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宗教与民俗
一 宗教
几内亚是伊斯兰教国家,75%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除伊斯兰教外,还有拜物教和基督教。
伊斯兰教是在11世纪传进几内亚的,但在传入几内亚以后的很长时期里一直局限在宫廷和贵族阶层,直到18、19世纪西非地区的伊斯兰复兴统一运动时期,伊斯兰教才走出宫廷在民间广泛传播。几内亚伊斯兰教有卡迪里亚派(la Qadirya)和提江尼亚派(la Tidjania)两大教派。富塔-贾隆颇耳族区属卡迪里亚派,是18世纪由富塔国的创建人之一卡拉摩科·阿尔法雅传入的。以康康为中心的东部马林凯族区属提江尼亚派,是19世纪由艾尔-哈吉·奥马尔及其门徒传播的。前者是传统的伊斯兰教派,9世纪创建于巴格达。后者比较开放,11世纪诞生于阿尔及利亚。
基督教是19世纪传进几内亚的,现在信基督教的人数只占全国人口的1%,在城市里的知识界信基督教的人比较多。
拜物教也称原始宗教,是几内亚传统的宗教,信仰自然神,将大自然里的某种动物、某棵大树或某片森林,视为保护神。信徒约占全国人口的24%。在森林几内亚的基西族等小种族里信仰拜物教的人比较多。
在几内亚不同宗教相互能很好地共处,几内亚没有发生过宗教冲突,也不存在宗教矛盾。一个家庭的成员信不同宗教的现象很普遍,夫妇俩信两种不同宗教的家庭也很多。
几内亚虽然是政教分离的国家,但宗教在几内亚社会有重要地位与影响,尤其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包容”思想从古至今一直是几内亚社会的重要道德力量。
二 民俗
几内亚是一个非常重视民族传统的国家,古代的一些民族传统与社会民俗还都很好地保持着。在礼仪、服饰、婚丧和孩子出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居住与饮食等方面,都有自己传统的风俗与习惯。
1.奉祖先为圣灵
几内亚各族,尤其是马林凯族和森林区的少数种族,都把自己的祖先视为非常神圣的偶像。马林凯族人直到今天始终把古代马里帝国的开国国王松迪亚塔视为种族魂,民间有许多歌颂松迪亚塔的丰功伟绩的歌谣,全族男女老少都以自己是松迪亚塔的后代而感到无比骄傲和无上光荣。森林区的少数种族在重大节日的庆祝集会上都要举着祖先的偶像或戴着象征祖先的面具唱歌跳舞。这种偶像或面具是按照他们的想象制作成的。他们想象中的祖先非常神圣和伟大,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各种族在民间的口头文学中都有关于他们祖先战胜大自然的英雄故事和伟大业绩的动人传说。
2.尊敬长辈
几内亚人民有尊敬长辈的传统,尤其青年人有尊敬老人和听从长者教导的传统。遇到家庭和社会纠纷,听从长辈的调解。晚辈见到长辈要请安,苏苏族人在向长辈请安时还要行屈膝礼。
地方酋长、族长、大家族的家长,都是很有威望的长辈,受到社会的尊重。他们在社会道德教育和思想文化方面有很重要的影响力。他们在调解纠纷和进行社会沟通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有一个例子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在1993年几内亚进行多党民主选举时,康康地区的群众对政府不满而上街游行,政府派警察驱散,群众对抗情绪更激烈。群众去找地方族长评理,族长将群众的代表请到家里,对他们发表了一番讲话,游行的群众便回家了。这些族长等虽然不参政,但总统到地方视察时要安排专门的时间接见他们。总统在召开地方干部大会时,请他们在前排就座。
3.互助互济传统
几内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大多数国家一样,社会上有很好的互助互济的传统,尤其在同一种族和同一家族的成员之间更是如此。有些从农村出来在城市里找到工作的人,他在农村的亲属有困难可以随时到他家来吃住或借钱。而他只要自己有饭吃,就一定会给乡下来的亲属饭吃,只要他有钱,哪怕手头很拮据,也会毫不犹豫地借钱给他的亲属。有的甚至家里一时没有钱,还会立即到外面去设法挣到钱来借给亲属。在普通的社会成员之间也有很好的互助互济精神。有人曾这样说,假如你在路上遇见三个饥饿的人,你给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一块饼,他都会不加考虑地将饼掰成三块,三个人共同吃这个饼。
