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提升企业合作创新能力的内蕴性支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什么是知识能量

——关于知识能量概念的理解[1]

“知识能量包括储存在员工脑里的有用知识,组织知识库中的内隐及外显知识,以及企业员工在生产和工作中所形成及遵守的文化、流程、文件等。这些知识让员工碰到问题时,可以撷取来支持决策,故知识能量会依附在不同的主体,以不同形态表现”。[2]

到目前为止,企业普遍实施科技方面与流程方面的知识管理,经营者对知识能量的相关管理与衡量仍然相当缺乏,盲目地评估知识能量,极易造成员工掌握的知识与能够胜任指派任务的关联性不强,结果是未能有效地收集、利用与管理企业知识,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

“企业知识相较于个人知识而言更难储存,因为通过项目团队方式来执行或规划的团队任务,会牵涉到许多人际沟通、领导、协调、团队默契及协同合作等内隐的知识。即使被记录在文件纸张上的知识,企业若缺乏有效的知识储存管理,很容易因为员工的离职、死亡、提早退休或是遗忘而消失殆尽,使得重要知识没有留存。项目团队在任务完成后解散,或企业流程再造等组织改组因素也会让原本储存不够健全的知识更加容易流失”。[3]

Kuo Ren-Zoug(2011)主张:“企业知识分散于个人、各地、各部门及各事业单位等的特定组织,知识管理即发掘人们为何这样想,如何处理和做决策等相关流程的信息,并将信息转为知识的一个过程。”此论述说明知识存在于个人的智能,也存在于系统、软件与实务工作等组织流程,所以企业知识能量的形成源自于个人的知识,核心工作的团队知识以及企业总体的组织知识。

1.知识创造

“知识创造,是指除了由外部获取所需的知识外,组织内部的个人、团队及整体,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包括创意、实验、教育训练、讨论、互动等来增进、强化原有的知识,或创新开发原来不存在而对组织有价值的新知识。”(林东青,2007)

林东青(2007)认为知识创造是个人通过互动讨论而分享新知识,再运用头脑风暴或师徒传承等方法筛选成团队知识,企业针对个人的建议或团队的提案会形成新的流程或制度,进而要求团队或个人去学习与执行新知识,如此不断地循环将造成组织知识的持续进步。

Shieh Chich-Jen(2011)曾建议组织应先了解知识需求与机会,再开始进行知识的建立步骤,其创造知识的基本架构说明如下:

(1)知识的建立。通过创新学习、人员培训、工作流程培训等渠道建立知识后,开始将知识存在人的大脑、文件、组织结构、技术与任何知识系统中。

(2)知识的应用。应用范围包括日常工作、解决问题及决策等。

(3)知识的开拓。开拓包含创新产品、专利、软件与技术,并适时转移技术等知识。

(4)知识的分析。因为知识的使用与需求增大而必须进行任务环境分析、知识使用与需求分析、知识获得可能性分析等。

另外,Nonaka(2000)认为整个知识创造过程,必须先由组织订立希望组织知识将来发展状况为何的知识愿景,再依此愿景发展新的知识资产或是针对现存的知识资产重新调整,也就是制定知识策略。如此,组织内部的知识才能经由知识平台、知识转移过程与知识资产的投入与产出等的互动而创造出新的知识。

2.企业知识能量的形成

知识资产其实是一种能量的概念,为了有效管理组织知识能量,若只是将现存的知识资产清楚归类是不够的,因为知识资产是动态的,知识的创造可经由现存的知识能量,由个人层次,逐渐扩散至团队层次,最后是组织,甚至组织之外的知识,不断经历整合的活动,而创造出新的组织知识能量,所以,“组织必须详细规划知识能量的积聚,并了解个人、团队及组织等各层次知识能量形成过程”。[2]

个人层次的知识能量。谢洪明(2007)认为:“企业的个人或团队成员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知识类别越多,其认知越具多样性,相对能解释的信息也就越多,也越能解决较困难的问题”。Jayanthi Ranjan(2011)认为个人知识的背景来自于前期经验的积累,来自于逻辑或数学推论学习或从他人处听来的社会知识。换句话说,个人知识是心智模式内的组成分子,即一些事实、信念、认知、观念、判断、期望值、方法论与实用知识等。

个人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娱乐,当接收外在事物,可能是经验、数据、知识、信息、价值观或专业洞察力等,会扫描脑海中的知识记忆库加以识别,若事物原来就存在,则不改变个人原本知识的结构,选择同化以增加个人的知识深度。若对应于记忆库,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存在,个人知识就会重组,并进一步调节原有的知识广度,以容纳新的事物。最后,不论是同化还是调节均可能产生新观点。Chen Weifeng(2011)也印证此论点,主张吸收与既有知识截然不同的新知识,能够重组概念与技术结构而创新产品或技术。学习、筛选、吸收及推理知识,并储存在我们大脑中加以传达、掌握及转化成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或是创造新观点。

