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青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总体效果与具体评价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体制机制改革、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创业创新孵化服务、城乡创业改革、财税金融支持创业创新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但是,全省创业创新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亟待改革完善。
一 总体效果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我们得到青海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综合评价矩阵B=(0.26 0.32 0.24 0.18)。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等级“良”的隶属度为0.32,是所有隶属度中最高的。因此,我们认为青海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评价为“良”。说明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全省创业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革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创业创新协同机制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二是创业创新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稳步有序推进;三是财税金融支持创业创新工作成效突出;四是创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五是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得到大力推进;六是大学生、科研人员、妇女、残疾人等不同社会群体创业创新活动渐趋活跃并具有自身特点;七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城乡创业助力青海特色农牧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14~2016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共出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革的政策性文件51项(见附件1),财政、科技、经信、农牧、教育、人社、团委等部门单位涉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投资共430520.72万元。
依据赋值法原理,我们又得到青海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综合得分为73.2分。根据C2=80分、C3=60分的赋值前提,虽然青海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革绩效属于“良”的等级范围,但是综合得分P=73.2分,仅处于“良”的等级范围中的中等偏下水平。这说明,全省创业创新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例如,创业投资改革进展缓慢,力度不大,成效有限;创业创新政策统筹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创业创新平台建设与创业创新群体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一些特殊群体创业创新活动急需政府特殊支持等。由此可见,全省创业创新工作主流值得肯定,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创业创新各类群体对进一步完善创业创新政策、增强政策效能,还有很大的期待。
二 具体评价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部门或单位的工作推进力度、速度和效度不一,我们尝试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同样对创业创新工作的八个方面进行具体评价。
(一)创业创新协同机制建设评价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录入与计算,我们得到创业创新协同机制建设的评价矩阵B1=(0.61 0.13 0.06 0.20)。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等级“优”的隶属度为0.61,是所有隶属度中最高的。因此,我们认为青海省创业创新协同机制建设的评价为“优”。依据赋值法原理,我们又得到青海省创业创新协同机制建设的综合得分P1为83分。
这说明,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大力贯彻落实国家和青海省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决策和安排部署,注重加强沟通协调,切实发挥职能责任和功能优势,在实现创业创新协同推进过程中,创造出具有青海特点的工作流程和做法。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我们求得组织领导P11得分为85.6分,政策协调联动P12得分为83.4分,政策督查P13得分为80.8分(见表2-4)。可见,P11>P12>P13。说明,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创业创新政策协调联动持续加强,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如创业创新工作安排部署不够统一,特别在督查督导机制方面重视程度不够,相关制度还不够健全,各环节在衔接上不够紧密,督查督导人员有限,力量比较薄弱,监督的实效性发挥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业创新的进展,在具体推进上还需要下加大力度,补足短板,使之形成整体运行的发展态势。
表2-4 创业创新协同机制建设具体评价得分
(二)体制机制创新改革评价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录入与计算,我们得到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的评价矩阵B2=(0.32 0.38 0.21 0.09)。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等级“良”的隶属度为0.38,是所有隶属度中最高的。因此,我们认为青海省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的评价为“良”。依据赋值法原理,我们又得到青海省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的综合得分P2为78.6分。
这说明,近年来各级政府、商务、市场监和行政服务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大力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决策和安排部署,切实发挥部门职能,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所取得的总体成绩值得肯定。
