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伟大公司的驱动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回归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概念,于是工匠精神在时代需求下焕发新生:它不仅是匠人对手工艺品的精神追求,也是时代对各行各业的总体要求。随后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大国工匠》在观众中引起极大反响。随着纪录片《上海工匠》在上海东方卫视《大爱东方》栏目里播出,也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处于生产一线的“工匠”们。除了电视这种传统媒体,《上海工匠》及其衍生产品在网络上播出,点击量高达数百万。

《大国工匠》节目选取了胡双钱、孟剑锋、高凤林、张冬伟等8名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敬业的品德和灵巧的双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我们来看看《大国工匠》关于孟剑峰的报告。

孟剑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APEC会议上,外国元首夫人们参观“国礼”,其中一位发现了一只果盘上搭着一块银白的丝巾,下意识地伸手去摸,却发现那块丝巾和盘子是“长”在一起的。

这块丝巾是“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剑锋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打造出来的。制作这样一块银光闪闪的“丝巾”,需要从不同角度上经过百万次的錾刻敲击。

为了用银丝做出支撑果盘的四个中国结,需要反复将银丝加热并迅速编织,银丝快速冷却后变硬无法弯曲,通过无数次尝试最终才取得成功。

从孟剑锋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技术。这种技术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他们用实际行动,以无以争辩的事实,充分印证了时代正在呼唤像他们这样的工匠,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工匠精神,不仅成就了匠人本身,而且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就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数量而言,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位居其次;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

长寿企业集中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难道是一种偶然吗?企业长寿的秘诀又是什么呢?研究者们经过数年跟踪研究发现,尽管这些企业的地理分布及其风格都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具有工匠精神。由此可见,工匠精神对于企业来说意义重大。

工匠精神是舶来品吗?当然不是,在我国也早已有之,《庄子·养生说》中就记载了一个叫“庖丁解牛”的故事。

厨师庖丁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双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和谐音律的。

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哗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一连十九年,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从“庖丁解牛”的故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人文环境对滋养工匠精神是很有利的。远至鲁班,近至丛良弼——火柴之父,都是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新中国成立后,也出现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如钻头大王倪志福、纺织女工郝建秀、“一抓准”售货员张秉贵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上涌现了众多“大国工匠”“上海工匠”,他们对产品质量的坚持与追求,代表并弘扬了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

20世纪70年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政策,紧闭的国门向世界敞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完善,整个的市场环境日益变得现代化,同时呈现出更为强烈的商业特征。

工作上的激烈竞争,生活上的快速节奏,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以及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这些因素一起产生了更多的无形压力,使现代人的心态浮躁喧哗,心烦意乱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着急上火者有之。而传统文化里的“静气”,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这种社会风潮反映在工业生产领域,便是工匠精神的淡化、忘却甚至抛弃。“假货当道,招摇撞骗”,不仅让国人尴尬,也让国家蒙羞。

工匠精神,是推动改革的“新动能”,是经济转型及升级的激发要素,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目标的原动力之一。时代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

那么,如何让工匠精神回归呢?

首先,培训对职业负责的态度。有首歌唱道“咱们工人有力量”。在当今,这“力量”应是工匠精神的弘扬,概括来说,就是对职业的认真负责、对工作的极端执着、对工序的严格遵守以及对产品的认真负责。纪录片《大国工匠》和《上海工匠》中出现的工匠,他们身上都有值得年轻一辈工作者学习的地方。

其次,冲破已有的思想障碍。近年来,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完美主义,被一些人指责为“较真”“不合群”;对待工作专注专一,被指责为“呆板”“傻帽”;精雕细刻、慢工出细活的工作态度,被指责为“效率低下”“不符合市场经济”。至于“一认真你就输了”“差不多就行了”这样一类声音充斥在大街小巷,而我们对此早已是司空见惯。凡此种种,都阻碍着工匠精神的回归。

社会舆论界对上述种种思想,要大张旗鼓地加以批评,企业界要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规章制度,对员工循循善诱,进行疏导,个人方面也要调整自身状态,踏实做事。这样多方一起配合,才能为创造工匠精神的回归提供有利的舆论环境与氛围。

最后,进行职业教育。毋庸讳言,与德日瑞等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的差距仍然很大,办学规模相对仍显不足,层次结构不够健全。在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等欧洲发达国家,超过70%的适龄学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而在瑞士,更有“全民办职教”之说。我国学生千军万马挤大学“独木桥”的现状已是不争事实,只有尽快调整,改变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才能为职业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提供客观的环境,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深深扎根。

总之,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并非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当全社会都形成尊重、崇尚、敬待工匠精神的良好风气后,工匠精神的回归自然会从口号变为现实。

工匠精神解析

执着、坚守、奉献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正是当今时代呼唤的工匠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