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慈善十大热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研究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一)研究的局限性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探讨政府、社会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协作背景下公益创业生态系统演进研究机制、模型及实证等问题。主要通过理论推演和实证分析方法开展研究,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基于生态位和共生理论分析公益创业生态系统中集群伙伴选择问题时,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验证仅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引入集群伙伴选择实例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获得更具操作性的结果,后续研究中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对于公益创业生态系统形成与演进机理的研究尚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其机制和深度、广度的分析层次较浅,后续研究中可将数理模型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对公益创业生态系统演进过程的实证研究中,数据收集仅来源于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以及对典型社会企业进行个案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研究中应完善数据源的选择,结合多种方法,同时参考国外文献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完善研究。

(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与传统创业生态系统和非营利组织集群不同,公益创业生态系统以“社会责任”为纽带,以社会企业为核心,通过政府、非营利组织等跨部门合作形成一个复杂社会创新体系。本文主要探讨了公益创业主体的形成与互动、公益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进机理、公益创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如下。

公益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的影响因素众多,更加深入分析每个因素与公益创业生态系统演化之间的联系,促进公益创业主体更好调节自身行为,从而更好地推动自身发展以及整个公益创业生态系统演化。

构建一套相对完善的指标体系,识别和量化由共存共生、共同进化所产生的风险及衍生机理;设计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降低公益创业主体融入公益创业生态系统的风险。

多个案追踪研究,进行长期观察和分析,特别是不同领域、地域公益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的实际情况,重新抽象并总结出其特有演化机制,进而优化完善公益创业生态系统演化模型。

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机制出发,探讨公益创业生态系统治理结构的优化路径。选择四川旭平兔业公益创业产业集团、滴水恩公益创业产业集团等典型社会企业及其所形成的公益创业生态系统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分析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边伟军、刘文光:《科技创业企业种群生态位测度方法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年第12期。

蔡莉、彭秀青:《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1期。

查尔斯·里德比特:《社会企业家的崛起》,环球协力社编译,2006。

陈劲、王皓白:《社会创业与社会创业者的概念界定与研究视角探讨》,《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8期。

戴彬、屈锡华、李宏伟:《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技术创新合作伙伴选择模型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期。

戴建华、薛恒新:《基于Shapley值法的动态联盟伙伴企业利益分配策略》,《中国管理科学》2004年第4期。

彼得·德鲁克:《创业精神与创新——变革时代的管理原则与实践》,柯政译,工人出版社,1989。

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吴振阳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邓国胜:《公共服务提供的组织形态及其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9期。

丁敏:《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第1期。

段丽:《风险控制视角下的公益企业创业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5。

段豫龙、邢李志、关峻等:《基于模糊平衡积分卡模型的行政效能评价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11期。

范明林、程金:《政府主导下的非政府组织运作研究——一项基于法团主义视角的解释和分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1期。

胡蓓、杨辉:《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产业集群对创业者的孵化作用》,《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7期。

杰米·巴特利、特莫利·韦伯:《创业的价值:英国的社会企业》,DEMOS,2007。

林海、严中华、何巧云:《社会创业组织双重价值实现的博弈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9期。

梁唐:《美国的“社会企业”运动》,《21世纪商业评论》2006年第1期。

刘文光:《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与评价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刘小霞:《社会企业研究述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刘友金、袁祖凤、周静、姜江:《共生理论视角下产业集群式转移演进过程机理研究》,《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8期。

陆迁、王昕:《社会资本综述及分析框架》,《商业研究》2012年第2期。

彭劲松、黎友焕:《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研究——以广东残友集团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阮平南、张敬文、刘宇:《企业生态位原理与战略网络节点关系管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4期。

单汨源、李果、陈丹:《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竞争战略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3期。

沈漪文、卢智健:《创业生态系统概念辨析》,《商业经济》2013年第16期。

施国洪、赵曼:《基于DEA的江苏省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9期。

舒博:《社会企业的崛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宋燕飞、邵鲁宁:《互补性资产视角下的电动汽车企业生态位评价研究》,《管理评论》2015年第9期。

唐亚阳等:《公益创业学概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唐作斌、付健、甘迎:《我国公益创业经济法律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

