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创业教育概念及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发展
第一节 创业教育概念
虽然创业教育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但是创业教育概念在学术界并未取得共识,人们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内涵界定还存在分歧。那么,创业教育是什么?与其他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这些都是研究创业教育课程的基础和前提。
一 创业教育概念的演变
与创业教育相关的概念主要有商业教育和小企业教育,二者是创业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涉及的相关概念。
(一)创业教育与商业教育
创业教育起源于商学院,因此,在创业教育早期阶段,关于创业教育与商业教育的异同争论普遍存在。
威斯伯(Vesper)认为,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
第一是结构功能。商业教育关注大型组织的结构化功能和管理,而创业教育关注新创企业的整体功能。与成熟企业相比,新创企业规模较小、功能结构没有完全分化,因此创业教育多从全局出发关注新创企业的整体功能。
第二是合理性问题。商业教育涉及的是结构良好问题,解决方案具有唯一性、确定性和系统性。而作为新兴学科,创业教育要解决的是一系列结构不良问题。创业过程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多面复杂的,因此,创业教育所给出的方案只是可能性、可接受性结果。创业教育注重以机会主义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关注创新和创造性。这些都是区别于商业教育的特征。
第三是标准和控制。商业教育有严格的标准控制,如MBA教育。商业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公共性、趋同性,最终走向规范和统一;而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创新,打破传统、敢为人先。标准化的培养路径会扼杀创业教育的创造力和创新性,抑制创业活动的发展。
第四是实践性。传统商业教育是通过案例分析,即文本练习,培养中层管理者的分析能力;而创业教育培养的是交互能力,创业者要在与他人(团队成员、被雇佣者、投资人、供应商、经销商、顾客和其他创业者)的交往中处理问题。这种交互能力的培养不能只依赖书面练习,而是要求学生参与实践,与创业者接触。
第五是技术可接受性。创业是围绕新技术展开的,因此,创业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尊重、欣赏技术的意识,深入了解专业类技术及其发展,具备与科学家、工程师共同工作的能力。这些都不是传统商业教育关注的领域。
第六是国际化。创业活动兴盛于国际化时代,与全球化、国际化有内在联系,因此创业教育、创业研究都有潜在的国际化向度。而诞生于工业革命时代的商业教育则缺乏对国际化的关注。
除此之外,很多学者以教育过程为基础,分析了商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差异。
表2—1 商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区别

随着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其与传统商业教育的区别越加明显,学科独立性凸显,因此,关于两者的异同辨析逐渐减少。
(二)创业教育与小企业教育
随着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关于创业教育与小企业教育的异同争论成为热点。
所罗门(Solomon)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一是共同点。两者都是大学中专业类管理教育的延伸,增加了创新性的管理知识和技能。两者都研究企业主和小企业管理者的公司计划、实施和日常管理等,都涉及商业起源问题、创意可行性分析,营销等核心问题。
二是差异性。小企业教育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关注小企业的管理、运营、日常事务(营销、获利、人员管理,市场监控)等,目标是教给学生小企业知识,如目标设定、领导、计划、组织和控制等。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的学术课程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涉及新企业开创,关注点是企业的盈利和发展。创业者追求高速增长、迅速获利,因此,创业教育是以行动为导向,教会学生制订计划并付诸实践。
吉布(Gibb)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创业教育和小企业教育进行区分。
一是发展环境。创业和小企业面临的环境不同。与小企业的稳定性相比,创业是从被雇佣到自我雇佣,从相对稳定的环境进入不确定性环境(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银行和其他成分),而且这种不确定性贯穿整个创业过程。环境的差异决定两种教育关注点的不同。
二是任务结构。被雇佣到自我雇佣的变化引起整个任务结构的变化。创业者要独自面对多重问题,如寻找客源、供应商,和客户、竞争对手、投资人等交往。同时,创业者要负责整个项目的计划、开发等,担负更大的责任。这与被雇佣时只负责部分项目、承担部分责任的任务结构不同,因此,创业教育的学习范围比小企业教育更广。
三是学习性质。小企业中的学习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进行的,强调技能。对创业者来说,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组织,这种学习是在与不同人的交往中进行的。
创业教育起源于商学院,与商业教育、小企业教育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表现在三者都是对商业领域的探索,关注企业发展问题;区别在于三者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涉及不同的专门化领域,因此,三者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厘清三者的异同既为创业教育学科独立性发展奠定基础,还可以实现三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 创业教育概念的辨析
在厘清了创业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异同后,下面就创业教育本身的概念内涵进行分析。
(一)创业教育概念在不同文化下的差异
创业教育并非中文原生类词汇,而是由英文词汇翻译而来。英文中有两个词汇,“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和“enterprise education”,中文都翻译为“创业教育”,但是,两者在使用范围、指代意义方面都存在差异。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多用于美国、加拿大,是与企业创办和财富创造相关联。这一定义与创业教育在美国的兴起密切相关,美国创业教育的兴起得益于中小型企业的迅猛发展。1979年,伯奇教授(Birch)通过研究揭示了美国中小型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中小型企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是美国的经济支柱。这一结论很快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推动了创业教育的大发展。
“enterprise education”在英国和欧洲国家使用,是指创业感知力、洞察力、进取精神、主动性等品质的发展,与创业行为、企业获利没有直接相关。“enterprise education”是指一种创业文化的培养。在英国,“enterprise education”被广泛引入中小学、大学,目的是通过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业精神、自力更生的生活态度。英国教育机构对“enterprising person”的定义包括开拓精神、冒险、勇敢、敢为人先、雄心勃勃、机会主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开始互相借鉴、共同分享创业教育经验,促使创业教育概念走向趋同和一致,如芬兰的创业教育概念起源于英国的“enterprise education”,但是,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芬兰的很多教材、文本中出现了“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这些都表明,“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和“enterprise education”两个概念的差异逐渐缩小。
(二)创业教育的概念界定
不同的组织和个人都对“创业教育”概念进行了不同视角的阐释和界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1年的东京会议报告中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从狭义来说,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需求。
美国考夫曼基金会指出,创业教育是这样一种过程,它向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观念和技能,使他们能够辨认出别人忽视的机会,并且能够拥有洞察力和勇气采取别人可能迟疑的行动。教育内容包括机会识别、风险承担、整合资源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如商业计划、资金筹措、市场营销等。
“创业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A. Timmons)教授认为,创业教育是着眼于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具有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央教育审议会将创业教育定义为:“通过一定职业观念、勤劳概念以及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根据自己的个性,自主进行生涯选择的能力态度教育。”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行动、更好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以及自律、和他人协调等丰富的人选、使其具有自立性、自我表现能力、创造性、协调性和挑战性。
国内学者王英杰教授认为,创业教育是指激励青少年,开发自身最大潜能,善于发现和把握一生中那些通往成功的无数潜在的机遇,以开发和增强青少年的创业基础素质,以培养具有开创型的个性人才为目的的教育。
上述界定从多方面对创业教育进行阐释,其共同点是强调从品质、精神和价值观层面进行人才培养,不局限于商业和盈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