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美丽的女富豪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在挫折中涅槃重生的铿锵玫瑰(6)

在菲利普·格蕾厄姆的努力下,《华盛顿邮报》的发行量及影响力不断上升,跻身于全美两大报业机构之一,而且并购了著名的《新闻周刊》,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媒体帝国。

她与菲利普的婚姻开始还算不错,但菲利普一向奉行大男子主义,总是看不起自己的妻子,使她事事也不敢多言,俨如小女人。而凯瑟琳则任劳任怨,从不多言。在20世纪50年代末,沉重的工作压力使得菲利普患上了严重的精神抑郁症,并染上酗酒恶习,变得狂躁,没有理性,缺乏自控。然而最令凯瑟琳心碎的是,菲利普与旗下《新闻周刊》的一位女职员发生了恋情,并向自己提出了离婚。凯瑟琳被丈夫紧逼着交出《华盛顿邮报》的股权,但无论怎样,她毫不屈服。她坚持除非丈夫放弃足够的股份而使她控股,否则坚决不答应离婚。

1963年6月,菲利普·格蕾厄姆与女记者的关系结束。他返回家中,躁狂抑郁症日益严重,只好住进了精神病医院。在明白自己的疾病不可控制之后,他不堪忍受痛苦的折磨,于两个月后在弗吉尼亚的一个农庄里举枪自尽。

丈夫死后三天,凯瑟琳决定,自己正式掌管《华盛顿邮报》。那年,凯瑟琳·格蕾厄姆46岁,是一个地道的家庭主妇,虽然有过一点新闻从业经验,但对经营毫无所知。

当时她觉得自己根本无法胜任掌控偌大的《华盛顿邮报》报业,只把自己当成企业的暂时看管人,等儿子年纪大一点,便会立即交棒给他们,她认为那是“男人干的活”。然而她的老友皮尔逊夫人却劝她,不如亲自给《华盛顿邮报》掌舵。皮尔逊夫人说:“请不要这么傻,你是能够做到的,你天生有着父亲办报的基因遗传。你过去的历练,已令你绝对有能力胜任,只是你不自信罢了!”

即使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也仍然相当传统,包括报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几乎都由男性主导,领导层鲜有女性。本来已是缺乏信心的凯瑟琳,往往连对记者提出的问题也感到提心吊胆和尴尬不已,总是担心做错事,说傻话。她后来打趣地回忆说,在接任公司主席后数月,公司举行圣诞派对,但她却很担心自己因不懂基本礼仪而闹出笑话。结果她竟花了不少时间去“彩排”如何在派对上得体地说出“圣诞快乐”四个字。

就是这样一个害羞的女人,将《华盛顿邮报》办成了集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于一体的庞大的媒体王国,在《财富》杂志500家大公司中曾排行271位。她敢于一次次地与强权斗争,被称做“新闻界最有权势的女人”。

信任令她赢得了拥护与爱戴

接管《华盛顿邮报》时,凯瑟琳46岁,已经是4个孩子的母亲了。原先,她长期退居幕后,胆怯羞涩,缺乏自信,因此没有人了解她,也没有人相信她。而现在,她必须从幕后走向前台;否则,一个庞大的家族媒体集团将不复存在。其时谣言四起,说报纸行将倒闭,抑或转卖给他人。

凯瑟琳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她的勇气,她决定不让父亲和丈夫的心血付之东流。

此时的美国已有一些女记者活跃在新闻界,但主管级的却大多是男性,更别说最高管理者了。她接管《华盛顿邮报》时,不少名编辑、名记者都想离开报社。凯瑟琳在自传中说自己当时是“身处悬崖边,闭眼一跳,令人惊讶的是,我稳稳地落在了地上”。

在那个年代,女性要在新闻界出人头地,可谓难关重重。比如,当时《华盛顿邮报》的女编辑竟然无法看到美联社的快讯,只有男编辑才有资格看。著名女主持人芭芭拉·沃特斯与另一名男主持共同主持一个访谈节目,根据规定,只有当男主持问完第4个问题后,芭芭拉才可以开口。这样可笑的“规矩”在今天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凯瑟琳的心情很复杂,她的经历让她既充满不安,又对周围的人很有信任感。她从不干涉新闻编辑的独立自主权,同时对新闻内容永远兴致勃勃。因此,《华盛顿邮报》的员工都爱凯瑟琳,她是《华盛顿邮报》雇员心中最理想的上司。

她为《华盛顿邮报》刊登的内容设置了非常高的新闻质量标准。在《华盛顿邮报》,有医学博士报道医药,有工商管理硕士报道金融,有律师报道法律,并为那些派驻国外的记者在上岗前进行高标准的培训。她明确要求即使是并不直接从事新闻报道和编辑工作的员工,也应当致力于维护一流的新闻质量。《华盛顿邮报》的专业态度逐渐赢得了受众的信任和尊敬,并将报纸内化为自身情感的组成部分,很多读者将阅读《华盛顿邮报》视为主流阶层的身份符号,是步入精英阶层的标志性阅读物,报纸自然而然地成为强势品牌。