田小平、吕荣胜:《基于生态位理论视角的企业成长战略研究》,《经济纵横》2012年第4期。

万伦来:《企业生态位及其评价方法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期。

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2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王兆华、武春友:《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生态工业园中企业共生机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第8期。

邬爱其、焦豪:《国外社会创业研究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1期。

吴雷:《基于DEA方法的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8期。

许芳、李建华:《企业生态位原理及模型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5期。

许广永、李冠艺、张昊:《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市场营销的比较分析及建议》,《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2期。

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严中华:《社会创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杨家宁、陈健民:《西方社会企业兴起的背景及其研究视角》,《中国非营利评论》2016年第1期。

尤努斯:《新的企业模式——创造没有贫困的世界》,鲍小佳译,中信出版社,2008。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袁丹、王冰、郑晓芳:《社会创业生态系统构成及形成机理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24期。

曾建国:《大学生社会创业环境比较分析——基于北京、上海、长沙三城市的实证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

翟羽佳:《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培育——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湛军:《全球公益创业现状分析及我国公益创业发展对策研究》,《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张光曦:《战略联盟不稳定成因分析与演化方向预测》,《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8期。

张锦、严中华、杜海:《社会创业绩效评价中的平衡计分卡——系统动力学视角的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第10期。

张悟移、李晓亮、华连连、邵岩:《RBF神经网络在基于知识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中的应用》,《科学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20期。

张小蒂、曾可昕:《基于产业链治理的集群外部经济增进研究——以浙江绍兴纺织集群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10期。

赵京芳:《基于协同创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中外企业家》2013年第20期。

赵祈:《商业连锁经营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37期。

赵延东:《社会网络在灾害治理中的作用——基于汉川地震灾区调查的研究》,《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8期。

周丽丽、王忠武:《论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的转型条件与模式选择》,《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生态学报》1997年第3期。

朱明、李攀、赵萌:《社会企业:英国社会发展的第三动力》,《21世纪商业评论》2006年第1期。

Antonio Thomas,“The Rise of Social Cooperatives in ital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3(2004).

Baum J.A.C.,“Singh J.V.. Organizational niches and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mortalit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1994).

Bull M.,“‘Balance’:The development of a social enterprise business performance analysis tool”,Social Enterprise Journal 1(2007).

Cathy Pharoah & Dr Duncan Scott. Social Enterprise in the Voluntary and Community Sectors:Challenges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Cohen B.,“Sustainable valley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1(2006).

Daniel J. Isenberg,“How to Start an Entrepreneurial Revolu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2010).

David Faulkner,John Child,Strategies of cooperation:managing alliances,etworks,andjoint ventures,(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8).

Dees,J.Gregory. The mean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contributed from th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ounders working group.

Dunn K.,“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Mit Technology Review 9(2005).

Flockhart A.,“Raising the profile of social enterprises:The use of 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SROI) & investment ready tools (IRT) to bridge the financial credibility gap”,Social Enterprise Journal 1(2005).

Hannan M.T.,Freeman J.,“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5(1977).

Herman R.D.,Renz D.O.,“Theses on nonprofit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1999).

Jay Weerawardena,Gillian Sullivan Mort,“Investigati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A multidimensional model”,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1(2006).

Kaplan R.S.,Norton D.P.,“Putt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work”,Harvard Business Review 9(1993).

Kulatunga U.,Amaratunge D.,Haigh R.,“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8(2007).

Lai H.C.,Gibbons P.T.,“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The Roles of Ideology and Social Capital”,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1997).

Mair,J. & Marti,I.,“Soci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A Source of Explanation,Prediction,and Delight”,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1(2006).

Manville G.,“Implementing a balanced scorecard framework in a not for profit SM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2(2007).

Meadows M.,Pike M.,“Performance management for social enterprises”,System Practice Action Research 2(2010).

Michael T.H.,Freeman J.,“Or Brouthers K.D.,Brouthers L.F.,Wilkinson T.J.Strategic alliances:Choose your partners”,Long Range Planning 3(1995).

Michalel D.Hutt,“Defining the social network of strategic alliances”,loanManagement Review 2(2000).

Michael T.H.,Freeman J.,Organizational Ecolog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Mort G.S.,Weerawardena J.,Camegie K.,“Social entrepreneurship:Towards conceptualiz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 1(2003)。

Nan Lin,S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tructure and A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1998).