4.以礼相待、和谐相处
几内亚各族人民都是非常有礼貌和非常平和的人民。熟悉的人见面首先都会相互问安,然后才谈正事。颇耳族人问安时不仅简单地相互问一声你好,而且还要把对方一家人都要提到。例如,一对远房兄弟早晨见面问好时,要问你好,还要问伯母好吗?伯父好吗?堂哥好吗?堂弟好吗?堂姐好吗?堂妹好吗?……对方也问大同小异的话,相互做出相似的回答。有贵客来访,或走访贵客,都要赠送礼物,礼物是一头活羊或一只活鸡。据说羊或鸡都是吉祥物,会给客人带来吉祥与好运。在有些农村里一对要好的朋友见面,尤其是青年男子,除相互问安以外,还互赠科拉果。科拉果是一种外表近似我国杏的水果,绿皮红肉,味酸和苦涩,含有一种能使人振奋的生物碱,能提神、止渴、强身和预防疟疾。几内亚人,特别是男子,嘴里常嚼着科拉果。见面互敬科拉果如同中国人互敬香烟一样,是一种交际和应酬手段。
平时待人接物都讲究礼貌和相互谦让,如果你给人任何微小的帮助或谦让,对方都会对你说声“谢谢”,即使没有多少文化的普通人也会这样做。
家庭成员之间和邻里之间,很少有吵架的现象。不少家庭都是一夫多妻,这些妻子之间也很少有吵架现象。也听不到父母打骂孩子的叫嚷。整个社会很平和。在商店和市场等公共场所,哪怕在又脏又乱的露天市场里,也没有喧闹和吆喝声。在任何场合,人们都习惯于低声细气地说话与交谈。
5.服饰
一般稍有钱的几内亚人对服饰都是非常讲究的。由于气候炎热,所以他们一般都穿棉布服装,而且棉布的质量都比较好。男子一般穿府绸大袍,非洲人管这种大袍叫“布布”(boubou)。大袍的颜色是白色或浅蓝色。讲究的大袍上还绣有与大袍的颜色非常协调的花边,白色大袍是淡黄色绣花边,浅蓝色大袍的绣花边是比大袍颜色稍深一点的深蓝色花边。这种大袍是棉布的,非常宽大,穿上它感觉非常凉快和舒展。颇耳族人穿大袍时头上还戴上和大袍同一布料的小帽。苏苏族人和马林凯族人穿大袍时头上都戴一顶小帽。有钱人戴小毡帽,一般人戴形状与毡帽相似的布帽,但布帽必须与大袍同一布料。非洲人戴帽子不是御寒,而是一种装饰品。
妇女的服饰更讲究些。服装的颜色都非常鲜艳,花色图案接近大自然和生活。妇女的服装多数也是称为“布布”的大袍,一般都是用大花棉布制作的。普通劳动妇女的服装缝制很简单,一块布折成双层,顶上挖个领口,两边下摆缝上几针就成一件衣服,领口和袖口都很宽大,头上扎上与大袍同一布料的头巾。最简单的妇女服装只将一块布裁成三块,无须加工就成一套服装。一块布齐腰到脚跟紧紧一裹,便是一条细长又富有线条美的长裙,第二块布披在肩上便是一件上衣,第三块布是头巾。
上层社会妇女的服饰非常雍容华贵,身着鲜艳的长裙,头上扎着华丽多彩的头巾。几内亚妇女和非洲其他地区的妇女一样,都佩戴首饰,通常都戴耳环、项链和手镯。有钱人家的贵夫人更是满身珠光宝气。没钱人家的妇女佩戴用贝壳和树皮树枝制成的耳环、手镯与项链。
6.饮食
几内亚人的主食是大米、小米和玉米。荤菜有牛羊肉、鸡和鱼,不吃猪肉。蔬菜有土豆、四季豆、西红柿、胡萝卜、白薯叶、冈博瓜、黄瓜、洋葱等。
烹饪方法主要是煮和烤。他们常吃类似中国的盖浇饭。把牛肉或羊肉或鸡肉放在锅里煮,并在汤里加进白薯叶粉和各种蔬菜叶粉以及西红柿、洋葱、冈博瓜等。将白薯叶或其他蔬菜叶烤干后碾成粉放在肉汤或鸡汤里煮,这样汤就变得黏稠并有菜叶的清香味。和肉类一起煮的最常见的一种蔬菜是外表类似中国丝瓜的一种非洲丝瓜。他们管这种瓜叫“冈博”(Cambo),冈博放在肉汤里煮可以使汤黏稠。这样煮成的一锅菜有荤有素又有汤,把它浇在饭上吃起来非常香。几内亚人吃烤制的食品也很多,不仅吃烤牛肉、烤羊肉和烤鸡肉,还吃烤鱼。
几内亚人和非洲大多数国家的人一样,不吃炒菜。带叶子的蔬菜都是烤干碾成粉放在荤汤里吃。白薯叶是他们重要的蔬菜,白薯叶烤干碾成粉放在肉汤里清香又黏稠。有的蔬菜如土豆、胡萝卜、洋葱、西红柿等也都和肉类一起煮了吃。