组织层次的知识能量。Li Yuan(2010)研究发现:“西方国家把个人知识当成对象来搜集、储存、分享、扩散及管理,而日本公司在创新上是非常成功的,其知识创造方法是通过日本特有的团队合作文化,让成员心智模式内所储存的内隐知识、主观知识与洞察力,通过个人(individual)→团队(group)→组织(organization)IGO三个阶段,不断往上、往下循环成长,互相转换以形成新的知识,形成整个企业创新的潜力与能力。此研究印证组织知识就是来自员工的学习与工作经验,唯有通过个人学习,团队才能够学习,再扩大至组织学习。”

Jasimuddin(2012)进一步提出:“知识的螺旋结构,说明知识的创造是由个人层次开始,逐渐上升并扩大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及团体与个人四个互动的转换过程。”“其特性包括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主观且实质的隐性知识,也包括通过以文字、信息和数字等来表达客观且有形的显性知识”(王连娟,2006)。

个人的知识管理是以员工个人心智模式内的知识或工作需要为出发点,自外部环境,包括组织环境、产业环境及企业总体环境,依其主观的认定,获取对其有意义的知识,并对所获取的知识加以分类。而且为防止知识流失,个人会将所获取与分类后的知识储存在自己的脑海、档案文件或是信息系统,避免再使用时取用困难。通过问题的解决,个人才能有效地复习和应用过去所学习到的经验和知识,并进一步激发新的创造力。(周晓,2007)

换句话说,个人面对多变的环境,只有根据自己的目标,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渠道或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换、分析以探索和学习自己工作上所需要的新知,发掘并积聚自己的知识资产,甚至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系统地了解自己应拥有哪些专业技术与智慧资产。将个人知识综合成团队知识,企业才能实现公司目标,保持竞争优势。汇总个人、团队及组织的主要知识储存方式,如表1.1所示。

表1.1 个人、团队、企业的知识能量的层次及传递形式[5]

3.关于知识能量概念的理解

Yildiz(2010)认为,“知识能量是指知识的获取过程,而此过程是有关知识的创造、获得与转移的程序”。知识能量的程序观见表1.2。

表1.2 知识能量的程序观[5]

综上所述,许多专家学者对于知识能量的内涵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进行定义,尽管有相似之处,但是,主要程序和目的还是有区别的,充分利用企业的知识能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就要孕育和发展知识,所以本章将知识能量定义为企业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技术知识取得与扩散、解读与储存环节形成的知识资产。

王志伟(2007)认为,“技术知识必须通过知识能量的蕴藏与扩散过程才能凝聚核心竞争力”。

Carmen Camelo-Ordaz(2011)也强调,“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有效地对于内部知识的取得、扩散与积聚,然而知识的流通与积聚的前提条件与目标是必须先解决内部的问题,以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与知识能量相似概念词的界定与比较

书中涉及的相似概念词有:知识、技术知识、知识能量。见表1.3所示。

表1.3 知识能量相似概念词的定义、比较及使用举例

(1)知识。从词典知,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到底是什么,我国目前仍然有争议。

知识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不同的学科领域对知识的定义也各有不同,哲学家培根认为知识是人们认识经验的结果,知识就是力量。Sobrero和Roberts(2010)认为,“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调查获得的对事实或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包括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总和”。还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知识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人类劳动产品。Alavi和Leidner(2006)认为,“知识是一种储存于人头脑中,用来解释信息、转换信息的能力等”。Harry S L(1999)对知识的定义则更为广泛一些,他认为知识包括了所有可能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因素,以及那些可以解释、预测和控制物理现象的信息(例如:技能、组织文化、成型的理论等)。Mccall Holli(2008)在研究中发现,“不同员工对知识内涵的认知大不相同,有人认为知识是员工经验下的产物,而成功的知识管理就是有效地捕捉这些经验,并且加以重组和利用以使工作更有效率。而有人认为知识是一种组织内、外部的信息分享与联结,借助内部员工间的互动与交流与外部知识的取得,就能为组织创造知识优势”。对于知识的界定尚无统一的标准,但对于知识内涵理解的重要性却是毋庸置疑的。对知识内涵的了解能帮助企业辨识当前所处知识环境的优劣势,发现机会,规避威胁,能更好地对知识加以运用和管理。本文将主要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探讨知识的内涵。

“知识不同于数据和信息,是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和整合而升级成的理性的信息和经验,它具有创造新知识的特点,是能力的体现并且影响主体未来发展的潜力。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正日益集中于企业内部特异的、难以模仿的知识能量。因此知识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20世纪末诞生起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得到迅猛发展。”笔者对历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对知识的定义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如表1.4所示。

表1.4 对知识的定义

一些学者认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技术就是用以经营或改进现有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或方法,是将知识系统化地加以组织。技术与知识通常有部分的范围是相互涵盖的,知识是技术的无形本体,而技术是知识众多不同形式的包装、组织与整合。而在探讨高科技产业的知识管理活动时,技术是高科技产业相当重要的一环。因此,较宽松的解释下,技术知识与知识可以大致通用”,本文接下来的讨论也将采用这种宽松的解释方法。

