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角下的当代动画解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社会中的自我:诺曼·麦克拉伦、马可·贝克的自我对话

自我的认知是社会心理学中最受关注的一个主题,苏格拉底也说过:“认识你自己。”不仅仅是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在思考自我的问题,很多实验动画导演也一直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找到自我、表达自我。之所以要以“社会中的自我”这个角度来分析当代动画,是因为在探寻人类自我的过程中人的社会性成为了十分重要的因素。社会是人的集合,而人的本质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剥离。个人既然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社会中的,那么他就有着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自我知觉,他所采取的行动和拥有的思想都会深受社会这个整体的影响。因此要更加真实地分析和预测人处于自我认识的行为,就必须将他放在社会这个大环境去考虑。诺曼·麦克拉伦导演的真人合拍动画片《邻居》就对“自我”这一概念进行了哲学思考,也展现了导演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而由马可·贝克导演的《山中农场》则从人的社会关系来思考自我与社会的联系。

一、自我意识的引导:《邻居》

《邻居》由诺曼·麦克拉伦导演,完成于1952年,导演将社会心理学中关于自我、本我的内容巧妙地融入了影片叙事中,获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该片通过描绘两位主人公在利益冲突下自我意识的变化,最终发生肢体冲突从而失去了生命,诠释了导演所期望表达的不受社会道德约束的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

(一)社会自我的“威胁”

1.自我社会的存在意义

每一个人存在于社会之中都必须进行人际交往,有着不一样的角色关系、角色地位,每一个人都渴望在社会中寻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或是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异。《邻居》这部真人实拍的动画讲述了两个男人成为邻居之后的故事,一开始两人和睦相处,却因一朵美丽的花打破了平衡,两人都想将花据为己有,并为此大打出手,最终失去了生命,酿成悲剧。两者都想拥有这朵诱人的小花,互不相让,但在影片最初情况却并非如此,影片中两位男人成为邻居之后坐在一起看报,共用一个火柴盒,一起抽烟,这是个体在社会层面中所担任的和善角色,邻居间和谐友爱、互相帮助。之后一朵美丽的小花长了出来,两人有了利益冲突,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两人站在了对立面,不再是和谐友爱的氛围,而是充满了矛盾、摩擦,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影片中,左边的男子将小花围在了自家的范围中,右边的男子也不甘示弱,扩大了自己围栏的范围,后来两人发生肢体冲突。两个男人执着于自己的欲望互不相让,最后因打斗失去了性命,也摧毁了各自的家庭,为一朵花争执致死的二人死后墓碑却长出了两朵同样的小花,配合着嘀嘀嗒嗒的音乐,颇有些讽刺的意味。

2.超我的阻碍

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将人格结构分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本我处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指的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欲望和需求,这种最基本的追寻愉悦的欲求有时往往是与道德伦理相违背的;而超我则遵循着社会道德伦理,用以约束本我,它处于人格结构的最顶层;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是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润滑剂。在影片开头的两人都是遵循着现实原则的自我,礼让帮助,两人看的报纸上写着:“Peace certain if no war”(如果没有战争就一定会和平)和“War certain if no peace”(如果不和平,战争一定会发生)。这两份报纸代表着两人的自我约束,拿在手中时,一人向另外一人提供打火机,一起抽烟一起看报,其乐融融。但在有趣的漂亮小花长出来之后,他们都放下了报纸,一同观赏小花并从中得到了满足和快乐,此时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本我因为被满足而开始浮出自我的水面,但报纸所代表的完美道德约束——超我仍然处于上方,控制着原始的欲望。两名男子没有任凭本我驱使将花朵占为己有,而是共同欣赏并从中得到满足愉悦。

3.本我意识的觉醒

影片中的两位男主角首先想要通过划定庭院所有权、围建栅栏来解决小花的归属问题,在这一时期的两人仍然处于自我的约束下。随着矛盾的升级,当自我失效,超我与本我的平衡被对于小花的渴望所打破,超我的意识已经不能再抑制住本我,被道德限制着的欲望野兽瞬间出现在了两人眼前。两人开始拳脚相向,大打出手,这时画面中的主角脸上都抹上了油彩,象征着两位男主角已经没有了自我和超我的约束,而是跟随着本我的意识,渴望所要获得的满足,形象退化到原始的蛮荒状态,凌乱的领结、被撕裂的衣物都在照示着人物本我意识的苏醒。最终,二人在打斗中摧毁了自己的家园,也失去了性命,让没有超我约束的本我走向了终结。