主食不一定是大米饭,也有用小米蒸成的米饭,非洲人管这种米饭叫“库斯库斯”(Cousse Cousse)。一般重要的宴请都用“库斯库斯”作主食。还有一种用几内亚和马里特有的粮食蒸出的米饭,这就是用福尼奥米做的饭。福尼奥米的形状同普通小米差不多,但比普通小米更细,细得似磨成的米粉,颜色是淡灰色,做成的饭很香。这三种米饭中福尼奥米饭是最上等的。还有一种用玉米渣做成的米饭,是农村里一般老百姓吃的饭。农村里人的粮食除了大米、玉米等外,还有高粱和各种各样的薯类,如白薯和木薯等。还有一种香蕉叫菜蕉,也是蒸熟了当主食吃的。
几内亚不生产小麦,小麦和面粉都需要进口。城市里的人吃面食越来越多,面包逐渐成为城市人的主食。
7.居住
几内亚属地广人稀的不发达国家,居民住房基本上都是平房和二层楼房。城乡居住条件差别很大。在大城市里,尤其在首都科纳克里,有许多舒适住宅。讲究一点的住宅都是花园别墅,占地很广,四周有草坪、游泳池、高大的芒果树、椰子树和棕榈树等热带树木。在住房门前有用花岗岩石块砌成的平台。有的在花园中间还有一片花岗岩石块铺的小广场。这小广场是晚间交际活动的场所。主人晚上举行家宴或招待会都在这样的广场举行。有的住宅在花园深处的热带树林里还有用麻绳编织成的吊床,躺在上面像是躺在悬空的渔网里一般非常舒适。这样的花园别墅多数是平房或二层楼房,室内有宽敞的客厅、书房和舒适的卧室。
城市下层居民的住房都很简陋,多数是白铁皮贫民房。这样的居民区居住条件非常差,没有电,也没有下水道。
农村的住房多数仍是最原始的圆拱屋顶的茅草房。这种茅草房远看像个蘑菇。围墙是用泥垒起来的,房顶是用草秸盖成的,没有窗户,门只有一米左右高,人进出得低头弯腰,门宽刚好能进一个人。这种房子因是草泥结构,所以能抗暑;没有窗,门又小,所以能防雨;非常低矮,不容易被非洲常有的龙卷风刮倒。室内没有什么家具,只有一张牛皮或一条草席,铺在地上,晚上当床睡觉,白天当凳子坐。没有厨房,在房前屋后用几块砖搭起来的炉灶上做饭。吃饭用手抓着吃,炊具餐具都很简单。农村稍好一点的房子是白铁皮房,也有砖瓦房,但只是少数有钱人家的住房。
8.婚姻
几内亚和非洲其他地区一样,伦理传统和宗教法规都承认一夫多妻制。伊斯兰教法定一个男子可以娶4个妻子,多者可达十几个、几十个。每个妻子在经济上是独立的个体。她们有义务供养和照顾丈夫的生活。她们轮流和丈夫在一起生活。轮到谁同丈夫一起生活的时候,谁就担负起照料丈夫生活的责任。她们相互之间遵循“以少服老”的原则和睦相处。第一个妻子称为第一夫人,常跟随丈夫出席对外活动,其他妻子一般都不公开露面。在城市里的上层社会,有的第一夫人已年老或没有文化,往往由其他夫人中年轻美貌或有文化的参加对外活动。但对内始终是第一夫人居首位,她要协助丈夫管理内务,家族的一些礼仪法规也都由第一夫人凭记忆代代口传。妇女承担着全部生产劳动与家务负担,而丈夫则是她们的统治者和家长,有时还是她们的村长。农村里有的自然村十几户人家全是一位男子十几个妻子的住家。一个男子妻子多,劳动力就多,就象征着富有。人们嫁女儿愿嫁给妻子多的男子,因为人多,劳动力多,既表明富有,又可以多一些人分担家务和田间劳动。
在富塔-贾隆的一些农村,联姻先由男方向女方求婚,求婚要送科拉果,如果女方收下科拉果,就表示接受对方的求婚。结婚时男方家长要向女方家长送聘礼。在富塔-贾隆地区聘礼是牛,数量(1~5头)根据男方的经济实力而定。结婚时首先是双方家长和亲戚朋友送新郎新娘到清真寺举行婚礼,新郎的父亲要用一张羊皮托着9块布料进清真寺,婚礼结束后将这9块布料送给主持婚礼的伊斯兰教教长和主宾。新郎新娘举行完婚礼走出清真寺以后,家人和亲戚朋友向新郎新娘祝福,妇女们围着新郎新娘唱歌跳舞,然后各自回家。天黑以后女方将新娘送到新郎家,双方家长和主要亲戚都在外面等着。如果新娘发现新郎没有性能力或新郎发现新娘不是处女,就立即宣布解除婚约,女方立即将新娘带回家。如果新房里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人们就悄悄散去。第二天男方家里要摆宴席,新娘要一一拜见男方家族的长辈。
在大城市里结婚已不按这些风俗进行,但结婚的仪式仍很隆重,要到教堂或清真寺举行婚礼和设宴招待亲戚朋友,新娘要拜见男方家族的长辈。
