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积极健康老龄观和老化态度
推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各个领域和老年相关工作者的潜心付出,也需要老人群体自身对于衰老的认知逐渐地进行更新与转变。
一、积极健康老龄观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毋庸置疑会重视和尊重自己爱戴或特别熟悉的老人,传统社会环境下,老年人也常常会因其“年长”的身份与经历而受到大家的尊重与崇敬。但在一些特殊的语境及现实条件下,这一认同可能会发生变化。如,许多高龄老人因行动能力有限、身体虚弱或其他生理或精神卫生问题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需要某种形式的长期护理,例如家庭护理、社区关爱和辅助生活、居家护理以及长期住院等,不仅需要家人的悉心照料与守护,更需要加大整个社会对老年群体的经济及其他类型资源的投入,这种资源冲突可能会使其他群体产生并宣扬起“年老即无用”、“老年人是社会的拖油瓶”等错误观点。调查显示,在全球范围内,许多老年人面临着受虐待的风险,在发达国家,约4%至6%的老人曾在家中遭到某种形式的虐待。一些养老机构及福利机构从身体方面限制老年患者,剥夺他们的尊严(如让老人穿脏衣服),故意不提供足够的护理(如任其出现褥疮)等。这些虐待老年人的行为可对其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和长期的心理阴影。
由于年龄而对个人或群体产生成见和歧视,以上行为就是“老年歧视”的种种表现。带有“老年歧视”的人倾向于将老人描绘成身体孱弱、“不值钱”、无法工作、智力迟钝、残疾或不能自立的社会群体。这种不合理的错误成见全盘否定了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发挥的积极影响与作用,阻止了老年人全面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精神、公民和其他活动。年轻人对老年人所表达的态度可能对这些决定产生影响,甚至为他们的参与筑起屏障,而部分老年人群体也倾向于完全否定自身的价值和生存意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未来生活质量。更为紧迫的是,这种带有老年歧视色彩的成见正阻碍着我们提出正确问题或找出创新性解决办法来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因此,充分发挥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与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在全社会建立起积极、健康的老龄观不仅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需求,更是针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应进行的理念教育。
建立积极、健康的老龄观,首先要明确的是老年人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构成群体,不仅有应尽的社会义务,也依法拥有人权保障的生存及生活权利。任何人都不应因年龄、健康及经济状况的不同而对这一群体产生歧视感或负面认知。其次,老年人的生理和身体功能会随年龄增长不断衰退,这是每个人的生命发展历程中都必将经历的自然阶段,不应因此而否定老年人的生存、生活价值,大多数老年人其实是健康且富有活力的,他们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许多情况下,老年群体可以成为其所在社区和社会工作中有价值的珍贵资源。他们是知识的宝库,到达成年晚期人的智慧能够达到其一生中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拥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可供传授,在一些工作中能够帮助人们有效避免重蹈覆辙。有很高比例的老年人定期照护孙子孙女,或者是其他的亲戚和朋友。这样,孙子孙女得到照护后,对其子女就带来了支持,这种现象在我国是十分普遍的。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确保老年人不仅长寿,而且健康,确保不仅在晚年,而且在中年时期延长生命,那么整个社会获得的额外寿命可以同其他年龄段一样有成效。
二、积极健康老化态度
老化态度(attitude toward aging,AA)是指人们对变老过程及年老的体验和评价,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心理架构,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可以分为多个层面。根据内容的性质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向:老化的积极方面是指一些有关老年期的整体感受和体验,如健康良好、坚持运动锻炼和由年龄增长带来的智慧和成长等;而消极方面则是指对由年龄增长而带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丧失产生的负面感受和体验。根据评价的视角,老化态度可以分为一般老化态度和自我老化态度:一般老化态度是指向老年人群体的态度,与前文提到的老龄观相似;而自我老化态度则指向自己本身。
研究发现,老年人所持的老化态度是影响心理健康一个非常重要的主观变量,如对变老的消极体验能够显著预测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焦虑情绪,而积极体验的作用却不显著;指向老年人自我评价越积极,其心理幸福感就越高,而指向一般老年人群的评价则与老年人的幸福感关系很小;持有积极老化态度的老年人,其平均寿命长于持有消极老化态度的老年人,这种源于感知老化的看法对老年人的健康结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帮助老年群体了解并建立起积极、健康的老化态度,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及生活质量以实现成功老龄化也是当前老年领域工作者的工作任务之一。已有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老化态度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有自身健康状况、个性特点等;外在因素则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支持的影响,因此建立积极的老化态度,也应从多角度开展进行。上文提到建立积极、健康的老龄观是从社会环境与社会支持的角度出发,营造有利于产生积极老化态度的背景与条件,接下来我们将从老年群体自身出发,探讨帮助老年人建立积极、健康老化态度的途径与可能。
首先,帮助老年人科学认识老化过程中的正常生理与心理特点,认识到老化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都将经历的阶段,既有其特殊性,也有其普遍性。避免因信息获取不畅导致的错误认知与负面情绪,影响老化态度的形成方向。
其次,提倡老年人进行社会参与。根据巴尔特斯及其同事的研究,人的发展产生于为了达成目标而对个人自愿——感觉资源、认知资源、性格资源、社会资源进行分配的过程中。人一生的发展都存在得与失,但在成年晚期这种平衡则会向消极的方向倾斜。于是把资源分配从原来的偏向于成长与维持方面转变到偏向于应对丧失方面,就显得十分必要。由于社会活动与社会角色密切相关,因此角色缺失的越多(如退休、丧偶、子女离家以及身体虚弱),人们的生活满意度相应越低。因此可以提倡退休后老人多参加社会活动与社会交往,发挥其老年期独有的生活工作优势,维持尽可能多的社会联系,从而补偿因老化带来的角色缺失和负面心理感受。同时,群体间交往带来的观念上的相互影响也能够帮助老年人接触多样化的老化态度与事件,增强其心理收益。
