减少50%甚至90%。

[小贴士]

面部所受紫外线的来源

面部所受紫外线有三个来源、两个方向:

(1)阳光直射:约占50%——所以不要被太阳直接晒到。

(2)天空散射和周围建筑物反射:占40%~45%——这部分容易被忽略。

(3)地面反射:紫外线照到地面后再次反射到面部,一般占总量的5%~10%。反射率最低的是草地,几乎没有;浅色地面、沙滩、雪地的反射率要高得多。所以长期在海滩、雪地和烈日下的广场上活动,四周又毫无遮挡的话,会更容易晒黑。

(1)、(2)的来源方向是天空,占到总量的90%或更多,所以防住天空,就基本成功防住了紫外线。面部所受UVA辐射的构成示意图可见:

面部所受UVA辐射的构成示意图

UVA的最大辐射量来自于太阳直射和天空散射。所以天空、太阳是防护重点。

首选硬防晒

测试表明,最有效的防晒,非硬防晒莫属。所谓硬防晒,是指以伞、帽子、墨镜、衣物等硬件来遮挡紫外线、可见光甚至红外线的防晒方法。

2012年春夏季到2013年,我测试了许多关于紫外线的数据,发现:

一把普通的伞,可以轻易阻隔85%以上的紫外线。

更好的伞、墨镜、帽子、防晒衣,则可以将阻隔率提升到95%甚至100%——这对防晒霜来说几乎不可能。

那么,如何选择硬防晒护具呢?

【伞的选择】

伞面大、内部是黑色或暗色、不透光的是最佳选择。选择伞主要考虑如下三个方面:

●材料:选择密织的不透光布料即可。四周有蕾丝的伞防晒力会有所损失。若布的致密度不够,则需要涂层。

●颜色:外部颜色随意。内里以黑色为佳,不宜用银色、金色。这是因为面部所受紫外线的一部分来自于地面反射,若伞里面是强反光的金、银色,将会把这些地面反射上来的紫外线再反射到面部,而黑色内里则不会有这个问题。

●尺寸:越大越好。

被雨淋过的伞就没有防晒力了吗?其实,雨水并不会影响伞布的致密度、颜色,也不会导致内部的涂层脱落,因此,被雨淋过的伞依然具有防晒功能。当然,有一些伞的涂层不太好,容易在淋湿后脱落,要另当别论。

小链接

伞、帽子可以防护可见光伤害和热辐射

除紫外线会伤害皮肤外,还有一些可见光具有类似紫外线的破坏作用,会导致红斑、色素沉着,产生ROS自由基等问题。另外,红外线辐射也可能会造成热辐射损伤(损伤症状和UVA相似),使肌肤出现光老化、温度上升等问题,而任何防晒霜对可见光和红外线辐射都是无能为力的。

但是,合适的伞和帽子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这两种光线,这是我始终将硬防晒作为首选防晒措施的原因之一。

【帽子的选择】

合适的帽子能为脸部提供极佳的紫外线防护,被帽子遮住的部位,紫外线辐射能减少高达95%。那么怎样选择一款防晒的帽子呢?

●帽子应该够大。

●布料透气但不能透光,防晒效果和舒适度需要兼顾。

●帽子内里最好是暗色的。

●最好选择圆形的帽子,棒球帽只能防护正面,无法防护侧面。

在所有指标中,帽檐宽度是最重要的。以4月份的上海为例,早上8点钟以后,一般人使用帽檐宽度大于11厘米的帽子才可以完全挡住面部,脸越大,需要的帽檐越宽。

帽子的缺点是不能防护身体,所以只能戴帽子又必须在户外的时候,身上要涂防晒霜。

[小贴士]

市面上流行的“铁面罩”有用吗?