根据调查,2014~2016年,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共出台涉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革的政策性文件18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共减少197项,新登记市场主体(企业、个体工商户)共计183907户。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我们求得创业创新工作重视程度P21得分为77.8分,创业创新政策落实情况P22得分为79.8分(见表2-5)。可见,P21<P22。说明,全省各级政府及其商务、市场监管和行政服务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不仅高度重视创业创新工作,而且举措得当、保障有力,为创业创新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青海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中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重视政策出台、制度设计、措施落实等做法,各地方根据本地实际,从地方需要出发制定有关规定和办法,使制定的目标得以实现,让制度和规定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的“助推器”作用。
表2-5 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具体评价得分
(三)财税金融政策评价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我们得到财税金融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评价矩阵B3=(0.27 0.35 0.25 0.13)。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等级“良”的隶属度为0.35,是所有隶属度中最高的。因此,我们认为青海省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评价为“良”。依据赋值法原理,我们又得到青海省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综合得分P3为74分。
这说明,近年来全省财政、税收和金融部门高度重视创业创新工作,大力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安排,切实发挥部门职能,在推进形成全民创业创新热潮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特别是财税金融政策得到基本落实,创业创新群体得到经济实惠,财税金融政策有效推进了创业创新工作。
截至2017年9月底,全省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6家,担保公司(平台)76家,上市公司12家。据统计,2014~2016年,全省共发放创业补贴0.469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9.3亿元,设立创业担保基金7.83亿元,小微企业减免税款金额总计12.15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总计15.42亿元。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我们求得财政政策P31的得分为75.2;税收政策P32得分为73.8分;金融政策P33得分为68.6分(见表2-6)。可见,P31>P32>P33。由此,有较多的创业创新群体从财税政策中获益,对财税政策拥有较高的满意度;而与财政和税收相比,金融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存在“短板”,创业创新群体对支持创业创新的金融政策了解程度较低,受益面较窄,满意度较低,创业创新群体对进一步获得金融支持拥有更大期待。
表2-6 财税金融政策具体评价得分
(四)创业服务改革评价结论评价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录入与计算,我们得到创业服务改革的评价矩阵B4=(0.23 0.36 0.21 0.20)。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等级“良”的隶属度为0.38,是所有隶属度中最高的。因此,我们认为青海省创业服务改革的评价为“良”。依据赋值法原理,我们又得到青海省创业服务改革的综合得分P4为72.4分。
这说明,近年来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创业园区等大力贯彻落实国家和青海省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决策和安排部署,不断更新创业创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方法,提升创业创新服务水平,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实现科学健康发展。
根据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数据显示,2014~2016年全省建成创业孵化基地84家,入驻创业孵化企业5762家,举办各类创业创新大赛16次,培训各类创业人员6.4万人,各类创业人员达2.44万人,带动就业4.08万人。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我们求得创业孵化服务P41得分为69.6分,第三方专业化服务P42得分为75.6分,“互联网+”创业服务P43得分为72.8分(见表2-7)。可见,P42>P43>P41。上述得分表明,全省各地相继建成了一批众创空间,创业孵化服务成效初显;“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被应用到创业创新工作中,成为新时期创业工作的亮点;税务、金融、会计、法律等第三方专业化服务得到较快发展,为创业创新工作提供了专业化服务保障。同时,创业孵化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如政策合力尚未形成、落实力度有待加强,平台建设步伐迟缓、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专业化服务平台较少、专业化集成服务不够,初创企业人才匮乏、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政策宣传还不到位、政策知晓率不高等,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表2-7 创业服务改革具体评价得分
(五)创业创新平台建设评价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录入与计算,我们得到创业创新平台建设的评价矩阵B5=(0.23 0.32 0.33 0.12)。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等级“良”的隶属度为0.33,是所有隶属度中最高的。因此,我们认为青海省创业创新平台建设的评价为“中”。依据赋值法原理,我们又得到青海省创业创新平台建设的综合得分P5为73.2分。
这说明,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群团组织、创业园区等主体,加快打造各类创业创新平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平台保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取得明显成效。
青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2016年全省共建成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6个,其中: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3个、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3个;建成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21个,其中: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个、地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9个,产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1个。青海省科技厅统计数据表明,2014~2016年全省共建成众创空间4家;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财力基础薄弱、创业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在促进创业创新发展的平台建设上存在短板,与社会各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我们求得创业创新公共平台P51得分为71.8分,创业创新技术平台P52得分为76.4分,创业创新区域平台P53得分为71.4分(见表2-8)。