Nan L.,S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tructure and a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Roper J.,Cheney G.,“The meanings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oday”, Corporate Governance 3(2005).

Rotheroe N.,Richards A.,“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and social enterprise:transparent accountabil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ocial Enterprise Journal 1(2007).

Sullivan,M.G.,“Social entrepreneurship:Towards conceptualiz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 1(2003).

Thomas A.,“The rise of social cooperatives in ital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3(2004).

Tracey P.,Phillips N.,Jarvis O.,“Bridging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creation of new organiza tional forms”,Organization Science,1(2011).

Urban B.,“Evaluations of social enterprise outcomes and self-efficac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2(2015).

Weerawardena J.,Mort G.S.,“Investigati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A multidimensional model”,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12006).

Weisbrod B.A.,Toward a Theory of the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 in a Three Sector Economy:Altruism and Economy Theory,(NewYork:Russel Sage,1986).

Xia J.,“Mutual dependence,partner substitutability,and repeated partnership:the survival of cross-border allianc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3(2011).

Yasuda H.,“Formation of strategic alliances in high-technology industries: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the transaction-cost theory”,Technovation 7(2005).

Young. Dennis R.,“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Strategic and Structural Implications”,Nonprofit Management&Leadership 12(2003).


[1]课题负责人:汪忠,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课题组成员:韩君,美国乔治城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孟立英,英国北安普顿大学,副教授;张昱城,河北工业大学,教授。

[2]陈劲、王皓白:《社会创业与社会创业者的概念界定与研究视角探讨》,《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8期,第10~15页。

[3]梁唐:《美国的“社会企业”运动》,《21世纪商业评论》2006年第1期,第124~125页。

[4]Antonio Thomas,“The Rise of Social Cooperatives in ita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3(2004): 246-247.

[5]杰米·巴特利、特莫利·韦伯:《创业的价值:英国的社会企业》,DEMOS,2007。

[6]Young. Dennis R,“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and Structural Implications”,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 2(2003): 139-157.

[7]舒博:《社会企业的崛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8]范明林、程金:《政府主导下的非政府组织运作研究——一项基于法团主义视角的解释和分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73~77页。

[9]邓国胜:《公共服务提供的组织形态及其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9期,第125~128页。

[10]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社会企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1]Roper J.,Cheney G.,“The meanings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oday”, Corporate Governance 3(2005): 95-104.

[12]Cathy Pharoah & Dr Duncan Scott. Social Enterprise in the Voluntary and Communty Sectors: Challenges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13]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2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4]Dees,J.Gregory,“The mean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contributedfrom th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ounders working group”,http://www.the-ef.org/resources-deesl03198.htm,1998.

[15]许广永、李冠艺、张昊:《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市场营销的比较分析及建议》,《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2期,第115~119页。

[16]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1期,第83~90页。

[17]丁敏:《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第1期,第94~97页。

[18]戴建华、薛恒新:《基于Shapley值法的动态联盟伙伴企业利益分配策略》,《中国管理科学》2004年第4期,第33~36页。

[19]陈劲、王皓白:《社会创业与社会创业者的概念界定与研究视角探讨》,《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8期,第10~15页。

[20]刘文光:《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与评价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1]刘文光:《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与评价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2]袁丹、王冰、郑晓芳:《社会创业生态系统构成及形成机理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24期,第161~162页。

[23]赵京芳:《基于协同创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中外企业家》2013年第20期,第193~194页。

[24]翟羽佳:《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培育——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5]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生态学报》1997年第3期,第324~332页。

[26]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生态学报》1997年第3期,第324~332页。

[27]Herman R.D.,Renz D.O.,“Theses on nonprofit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1999):107-125.

[28]Lai H.C.,Gibbons P.T.,“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The Roles of Ideology and Social Capital”,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1997):10-30.

[29]查尔斯·里德比特:《社会企业家的崛起》,环球协力社编译,2006,第9~56页。

[30]唐作斌、付健、甘迎:《我国公益创业经济法律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第81~84页。

[31]曾建国:《大学生社会创业环境比较分析——基于北京、上海、长沙三城市的实证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第94~96页。

[32]湛军:《全球公益创业现状分析及我国公益创业发展对策研究》,《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117~130页。

[33]段丽:《风险控制视角下的公益企业创业管理研究》,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