“铁面罩”的设计能让面部完全被遮住,也不必担心被风吹翻,非常适合骑行时戴。

我在实验室测试了多款面罩,相似的款式、大小、颜色,其防晒能力参差不齐(虽然每款均声称能防95%以上的紫外线),有的对UVA几乎毫无过滤能力,凭肉眼无法分辨防晒能力究竟如何。因此购买时不可贪图便宜、轻信广告,最好应选择有可信测试数据的产品。

【墨镜的选择】

优质的防晒墨镜是防止眼周肌肤光老化的利器,还可以防止视网膜的紫外损伤,墨镜本身没有刺激性,不会对肌肤造成负担,可以重复使用。选择墨镜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材料:以带有特殊防晒涂层的聚碳酸酯镜片为佳。防晒波段可达到400nm。目前最新的技术可达到412nm以下完全防护,但尚未普及。

●颜色:颜色不是影响防晒力的核心因素。测试表明:深色镜片的防晒力也有可能不如有些无色的透明镜片。墨镜的防晒性能主要取决于防晒涂层或镜片中的防晒成分,深色镜片对可见光的防护力会更强一些。各种镜片对红外线均缺乏防护能力。期待防红外线的墨镜早日问世。

●尺寸:越大越好。

●造型:考虑了加强侧面防护的眼镜更给力。

墨镜的价格从数十元到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但价格并不是影响防晒的主要因素,所以没必要一定追求昂贵的产品。

【防晒衣物】

用衣物防晒其实很方便操作,织得比较紧的布,如白棉布、各种不透光的普通布料都可以防晒,但不能认为这些就是防晒衣。

许多普通的布料都可以防晒,但不轻薄,例如牛仔布。另一些衣物做得轻薄,但没什么防晒能力,例如蕾丝、鱼眼装、雪纺等。所以:只有既轻薄,又做过防晒特殊处理的,才能称得上是防晒衣。

在我看来,防晒衣应当轻薄透气而且适合夏季穿着,同时对紫外线有较强的防护能力。

我测试了很多宣称能达到UPF50的所谓防晒衣,结果大部分衣物的防晒效果都不理想,对此现象近年来媒体也多有报道。当然,遮比不遮要强。不过,在强烈的阳光下穿着以为能防晒的“防晒衣”,更加放胆接受日光照射,造成的伤害可能更严重。

选择防晒衣时,最好能够看到可信的测试报告,在确定防晒力的基础上,再选择颜色、款式。如果不能确定防晒力,还不如穿厚一点、不透光的棉织物。

[小贴士]

日光的好处

日光并不是一无是处,适当接受日光照射也有好处。

●日光中的UVB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而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和转化,缺乏日光照射的儿童容易因缺钙而生佝偻病。建议儿童每天接受15分钟的日光照射(隔着玻璃窗是无效的,因为UVB不能穿透玻璃),否则应额外补充维生素D。当然,合成维生素D的任务可以交给四肢的皮肤完成,不一定由脸去完成。

●长期不接触日光会使近视率上升。

●日光还与抑郁症有关。(有没有觉得长期阴天会让你觉得心情郁闷?)

在必要时涂防晒霜

【避免依赖防晒霜,减轻皮肤负担】

我鼓励防晒,但并不鼓励单纯依赖防晒霜。防晒成分并不能为肌肤补充营养。

如果没有紫外线,肌肤还是需要保湿、抗氧化,但不需要防晒霜。也就是说,防晒剂其实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的外来物质。

而且,目前不管是哪种化学防晒成分,都属于化妆品规范中的限用物质,或多或少都有一定刺激性,某些成分的副作用还比较大[3]

敏感、破损、炎症的肌肤更应谨慎选择防晒产品,因为某些化学防晒剂更容易进入这类皮肤内,可能导致光敏甚至光毒性反应。

【在必要的时候,一定要涂防晒霜】

涂不涂防晒霜,取决于特定条件下的利弊权衡:在特定场景下,是涂防晒霜对皮肤造成的伤害大,还是不涂防晒霜对皮肤造成的伤害大?