一般看来,凯瑟琳一生的最伟大之处,是决定刊登“越战密件”或者是揭露“水门事件”。然而,若没有她在1965年做出决策,提拔著名记者本·布莱德利担任邮报的总编,并放权让各级主管、编辑、记者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或许她根本就没有刊登“越战密件”或者是揭露“水门事件”的可能。

布莱德利有着非凡的才能,他手下有大批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起初对凯瑟琳表示忽视,但凯瑟琳提拔他为总编后,他在虚荣心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心存感激之心。布莱德利曾这样评价凯瑟琳:“她有当大盗的胆量!”布莱德利从各处招募年轻人,他激情四射地对报纸进行改革,甚至使《华盛顿邮报》的政治立场从与亲近政府逐渐倾向自由派。

凯瑟琳通过拼命工作找回了自己的自信心。她听从别人的建议,学着和周围的男人们做朋友,向他们学习。她很快熟悉了新闻业务和许多经营的方法。凯瑟琳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了惊人的镇定,让周围的许多男人自叹不如。

凯瑟琳改变了《华盛顿邮报》的命运,《华盛顿邮报》也改变了她的一生。育有4名子女的凯瑟琳常说,其人生恍如一出肥皂剧。由一名害羞中年家庭主妇变成报业巨人的格蕾厄姆夫人,在关键时刻往往展现出令人钦佩的勇气。《华盛顿邮报》的职员表示,他们最喜欢的,是她给予了记者最大的礼物:绝对的独立。凯瑟琳曾说:“办报者不应对编辑指指点点。办报者的责任,是尽力确保报纸报道全面、准确、公平和质量最佳。”

坚持立场,两件大事让邮报名响美国

在20世纪70年代,《华盛顿邮报》还只是一份地方性报纸,但它凭借对“越战密件”案及“水门事件”的揭露报道,奠定了该报和凯瑟琳在美国新闻界的地位。凯瑟琳不仅显示了超人的经营才能,还给全世界传媒树立了“高山仰止”的行业风骨。

1971年6月,《纽约时报》率先公布了一份五角大楼机密文件,那是越战时期美国政府的一段秘史,其中内容极为敏感,如果为公众知晓,将足以改变全球舆论对美军参战的观感,并有损美国的形象。因此,几天后,《纽约时报》就被政府告上法庭,受到临时查禁。

此时,正谋求突破自身经营困境的《华盛顿邮报》也获得了这份绝密文件,报社采编人员主张把它刊登出来,而报社的经营方、律师们则顾虑重重,不赞成刊登,更何况其时他们正准备着邮报公司上市的计划。倘若刊登该文件,就意味着和政府对立,于己不利。但同时,那又是特别具有价值的新闻,而其他报纸都没有触及该事件。

凯瑟琳冒着被指控犯“间谍罪”的风险,决定在自己的报纸上刊登五角大楼的秘密文件。此举为当年的反战浪潮提供了极重要的材料,《华盛顿邮报》因此赢得了更多的美国读者。

凯瑟琳后来回忆说:“我当时既紧张又害怕,深吸了一口气后,对编辑说:‘继续,继续,继续。马上刊登吧。’”

为此,《华盛顿邮报》被美国政府告上法庭,起诉其泄露国家机密。两周内,政府控告两报的官司从地方法院一路打到联邦最高法院,但最高法院最后站在了出版自由的公正立场,以6对3的票数,使《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赢得了官司。这也成为凯瑟琳事业中的一个亮点,她是靠自己的一身正气在司法诉讼大战中战胜了美国政府。据说尼克松总统因此对《华盛顿邮报》十分不满,白宫曾两度停止订阅该报。

从此,《华盛顿邮报》赢得了和《纽约时报》相提并论的地位。

真正奠定《华盛顿邮报》王者地位的是对“水门事件”的报道。

1972年6月,有5名男子私闯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总部被人发现,然后被捕。当时,众多媒体仅把其视为一桩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华盛顿邮报》的年轻记者鲍伯·伍得沃德却从中发现了疑点,决定追查下去。后来,又一位年轻记者卡尔·伯恩斯坦也加入采访调查。他们通过调查发现:共和党竞选班子在1972年的总统竞选活动中采取了非法行动,派人私闯水门大厦以窃取民主党有关竞选的信息。

《华盛顿邮报》最先揭开“水门事件”丑闻。共和党人尼克松为了掩饰事实,采取各种手段向《华盛顿邮报》施压,威胁、恐吓、以及利诱……在那段时间里,凯瑟琳的一位与尼克松当局有联系的朋友曾告诫她不要单独外出;而负责尼克松竞选活动的约翰·米歇尔,同时是美国的司法部长,对伯恩斯坦和伍得沃德说,如果邮报不停止调查,那么,“格蕾厄姆等于是在把她的身体往绞肉机里放”。凯瑟琳一度受到死亡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