(二)渴望“本我”与“矛盾”

1.观众的本我意识

影片所要传达的观念只有表现得通俗易懂才能吸引观众,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观众的本我意识就是在其中寻找所需要的满足与快乐,通俗易懂的情节将观众的情感吸引到影片中,最后达到共鸣。首先《邻居》的影片元素构成就十分简单明了,一朵小花、两个男人以及他们的妻儿,两名主角的穿着相似、动作相似,画面构图也十分对称,让观众一目了然。其次,影片让观众引起共鸣的条件是:情感普遍化和普通化,只有让观众感受到影片所传达的情感来源于真实,那么这种真实才能让观众体会到与自身生活的共通之处,从而加深观众对于影片中演员情感的理解。剧中两名主人公在利益冲突下发生矛盾,这是生活中相当常见的景象,这样的景象很容易为观众所理解,是普遍的、普通的。最后,观众不仅仅需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也主动渴求着去理解动画所表达的内涵,理解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非道德驱动,而为欲望所驱动。比起生涩难懂,能让人深入考察理解的作品更能让观众获得一种满足感。另外影片中激烈冲突的场景配上欢快的音乐,这样的反差效果也能引起观众对于导演创作意图的思考。

一部好的短片不仅需要导演能清晰地表达故事脉络,更重要的是考虑到观众的本我需求,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影片中,与影片产生共鸣,从而引发思考。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快乐与满足感,才能够让观众更好地欣赏到这部作品。

2.矛盾激化与自我惩罚

当两种事物处于不同立场时,它们之间才可能发生矛盾,例如对于稀缺资源进行争夺的时候,双方都想为自己争取到最大利益,这样矛盾便产生了。在这样的冲突之下,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产生竞争,攻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大幅增加,从而使矛盾更进一步激化。影片中的主角起初和睦相处,小花的出现让他们有了共同所渴求的事物,尽管如此他们并没有和平解决,只是用肢体语言来宣告对小花的所有权,当一边的男主想直接将小花拔起来的时候,两者矛盾进一步升级,从简单的肢体冲突到拿起栅栏木板开始击剑。两名主角无利益冲突的关系逐渐转变为竞争关系,从而引发了更多的攻击性行为。随着矛盾的激化,两人具有的攻击性不断增加,到最后诱发了更多的破坏,影片最后两人不仅毁掉了栅栏,也毁掉了各自的家庭,连他们都最珍视的小花也在打斗之中被踩在脚底、被摧毁。影片将两个人物的情感变化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从和睦相处到产生矛盾,由矛盾升级再到矛盾激化,循序渐进,诠释了人物在本我意识的控制下对于想要得到满足而不择手段的行为,失去了社会道德的约束,最终这样的行为让两人自食恶果、人财两空。

影片的最后,两人的坟墓上各自长出了一朵美丽的小花,但他们却因失去了生命无缘再欣赏花朵的美丽。整部短片所想要表达的是战争给人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痛苦,影片中的两位主角因为私欲而产生的斗争使他们失去了一切,战争亦是如此,而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岂止是片中伤亡的百倍、千倍。没有社会道德约束的占有,仅仅只是跟随欲望和满足的野蛮行为,到最后只能自食恶果。

二、多种身份的社会融合:《山中农场》

《山中农场》是马可·贝克在1989年创作的动画作品,该作品平铺直叙,角色造型简单有趣,绘画线条富有张力。片中描绘了一对居住在山中农场的夫妇和一位魁梧的牧羊人的平常生活,从清晨日出开始劳作到漫天繁星结束劳作。直到外来游客和成群猎人的到来打破了农场的平静,而随之而来的暴风雨又为众人带来了安宁。

(一)社会和我的多元切割

1.三种身份三种功效

作品中角色可以分为三类,在山中农场生活的农民夫妇和魁梧的牧羊人、酷爱拍照的外来游客、穿着鲜艳红色衣服的猎人,他们分别代表了社会上三种不同的身份。农夫、农妇与牧羊人作为故事的主要脉络人物,代表着一种理想的、与自然相契合的生活状态,可能也是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生活,渴望隐居逃避世界,与自然相处,与自己的内心相处。农场里没有通信工具,每天早晨的公鸡啼叫、动物吵闹便是夫妇两人的起床闹钟。住在另一座山的邻居——牧羊人,则是被邻居农妇用石头敲击房顶喊醒,这一切的生活都是自然朴素的化身。在当今浮躁的生活下,完全的与世隔绝是不现实的,在度过平静的一天之后,山中农场的平静被打破了,前来旅游的游客拿着自己的相机记录自己看到的一切东西,却不去尝试理解他人,只是纯粹地麻木记录,例如农妇杀鸡本来是日常的生活,却让拍照的游客惊吓到昏厥过去。成群结队的猎人代表了社会另一群体,他们有权力有势力,认为周围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无论是人或者动物,只要有武器在手都能够被征服,所有人都对他们的存在感到恐慌,然而在巨大的黑熊和狂风暴雨面前为自然所折服。