当你去海滩游泳、野外远足、高原登山、夏天学习驾驶、长时间在烈日下运动,硬防护又不足以或不方便防护紫外线时,必须涂防晒霜,而且要使用足够的量。

在进行户外活动时,应该选择防水的、具有高度防晒能力的防晒霜。

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的防晒策略组合,既能防护紫外线,又不伤害皮肤。

[小贴士]

户外活动的紫外线强度

葛西健一郎先生在《色斑的治疗》中描述了户外条件下紫外线大幅增加的情况:

一位每天暴露于阳光下30分钟的办公室女性,若进行为期5天的夏威夷旅行,紫外线强度为原工作地的5倍,在旅行期间每天暴露于阳光下5小时,最后接受的总辐射强度相当于平日250天的量。

这就是为什么辛辛苦苦防护一年,几天不注意防晒的旅行就会让你的辛苦付诸东流。

[小贴士]

皮肤对紫外线的其他反应

①皮肤某区域接受紫外线照射后,邻近区域的敏感度也会升高。照射面积越大,敏感度越高,所以全面防护很重要。

②身体不同部位肌肤对紫外线照射的反应速度(敏感度)是不同的,手掌、脚掌部位是最不容易晒黑的,面部则很容易晒黑。

冰寒答疑 一些防晒的关键问题

室内需要防晒吗?

由于玻璃就可以阻隔UVB,且根据冰寒的实地测试,晴天的一楼,室内距玻璃窗1.5米的非阳光直射处,UVA强度只有正午太阳的1.2%左右,并不需要特别防护。

如果是在高楼而且是晴朗的天气,使用的是没有镀膜的玻璃,室内UVA强度会高一些,若是可被阳光直射,那就要相当注意防晒的问题,尤其是防UVA。若是窗户有防紫外镀膜玻璃,即使紧贴窗口,也不必过于担心紫外线问题。

我认为在多数情况下,低层室内都不需要有什么特别的防晒措施,除非是以下几种情况:

长时间坐在被阳光直射到的位置;

距离窗口1.5m以内;

没有窗帘、镀膜等其他遮蔽设施。

高层房间,缺乏树木和建筑遮挡,天空散射更强烈,故要更注意些。

无论如何,被日光直射到的地方,一定是要考虑防晒。

灯下需要防晒吗?

经过测试,常用室内光源的UVA辐射水平均只有数微瓦每平方厘米,相对于日光的直接紫外辐射,可以忽略。即使是强烈的舞台灯光(数十盏大功率射灯的光照中心位置),也不过50μw/cm2左右,也不需要特别的防护。

有研究表明,如果节能灯的荧光粉涂层有裂隙,则紫外线有可能泄漏并对体外培养的细胞造成伤害,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加一个灯罩就可以了。比起涂抹防晒霜,这是更简便、有效的方法。好消息是,现在已经进入LED照明时代,对光线的波长控制更加准确和精密,不需要再为这个问题而担心了。

对着电脑需要防晒吗?

经测试,液晶电脑屏幕的紫外线辐射量是0,不需防晒。对着电脑,皮肤容易变得憔悴、干燥,主要原因可能是热辐射导致皮肤失水速度加快,以及久坐不动造成的血液循环减缓,而不是紫外线或者电磁辐射。面对电脑使用防晒或隔离产品其实没有必要,它们也无法阻隔红外线辐射。

阴天、多云天、雨天需要防晒吗?

阴天和多云天同样需要防晒,阴天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可达晴天的20%~30%,多云天则高达50%左右,这些强度的紫外线(尤其是UVA)都处于较高水平,对皮肤会造成伤害。

雨天的紫外线强度会降到晴天的10%~5%,而且打的伞也会屏蔽一部分紫外线,因此,无须再特意防晒。

秋冬季是否需要防晒?

答案是肯定的。秋冬季紫外线强度有所减弱,阳光也没有夏季那么灼热,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实际上,秋冬季UVA的强度约为夏季的50%,加上日照时间缩短、建筑物遮挡面积变大等原因,人所受到的UVA辐射量约为夏天的30%,但中午前后,UVA的辐射强度仍可超过1000μw/cm2,如果经常暴露在阳光下又不注意防晒,晒黑和晒老仍不可避免。

秋冬季因为穿长袖长裤,身体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但脸没法穿衣,防护就不够。许多人觉得在秋冬季打伞、戴帽子会被人觉得“怪怪的”,因此硬防晒也被弃用。其实,不仅是防晒,如果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以别人的眼光作为判断标准,那什么有价值的事也做不了。我的建议是:皮肤是自己的,防自己的晒,让别人说去吧。

为什么涂了防晒霜还会晒黑?