再次,提倡老年人积极进行体力活动。有充分证据显示,与身体活动较少的男性和女性相比较,身体活动较多的老年人的全因死亡率,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2型糖尿病、结肠癌以及乳腺癌患病率均较低,身体活动较多的老年人具有较高水平的心肺和肌肉健康、更健康的体重和体成分,而这些生物指标水平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更有利于增进骨骼健康;身体活动水平较多的老年人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功能性健康,有较低的跌倒风险和更好的认知功能,发生中等程度和严重的运动功能受限或社会交往能力受限的风险减少。另外,参加体力活动在帮助老年人增进身体健康状况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其建立越来越高的自我效能感和满足感,在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向积极的老化态度转变。关于老年人进行体力活动的科学建议,可以参考由美国运动医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CSM)最新给出的运动指南:对于65岁及以上的成人,身体活动包括在日常生活、家庭和社区中的休闲时间活动、交通往来(如步行或骑车)、职业活动(如果仍然从事工作的话)、家务劳动、玩耍、游戏、体育运动或有计划的锻炼。为增进心肺、肌肉、骨骼和功能性的健康,减少非传染性疾病、抑郁症和认知功能下降等风险,老年人应每周完成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每周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中等和高强度两种活动相当量的组合。由于健康原因不能完成所建议身体活动量的老人,应在能力和条件允许范围内尽量多活动。
最后,对于如何定义或判断什么是成功的老年生活,目前尚未有标准答案,所有有关成功老年或乐观老年的定义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价值判断,这一争论仍在继续,甚至可能不会完结。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及老年社会学工作者还在探索中,前路虽长,充满希望。
(王 薇 李 晶 付江宁 李 娟)
参考文献
1.唐丹,燕磊,王大华.老年人老化态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1):159-162.
2.王璇,罗浩.无社会养老保障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2013(1):149.
3.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s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17.
4.Bryant C,Bei B,Gilson K M,et al. Antecedents of attitudes to aging:A study of the roles of personality and well-being. The Gerontologist,2014,56(2):256-265.
5.Kingsley DE. Aging and health care costs:narrative versus reality. Poverty & Public Policy,2015,7(1):3-21.
6.O’shea DM,Dotson VM,Fieo RA. Aging perceptions and self-efficacy medi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older adul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017,32(12):1217-1225.
7.Sangalang CC,Gee GC.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ong Asian Americans:The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and strain. Social work,2012,57(1):49-60.
8.黄希庭,郑涌.心理学导论.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9.Rentzsch K,Wenzler MP,Schütz A. The structure of multidimensional self-esteem across age and gender.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6,88:139-147.
10.宋芳芳.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及情绪的关系研究.统计与管理,2016(7):50-52.
11.崔红志.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8省(区)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中国农村经济,2015(4):72-80.
12.黄婷婷,刘莉倩,王大华,等.经济地位和计量地位:社会地位比较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年龄差异.心理学报,2016,48(9):1163-1174.
13.徐西庆.社会网络视域下老年人幸福感提升——基于对青岛市的调研.科学与管理,2015(3):71-80.
14.James W. Kalat.情绪心理学第2版.周仁来,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15.龚先旻,王大华,付艳.成年女性情景自传体记忆的现象学体验:年龄与时间的作用.心理科学,2013(5):1101-1105.
16.戴必兵,彭义升,李娟.老年人抑郁症状与情绪调节策略的横断面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3):192-196.
17.Barger SD,Messerlibürgy N,Barth J. Social relationship correlates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Switzerland: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cross sectional study. Bmc Public Health,2014,14(1):273.
18.Wang J,Chen T,Han B. Does co-residence with adult children associate with bette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the oldest old in China?.Aging & Mental Health,2014,18(2):232-239.
19.王大华,杨小洋,王岩,等.老年人夫妻依恋的测量及与一般依恋的关系.心理学报,2015,47(9):1133-1142.
20.詹奕,李海峰,陈天勇,等.老年人的家庭和非家庭社会关系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8):593-598.
21.Fadila DES,Alam RR. Factors affecting adjustment to retirement among retirees’elderly persons.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Practice,2016,6(8).
22.Nikkheslat N,Zunszain PA,Horowitz MA,et al. Insufficient glucocorticoid signaling and elevated inflammation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ith comorbid depression. Brain Behavior & Immunity,2015,48:8-18.
23.Tawakol A,Ishai A,Takx RA,et al. Relation between resting amygdalar activity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a longitudinal and cohort study. Lancet,2017,389(10071):834.
24.Morey JN,Boggero IA,Scott AB,et al. Current Directions in Stress and Human Immune Function. Curr Opin Psychol,2015,5(3):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