2.产生矛盾的端倪

故事最初,农场一片平静,农场主夫妇和牧羊人遵循着自己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直到某一天水井突然干涸,整个农场的人和动物都变得焦躁起来。当游客来到这里时更是打破了农场的宁静,他们每人胸前都挂着照相机,对眼前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对着农夫、农妇、小鸡等疯狂拍照,却对农场缺水的困境视而不见。随后猎人到来,他们猎杀各种动物甚至蜜蜂,甚至人类。每一方人都各自为伍,没有产生过多的交集,却让相互之间的矛盾不断滋生。游客钻入山洞打扰巨熊,巨熊遇到猎人,被开枪激怒,农场主、游客、猎人,所有人的安全都受到了威胁,此时席卷山林上空的乌云带来了暴雨,为躲入农场的人们赶走了巨熊。回溯最初,矛盾的端倪来自于井水的干涸,而矛盾的收束则来自于降临的暴雨。

(二)“暴雨”规范效应

1.突如其来的暴雨洗礼

干涸的井让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动物和人慢慢面临危险的境地,牧羊人对水泵的踢打也毫无用处,镜头从围绕着水泵愁眉不展的三人和动物们移到了空无一物的天空,更加体现出人们的一筹莫展和无法平复的心情。直到游客开始踏足禁忌的山洞,猎人开始疯狂猎杀一切眼见的活物,天边的乌云逐渐席卷而来,正如矛盾爆发前的预兆一般,为人们揭示了接下来的剧情走向。游客和猎人不断触碰自然的底线,漆黑的乌云从小小的一片形成了遮天蔽日的气势,受到巨熊威胁的所有人都躲进了农夫和农妇的房子,巨熊打开了屋子的门想要进行报复,然而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天空降下暴雨,赶走了巨熊,如同要洗净人们所犯的过错一般倾泻而下。而无论是游客、猎人还是农民夫妇和牧羊人,他们都在暴风雨中得到了救赎,最终一切在自然的力量下恢复了秩序,井里终于有了水,熊也逃回了自己的居处。这场暴雨如同自然对人性进行的洗礼,三方所积蓄的一切矛盾都在无形中被解决,暴雨为世界带来了新生,但人却依旧本性难移。

2.建立社会关系与实现超我

动画中农庄的夫妇和牧羊人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种简单、琐碎却又温馨的生活,他们与世隔绝,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很少,唯一的联系是每天清晨农妇拿着石子敲住在对面山坡上牧羊人的门,然后牧羊人起床放羊。这样的关系更像是老板和雇员之间的关系,少了一些亲近,多了一些冷漠。这种关系初步得到改变是在农夫打水发现没有水的时候,牧羊人也担心地前来查看,并试图踹水泵来解决没有水的问题。这时由于三人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因而他们之间不再是老板和雇员的冷漠关系,开始转变为有共同利益关系的朋友。之后的暴风雨则成为了所有人关系改善的契机,包括游客和猎人在内。一开始牧羊人和农场主夫妇代表着自我,游客和猎人则是由欲望驱使的本我。在暴风雨时这三种身份的人构成了一个微缩的社会,大家都害怕气势汹汹的暴风雨,渴望生存,因此躲进了房屋避难。但当暴风雨即将掀翻房屋时,牧羊人主动站出来阻止了灾难的发生,这时的牧羊人从处于平衡状态的自我升华到了超我的理想状态,社会理想超越了自我理想,成为服务于他人、帮助他人的存在。而牧羊人的房屋却在暴风雨中被破坏了,但暴风雨过后,面对自己被掀得七零八落的房子,他没有悲伤和气馁,没有愤怒,反而是平静地将房屋重建起来,并在天黑时一如往常地安然入梦。与暴风雨前有所不同的是,他在关上门之后从窗户向外看了一眼,或许是在确认他的邻居是否安好,在不知不觉中这个小型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比先前多了一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