原因有两个:

(1)目前,任何防晒霜都不可能阻止100%的紫外线,总有一部分紫外线会穿透防晒霜形成的保护膜伤害肌肤,只要皮肤受到的累积辐射量超过了变黑所需要的辐射量,皮肤就会变黑。如果防晒霜的使用量不足,防晒效果也会急剧减弱,穿透保护膜的紫外线会成倍增加。

(2)如果防晒霜主要防护UVB而对UVA防护效果偏弱的话,就不能有效防止晒黑。

所以在选择防晒霜时,一定要着重看它对UVA的防护效果。

结论:不要以为涂了防晒霜就万事大吉,遵循防晒的ABC原则才是正确的做法。

怎样做好晒后修复?

晒后首先应当严格防晒,防止继续伤害。

晒伤后可以用凉水敷(不是冰水),若有洋甘菊纯露、马齿苋、仙人掌提取物、维生素E、绿茶、甘草等就更好了,若情况严重,则需要去咨询医生。

若被晒黑,则首先需要打消短期内变白的念头,因为黑色素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事先做好预防才是最佳策略。

晒黑一天,一个月能恢复已属幸运。除了继续防晒、吃一些抗氧化营养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E、绿茶、葡萄籽提取物等)外,还可以使用美白产品,但要注意看成分。甘草提取物(甘草酸钾、光甘草定)、维生素E、茶多酚、红酒多酚等为美白成分,有助于晒后的修复;而含有果酸(AHA)、高浓度维生素C、曲酸、壬二酸、水杨酸等成分的,则不适合晒后已经受伤的皮肤,它们甚至可能会加重皮肤敏感和炎症。

为什么以前晒黑很容易白回来,后来就不行了呢?

黑色素若可被还原,就可以变成无色的,当受紫外线刺激后变为氧化态,才是黑色。受紫外线刺激次数多了之后,黑色素就失去了还原能力,人自身抗氧化能力降低,也阻碍了黑色素的消除。

另一个原因是晒黑的记忆效应,即这次晒黑后,下次遇到紫外线照射后黑色素细胞会用比上次更快的速度进行反应,皮肤迅速变黑(这也是一种皮肤的适应性保护机制)。受到紫外线照射越多,肌肤越容易变黑,黑的时间越长。

防晒霜需要每2小时补涂一次吗?

并非任何情况下都需要每2小时补涂一次防晒霜。

主张任何情况下每2小时补涂一次防晒霜的理由是:防晒成分受紫外线照射后会分解,导致防护作用下降;因为出汗,防晒霜被冲刷,防晒膜变得不完整,防晒力下降。

不过,现在新的技术和配方使多数防晒霜的光稳定性良好,防晒力不会因为阳光照射而很快损失,所以第一个建议补涂防晒霜的理由现在没那么充分了。

但是,户外运动、野外活动出汗,以及在海边、水边等长时间接触水的情况下,每40分钟、80分钟补涂是有必要的(当然,所使用防晒霜的防水性能以及是否连续出汗、是否连续接触水也是需要考虑的原因)。如果只是普通的居家、办公、学习环境,并不大量长时间出汗,也不暴露在大量紫外线下,中途也没有清洁、擦除掉防晒霜,就没有必要补涂。

另一方面,研究发现许多人并没有足量地使用防晒霜。防晒霜的标准用量是2mg/cm2,未达到此用量时防晒效果会急剧下降。故如果单次的使用量不足时,通过补涂可以达到足够的用量,从而发挥预期的防晒效果。当然,如果你一次用量已经足够了,就不需要再通过补涂来补足用量。

什么情况下需要涂防晒霜?

如前所述,防晒成分对皮肤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刺激性(其含量都有上限要求),过多使用防晒霜对皮肤是一种负担,在没有必要(即根本没有紫外线辐射或者辐射量极低,硬防晒可以完全提供防晒保护)的情况下,就不需要再使用防晒霜。

但是在户外活动、野外旅游时,长时间暴露在大量紫外线下,周围没有任何遮挡,硬防晒不方便或不足以提供完整的保护,紫外线对肌肤造成的伤害大于涂防晒霜对肌肤造成的刺激、负担,那就必须使用合适的防晒霜。

为什么外出旅游很容易被晒黑?