对于知识的分类,Polanyi最早提出默会知识的概念,从而出现默会知识和明晰知识的分类,Lubit R(2001)结合了知识存在的层次以及Polanyi的观点,将知识分为以下四种,如表1.5所示:

表1.5 知识的不同分类

“头脑里的知识(个体—明晰知识)是诸如科学知识等理论和知识点,拥有者清楚地了解这些知识,并可以将其运用于不同情境,可以通过正式的培训和教育进行转移;具体化的知识(个体—默会知识)是建立在行动之上的,如个体在操作中积累的经验,可以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言传身教;编码知识(集体—明晰知识)是一种集体知识,通过编码化的知识可以脱离主体被轻易地理解和使用,编码知识多有简单、片段化的特点;嵌入性知识(集体—默会知识)是存在于组织的惯例、规范中的分散的、与情境相关的知识,常以产品、服务等其他载体呈现出来。”

Harry S L(1999)将知识分为“增加性知识(additive knowledge)、替代性知识(substitutive knowledge)和互补性知识(complementary knowledge)。这些知识都将对企业原有的知识体系产生增加、替代与互补的影响,使得原有知识的价值产生变化”。正因为知识的种类与特性会影响知识的传播、学习的效率、知识应用的难易程度以及知识创新(Holsapple和Joshi, 2001),因此如何在知识管理过程中考虑知识所具有的特性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2)技术知识。“根据知识的编码程度,可以将技术知识划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种形式”,英国学者Polanyi最早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他提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未编码的知识。而这种隐性知识限定于特殊情境之中,根植于人们的行动和相互联系,很难与另一个情境的人进行交流”。Nonaka(1994)进一步研究提出“隐性知识由难以表达的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诀窍组成,难以表达和衡量价值”。Edvinsson和Sullivan(1996)认为:“通常隐性知识是个人、团体、部门或组织长期积累的,无法显性化的技巧(know-how);因此隐性知识不容易被编码,如果没有懂得该技巧的人在场,隐性知识将很难被使用或沟通。需通过面对面、同步沟通的模式进行知识的扩散。而显性知识可以借由具体的文件数据、公式和标准化程序等形式进行表达、沟通和分享,可以不依赖于个体实现空间和时间的转移,易于沟通和传播。一般而言,组织的显性知识表现为文件、图纸、规程和标准等组织技艺,而组织的隐性知识则存在于个人技艺、组织文化和个体之间的默契关系之中,比如个人的经验、主观看法、情感、组织文化等。虽然隐性知识难以通过正式的信息渠道进行内部扩散和分享,但它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具有更高的价值,对企业技术创新起着关键作用。”

谢洪明等(2007)认为:“技术知识具有四大特性:内隐性、专属性、复杂性和经验性。①内隐性:由亲身学习所得来的隐含的、未整理编撰的技能累积。②专属性:某些技能与资产只能在特定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仅能服务特定顾客。比如某些知识由与地区性经济、文化、政策与商业习惯相关的信息与技能构成,这类知识通常根植于地域性的无形资产中,必须凭借过去在当地营运所积累的经验来获得,因此造成了知识本身的专用性,不容易被复制到其他企业或地域去。因此知识专属性也成为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③复杂性:特殊知识需要独立的技术、规则、资源和专家的整合,而与知识产生相关的人员或技术系统越复杂,知识本身的复杂程度就越高。④经验性:组织的吸收能力是其过去经验的函数,对相关知识领域拥有越多的经验,转移绩效越明显。”在Teece(1997)的分类中还提到了知识的路径依赖性,“他们认为新创造出的知识是依照先前的相关累积知识而来的,一般而言,知识的路径依赖程度越高,知识流通的效果越佳”(谢洪明,2007)。

另外,知识具有[3]:“①使用的非排他性,又叫共享性。知识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特征,不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当个人将知识传递给别人时他仍然拥有这种知识,不会像土地、资本等资产要素因占有使用而减少,知识可以被人或组织同时享有。甚至通过知识的传播和扩散过程,个体所拥有的知识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②知识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的性质,即在提高知识应用效率方面投资越多,获得的边际收益将越多”。谢洪明(2007)认为知识的特性还包括无形性、依附性、时效性、无限增值性等方面。

Grant(1996)认为,“技术知识包括可转移性(transferability)、可累加性(capacity for aggregation)、可专用性(appropriability)三种特性”。

林东青(1997)根据技术知识的模块程度对组织间知识交流的影响,将技术知识分为两个构面:①技术知识的可分割性;②技术知识的标准化程度,即零件的相容性与模块化、标准化。

从以上文献研究我们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对于知识特性与技术知识特性这两个概念并没有加以严格区分,两者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适用。而技术知识特性一般包括了知识的内隐性与外显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专用性、模块化程度以及路径依赖性等。这些也是被学者们探讨、研究得最多的技术知识特性的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