可见,P52>P51>P53。得分表明,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创业创新公共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对创业创新的支撑作用正在显现;创业创新技术平台建设进步明显,对创业创新的技术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创业创新区域平台建设成效初显,在推进区域创新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受多种因素制约,创业创新平台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创业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不平衡、创业政策集中发布平台建设滞后、创业创新技术平台建设存在“短板”、创业创新区域平台建设步伐有待加快等,需要加以关注,并在今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表2-8 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具体评价得分
(六)城乡创业改革评价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录入与计算,我们得到城乡创业改革的评价矩阵B6=(0.18 0.4 0.31 0.11)。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等级“良”的隶属度为0.40,是所有隶属度中最高的。因此,我们认为青海省城乡改革的评价为“良”。依据赋值法原理,我们又得到青海省城乡创业改革的综合得分P6为73分。
这说明,近年来各级政府人社、农牧、经信、商务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大力贯彻落实国家和青海省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决策和安排部署,切实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不断推进城乡创业改革,创业创新的理念逐渐深入农村牧区,创业创新氛围逐渐浓厚起来,尤其是青海特色农牧产品借力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青海省农牧厅统计数据显示,2014~2016年全省共建成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6家,返乡创业人员达5300余人。青海省商务厅统计数据表明,2014~2016年全省建成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家,建成市州级电子商务服务基地3家,建成县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中心8个,建成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点2047个,建成全国电子商务农村示范县11个。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我们求得农村电子商务P61得分为72分,农牧区创业P62得分为71.8分,基层创业支撑服务P63得分为74.6分(见表2-9)。可见,P63>P61>P62。上述得分表明,农村电子商务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空间广阔,发展势头强劲;农民工、农村青年返乡创业正在成为新常态,创业成效初步显现;基层创业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同时,城乡创业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与“短板”,如各类创业扶持资源有待整合、电子商务发展基础薄弱、返乡创业仍有较多羁绊、基层创业支撑服务能力不足等,影响和制约着城乡创业改革的实际效用。
表2-9 城乡创业改革具体评价得分
(七)不同社会群体创业政策评价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录入与计算,我们得到不同社会群体创业的评价矩阵B7=(0.09 0.38 0.33 0.21)。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等级“良”的隶属度为0.38,是所有隶属度中最高的。因此,我们认为青海省不同社会群体(大学生、科研人员、残疾人、妇女)创业的评价为“良”。依据赋值法原理,我们又得到青海省不同社会群体(大学生、科研人员)创业的综合得分P7为67.6分。
这说明,近年来全省高校、科技、妇联、残联、人社等相关职能部门,大力贯彻落实国家和青海省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决策和安排部署,切实发挥部门职能,创业创新工作实现较大发展,大胆创业、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数据显示,2014~2016年全省培训各类创业人员6.4万人,各类创业人员达2.44万人,带动就业4.08万人。青海省教育厅统计数据显示,2014~2016年全省在校大学生创业人数累计1435人,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其中,2014年为317人,2015年为431人,2016年为687人。共青团青海省委统计数据显示,2014~2016年全省共建成各级青年创业园(街)21个,其中省级青年创业园(街)3个、其他青年创业园(街)18个,共聚集各类青年创业创新人才1848人。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我们求得科研人员创业P71得分为70分,大学生创业P72得分为69.8分,残疾人创业P73得分为64分,妇女创业P74得分为64.6分(见表2-10)。可见,P71>P72>P74>P73。上述得分表明,近年来青海省通过强化政策引导,调动科研人员的创业积极性,科研人员创业创新局面初步开启;积极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大学生创业方兴未艾;大力扶持残疾人、妇女等特殊群体就业创业,残疾人、妇女就业创业形势向好。同时,作为创业创新重点群体的科研人员和大学生,其创业创新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多重阻碍,如科研人员创业创新面临体制机制障碍,自主创业裹足不前;大学生创业总体水平较低,成功率不高。妇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在创业创新上存在常人难于克服的困难,政策支撑能力较弱、创业规模较小、创业层次不高,急需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扶持。
表2-10 不同社会群体创业具体评价得分
(八)创业投资改革评价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录入与计算,我们得到创业投资改革的评价矩阵B8=(0.18 0.23 0.21 0.38)。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等级“差”的隶属度为0.38,是所有隶属度中最高的。因此,我们认为青海省创业服务改革的评价为“差”。依据赋值法原理,我们又得到青海省创业投资改革的综合得分P8仅为64.2分。
从全国来看,创业投资机构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2016年,京沪深浙四地的创业投资案例合计占全国创业投资案例的65.8%,投资金额也占全国总投资金额的69.5%。与此相比,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创业投资发展较为滞后,而青海省与西部其他省份相比,特别是西北五省份比较而言,则发展更为滞后(见表2-11)。
近年来,全省在利用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等推动创业创新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发展更为滞后,与全省创业创新需求也存在很大差距,大多数创业创新群体没有从创业投资改革服务中受益,创业投资改革进展十分缓慢。
表2-11 2016年西北五省份创业投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