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历史
第一节 概述
几内亚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国家。由于古代缺少文字记载和尚未进行系统的考古发掘,更翔实的史料还没有为后人所掌握,因此人们对几内亚的史前史知之甚少。根据法国非洲历史学家Muriel Dever所著《几内亚》一书介绍,在如今的几内亚地区发掘出了石器时代的工具,农业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铁器在公元前就已普遍使用。
尼日尔河与塞内加尔河是西非许多国家文明的摇篮,这两条大河都发源于几内亚,尼日尔河发源于几内亚南部,塞内加尔河发源于几内亚中西部的富塔-贾隆高原。尤其是尼日尔河,对几内亚的历史有重要影响。尼日尔河的支流廷基索河沿岸自古就是西非有名的黄金产地布雷金矿所在地和马里帝国的发祥地。
几内亚在西非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写下了特殊的篇章,古代有马里帝国的光辉历史,19世纪末有萨摩里·杜尔领导的英勇抗法斗争,现代有塞古·杜尔领导人民冲破法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殖民体系,率先在法属黑非洲宣告独立的光荣历史。
15世纪马里帝国衰落以后,现在的几内亚地区在政治上一直处于分散状态,再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
15世纪欧洲人来到几内亚沿海进行贸易后,几内亚原来由内地通过撒哈拉沙漠同北非和阿拉伯世界的对外贸易,逐渐转向沿海同欧洲人进行贸易。
几内亚沿海地区在18世纪以前一直没有形成国家,只有分散的,以不同生产内容形成的居民群体,有渔民群体、猎人群体和农民群体。随着沿海商业的发展,在杜布雷卡、博法、福雷卡里亚等沿海河湾地区,形成了一批以自然村和氏族为基础的酋长国。但沿海贸易的发展不同于中世纪内陆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对外贸易,没有造就形成统一国家的经济基础。这些酋长国是依靠同欧洲人的贸易(包括奴隶贸易)发展起来的,还在西方奴隶贩子的挑唆下相互抢劫奴隶而结下冤仇,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19世纪下半叶法国入侵和占领几内亚时,几内亚在政治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形势。沿海地区由一批分散的酋长国统治。这些酋长国之间是对立的,在各酋长国的内部又几乎都有王位继承权之争。在富塔-贾隆地区,18世纪颇耳族人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富塔国。富塔国的情况同沿海酋长国相似,也是依靠沿海贸易生存和发展的,内部也长期有两大贵族之间的王位之争。东部的萨摩里帝国,虽然是军事强大、地域辽阔的帝国,但它是通过伊斯兰圣战用军事手段建立起来的,缺乏稳固的政治基础,而且帝国还在扩张中,还没有来得及巩固。各地政治上的弱点,都为法国殖民者利用。法国针对当时几内亚的政治形势,从两条路线和用两种方式入侵和占领了几内亚。一条路线是从沿海到富塔-贾隆,是由商人在海军保护下同各酋长国和富塔国分别签订接受法国保护的条约。另一条路线是从北面,即如今的塞内加尔和马里,由陆军深入几内亚东部,用武力征服萨摩里帝国。法国人在这里遇到了入侵西非过程中最强大的抵抗,萨摩里·杜尔领导人民进行了长达16年的抗法战争,最后于1898年失败,法国人实现了对几内亚地区的全部占领。
从1885年法国首次向几内亚沿海地区派驻殖民地行政长官,到1958年几内亚脱离法国统治宣告独立,法国在几内亚进行殖民统治与经济掠夺长达73年。法国将这个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西非地区,变成了典型的经济畸形发展的殖民地。一方面发展了现代化的采矿企业和种植园;另一方面广大农村长期处于近乎半原始的落后状态。几内亚生产的产品(铝矾土、铁、黄金和钻石等)只能向国外出口,而几内亚人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基本上都要靠从国外进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内亚以工人运动为主体的争取民族解放的群众运动不断壮大。法国面对声势浩大的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被迫改革殖民地统治体制,1958年戴高乐提出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让法属非洲殖民地通过公民投票在独立或成为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两者之间做出选择。1958年8月,几内亚年轻的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塞古·杜尔,同年近七旬的戴高乐总统,这两位性格刚烈的强硬人物,各自竭力维护本民族利益,在科纳克里的群众大会上进行了一场激烈交锋。戴高乐向杜尔发出威胁,几内亚可以选择独立,但法国将与之一刀两断,断绝一切财政与经济援助。杜尔则向戴高乐说出了后来成为激励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名言:“我们宁要贫穷的自由,也不要受奴役的富裕。”此后一个月,1958年9月28日,法国就第五共和国宪法在本土和海外殖民地举行公民投票;几内亚以绝对多数否决了戴高乐宪法,选择了独立,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法属殖民地中唯一拒绝戴高乐宪法的地区。同年10月2日几内亚在法属黑非洲率先冲破法国在非洲的殖民统治体系而宣告独立。在萨摩里·杜尔反抗法国入侵的抗法战争失败60年后,他的曾孙塞古·杜尔再次以不屈的民族精神,领导几内亚人民摆脱了法国的殖民统治,使几内亚在非洲史上写出了令人瞩目的篇章。
几内亚独立之初的国际环境促使它向社会主义的方向寻找出路。年轻的几内亚共和国经历了“非洲社会主义”和“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与失败。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在酝酿着深刻的变革,苏联走向衰落,中国处在“文化大革命”内乱后的困难时期。在几内亚,“非洲社会主义”和“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已将杜尔政权拖入困境。杜尔总统不得不进行改革,开始放弃国有化、合作化和计划经济等政策,对外由依靠社会主义国家援助转向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杜尔在经济政策上的改革是明确和坚定的,只是80年代初西方特大经济危机影响了他改革的成效。
杜尔总统晚年在政治上失去自信,把国内的政治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以致扩大了打击面,甚至残酷镇压异见者。这是他一生的悲剧。
1984年塞古·杜尔总统病故,陆军参谋长兰萨纳·孔戴发动了没有流血的军事政变,上台接管了政权。
兰萨纳·孔戴总统明确宣布放弃“非洲社会主义”和“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行自由经济政策。1986年几内亚接受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非洲普遍推行的经济结构调整计划,关闭国有企业,紧缩预算。结果经济萎缩,失业剧增,国家更加贫困。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东欧政治剧变的风浪冲进非洲;非洲掀起多党民主风潮;几内亚被深深卷进西非地区的动乱中,生产与经济受到严重干扰。与此同时,世界高科技迅速发展和西方国家经济转型,导致几内亚赖以生存的世界传统工业原料市场价格下跌,对几内亚经济造成雪上加霜的打击。
寻找摆脱贫困的发展道路一再受挫,灾难接连不断,几内亚在困惑与困难中走出了2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