户外旅游时,我们会长时间活动在阳光下,在海滩、高原、大山、雪地,甚至没有任何遮挡物的地方,这直接导致身体所受紫外线辐射量大增。

旅游过程中人们不断活动,非常容易出汗,汗水会将防晒霜冲刷掉,失去原有防晒能力,也使肌肤更易晒伤和晒黑。

选择的防晒霜防晒力不强,无法提供足够的防护,这也是重要原因。

在外出旅游时必须加倍防护,才能确保平时辛辛苦苦保养所取得的成绩不会在几天内被摧毁。

为什么过度宣传的高指数防晒霜可能导致更多问题?

无论是多高指数的防晒霜,防晒能力都是有限的。过度宣传的高指数防晒产品给人以心理上的错觉,让人以为涂了它们就无须再担忧紫外线问题,于是会更长时间地活动于阳光下,反而有可能使肌肤所受紫外线辐射剂量增加。

另一个问题是,防晒指数和防晒剂的浓度是剂量依赖的,即要获得更高的防晒指数,就会添加更高浓度、更多种类的防晒剂。而防晒剂在总体上对皮肤是种负担。一项针对400多位受试者的调查发现,有20%的人对至少一种防晒剂产生了光敏反应[4],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

防晒霜是否需要卸妆?

普遍的宣传常说使用防晒霜后需要卸妆,以免防晒成分残留,对肌肤造成伤害(这种宣传侧面证明防晒霜不是用得越多越好),但是缺乏相关的数据来证明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即采用洁面乳来洗和使用卸妆产品清洁,残留在皮肤上的防晒剂数量是否有区别?

为此我设计了一种“紫外指纹法”检测不同洗涤方法对不同防晒霜的清洁效果,发现绝大部分防晒霜都可以用普通洁面乳洗干净,无须特别清洁,包括一些防水型的防晒霜(我将这一类防晒霜称为“生活防水”型防晒霜)。仅有少数超强防水的防晒霜需要卸妆,例如理肤泉和佳娜宝的一款超防水防晒霜。

这个研究的意义在于:多数防晒霜无须卸妆。减少卸妆次数,避免过度清洁,可以保护肌肤屏障。但在游泳、大量出汗的情况下,如果使用了超强防水的防晒产品,可考虑卸妆以避免防晒成分的残留。

需要提前30分钟涂好防晒霜再出门吗?

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出门前一定要提前30分钟涂好防晒霜,“等防晒霜吸收后”才具有足够的防晒能力。

事实上防晒霜只有在皮肤表面时才能发挥作用,而且要尽量避免被皮肤吸收。进入皮肤内部的防晒剂将导致刺激和不良反应。

但是,有研究发现,在皮肤上使用一种名为PABA(对氨基苯甲酸酯)的防晒剂后两小时,它对皮肤所起的光保护作用远远大于初用时,因此建议在暴露于阳光前提前使用以起到更好的效果。但这只是针对PABA这种防晒剂而言的,我们目前在市面上常见的防晒产品中,PABA已不那么多见了。

将防晒霜涂抹到皮肤后它立即就可以发生防护作用,所以一定要提前30分钟涂好防晒霜才具有防晒力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

不过,如果要接触水,比如在海边时,提前涂抹防晒霜,有助于形成更均匀的防护膜,使其浸润入皮肤缝隙,具有更好的附着力,带来更佳的防水性。

拆封后一年的防晒霜是否失效不能用了?

这个担忧主要是因为担心存放过程中防晒剂不稳定而分解失效了。我们测试了一些含有主流防晒剂的防晒霜拆封后一年的紫外线吸收能力,发现与拆封时并没有什么区别,因而可以大体上得出结论,现在的防晒霜配方与成分的稳定性是有相当保障的,因此不用担心拆封后一年失效的问题。但是,是否可以使用,还取决于剂型是否仍然稳定、微生物指标是否仍然合格。一般来说,一瓶30~50ml防晒霜如果每天使用,一个月左右可以用完。如果你总是担心一年连一瓶防晒霜都用不完,是否要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太疏于防晒了?(当然,采用了足够的其他防晒措施的情况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