离婚在几内亚是少见的,在农村里根本不存在离婚一说。在城市里离婚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对妇女更是如此。离了婚的妇女,或单身妇女在社会上是抬不起头的,即使在城市里开明的知识分子中间也是如此。农村里不存在离婚,却有弃婚,即丈夫随便将妻子抛弃。有的妇女在医院里生完孩子以后,孩子被丈夫家接走了,而她自己再也回不了家了。有的妇女直接就从家里被驱逐出家门。收养这些妇女,帮助她们自立是几内亚政府社会事务部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些妇女被驱逐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原因之一是迷信,说某女人恶神降身,会给家族带来厄运,就会被驱逐。
9.婴儿出生与取名仪式
在富塔-贾隆地区孩子生下后要用牛油洗身。全国所有的种族对孩子出生后的取名都很重视,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不仅在农村如此,在城市里也一样。取名仪式是在孩子出生一周以后,有的是在一个月以后。举行仪式的那天,孩子的父亲要举办家宴,邀请家族成员和亲戚朋友赴宴。女方的父母和家族的族长是嘉宾。仪式开始时宾客都在外面静静坐着,等候女方的父母和族长到来。他们到了以后直接进入室内,双方的家长和族长在一起商议给孩子取名。孩子的名字由孩子的父亲选择,经双方家长和族长商议同意以后,由孩子的父亲出来向客人宣布孩子的名字。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孩子的母亲才可以抱着孩子出来见客人。这时人们唱歌跳舞,祝福孩子平安健康成长。颇耳族人除孩子满月举办家宴外,孩子周岁也要举行家宴。
10.割礼
几内亚也同非洲许多地区一样实行割礼制度。男孩子和女孩子到一定的年龄都要行割礼。男孩子一般在十三四岁,女孩子要早一些,一般在八九岁或六七岁行割礼,也有的三四岁就行割礼的。
现在城市里一般是到医院做割礼手术,在农村则以村为单位进行集体割礼。男孩子在行割礼期间完全与外界隔绝,一般到山上或森林里进行。在完成割礼后还要在那里生活一段时间,总共要在森林里生活至少一个月。在此期间,成年已婚男子教给他们关于性生活和生产的知识,以及作为一名男子在家庭和家族中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行过割礼的男孩将得到社会的正式承认,成为一名有觉悟和有能力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成年男子。没有行割礼的男子是要受到社会道德舆论的指责与歧视的,而且没有哪个女子愿与他结婚。
如果说男孩子行割礼还有一定的生理卫生和社会意义的话,那么关于女孩子的割礼则完全是一种落后的封建习俗。女孩子行割礼就是将女孩的阴蒂割掉,有的还将阴唇一起割掉。据说女孩子行割礼以后,长大便会失去性欲而可以确保贞节。虽然非洲各国的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都一直大力宣传反对割礼,几内亚政府社会事务部每年都组织医务人员下乡进行反对割礼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城市情况有些改变,但在农村至今仍然盛行割礼。与过去稍有不同的是以前在家里行割礼,现在城市里人们都到医院做割礼手术。做割礼的年龄现在城市里的也比以前大一些,有到十二三岁才进行割礼的。割礼在非洲已是一种相当稳固的社会习俗,女孩子如果到十三四岁还没有行割礼,会感到羞耻,在同龄的女孩子面前抬不起头。完成割礼的女孩子感到骄傲,这表明她已长大,已是一个成熟的女子了。割礼是对妇女的一种残酷摧残,这是非洲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根深蒂固的社会陋俗,这种习俗事实上具有不成法的法律威力,它只能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彻底变革才能消除。
11.丧事
几内亚同非洲其他许多地区一样,死了人家属和亲戚朋友都不哭。在农村妇女们唱歌跳舞,民间歌手歌颂死者一生的功绩与美德。在城市的上层社会死了人还要放轻音乐,人们显得很平静,随着悠扬轻飘的音乐轻轻哼着,在这种平静中显露出隐隐的哀伤。丧事不请吃饭。亲戚朋友在出殡当天都去吊唁,送葬仪式很隆重,送葬队伍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