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稳定,健康指数好于预期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7年对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进行了2011年以来的第7次年度调查,并通过统计分析和计算得出了评价2017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指数(QLICC)。张连城院长在本届论坛上做了35个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发布。
(一)主观满意度调查: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趋稳
调查显示,在经济持续承压的背景下,2017年,全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为54.53,略低于上年的55.82。得分最高为西宁(57.29),最低为武汉(51.56)。排名前10位的城市是:西宁、贵阳、广州、乌鲁木齐、青岛、重庆、银川、成都、郑州、天津,东、中、西部比例为3∶1∶6;排名后10位的城市是:南昌、深圳、哈尔滨、厦门、南京、北京、大连、南宁、昆明、武汉,东、中、西部比例为5∶3∶2。西部城市居民主观满意度相对较高。
主观满意度指数的5个分指数分值分别为:生活水平61.34、生活成本38.94、人力资本61.80、社会保障58.05、生活感受(健康指数)52.52。与2016年相比,生活水平满意度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分值最高的城市是北京(69.63),最低的城市是银川(57.24)。生活成本满意度指数依然没有得分超过50的城市,与2016年相比,2017年的城市生活成本满意度指数有所下降,表明居民对生活成本的满意程度有所下降。分值最高的城市为银川(45.58),最低的城市为上海(26.6)。人力资本主观满意度指数总体比较稳定,得分最高城市为重庆(67.36),最低为武汉(56.2)。社会保障满意度指数得分略有下降,得分最高城市为广州(67.13),最低城市是南昌(51.98)。
居民健康指数平均值为52.52,银川得分最高(54.7),北京最低(48.23)。除北京(48.23分)外,其余34个城市的健康指数均高于50分。健康指数包括身体健康指数和心理健康指数。身体健康指数排名前两位的城市是广州(54.39)、重庆(53.19),分值低于50分的城市是:北京(44.99)、深圳(49.07)、大连(49.94)。心理健康指数排名前三位的城市是银川(56.84)、太原(55.38)、南宁(54.96);排名后三位的城市是深圳(52.08)、乌鲁木齐(52.02)、北京(51.47)。男性和女性在身体健康上并无明显差异,心理健康上男性略高于女性;文化程度高的群体身体和心理健康指数均高于文化程度低的群体;身体健康指数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心理健康指数中年人较低,其他年龄段差异不大;在职群体和非在职群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指数差异不大。
(二)客观生活质量调查:指数趋稳,地区差距明显
2017年,35个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数平均值为54.98,与2016年的54.75基本持平。得分50分以上的城市有32个,郑州、重庆、西宁三个城市分值依然低于50,与2016年相同。客观总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深圳、南京、杭州、广州、上海、武汉、昆明、西安、贵阳;东、中、西部的比例为6∶1∶3;其中,北京、深圳、南京、广州、上海、西安连续5年排名前10位;排名后10位的城市依次是:济南、哈尔滨、海口、兰州、南昌、南宁、福州、西宁、重庆、郑州,东、中、西部的比例为3∶3∶4,哈尔滨、海口、南宁、福州、西宁、郑州与重庆连续5年排名后10位。5个客观分指数的平均值分别是:生活水平52.86、生活成本57.17、人力资本56.92、社会保障50.49、生活感受57.49。与2016年相比,生活水平客观分指数有所上升,生活成本客观分指数有所下降,人力资本、社会保障、生活感受客观分指数基本持平。35个城市中,17个城市生活水平客观分指数分值低于50分,比2016年减少了5个。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东部地区占9个,表明区域间生活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生活成本客观分指数在2017年略微下降,说明生活成本有所上升,生活成本最低的城市是昆明,最高的城市是深圳;人力资本客观分指数与上年基本持平,排名前3位的城市分别是南京、贵阳与武汉,排名靠后的城市分别是西宁、厦门与重庆;社会保障客观指数在经过两年的下降后,2017年基本保持稳定,但水平依旧较低,东部地区分值高于西部地区;生活感受客观指数均值位于满意区间内,与上年基本持平。
综上,2017年城市居民生活主观满意度指数依然保持稳定的态势,客观生活指数在经过两年的下降后,2017年基本保持稳定。本调查结果表明,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如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较大的就业压力、过大的地区收入差距、短缺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不仅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制约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各级政府应继续提高现代治理水平,深化改革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完善的民生服务体系,着力于推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 本届论坛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正确处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研究”(12 & ZD038)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