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2017)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参考文献

[1] 边雅静,沈利生.人力资本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2):19-24.

[2] 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10:30-37.

[3] 董先安.浅释中国地区收入差距:1952—2002[J].经济研究,2004(9):48-59.

[4] 范剑勇,朱国林.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J].管理世界,2002(7):37-44.

[5] 贺灿飞,梁进社.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市场化、全球化与城市化[J].管理世界,2004(8):8-17.

[6] 贾俊雪,郭庆旺.中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5):61-68.

[7] 李扬,张平,刘霞辉主编.袁富华,张自然,副主编.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3—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8] 林毅夫,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6):3-10.

[9] 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3):19-25.

[10] 刘夏明,魏英琪,李国平.收敛还是发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04(7):70-81.

[11] 马拴友,于红霞.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J].经济研究,2003(3):26-33.

[12] 潘文卿.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J].中国社会科学,2010(1):72-84.

[13] 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5(9):19-29.

[14] 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1):33-39.

[15]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与分异研究[J].人文地理,2004,19(3):36-40.

[16] 覃成林,张伟丽.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检验及因素分析——基于CART的区域分组和待检影响因素信息[J].管理世界,2009(3):21-35.

[17] 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33-44.

[18] 王志刚.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条件收敛性[J].管理世界,2004(3):25-30.

[19] 魏后凯.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分解[J].经济研究,1996(11):66-73.

[20]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3):31-37.

[21] 徐现祥,李郇.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趋同分析[J].经济研究,2004(5):40-48.

[22] 许召元,李善同.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J].经济研究,2006(7):35-41.

[23]张平.中国经济增长前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4] 张平.“结构性”减速下的中国宏观政策和制度机制选择[J].经济学动态,2012(10):3-9.

[25] 张平,刘霞辉,主编.袁富华,张自然,副主编.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1—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6] 张自然.TFP增长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基于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数据[J].金融评论,2014(1):24-37.

[27] 张自然,陆明涛.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J].金融评论,2013,5(1).

[28] 张自然,张平,刘霞辉,等.1990—2014年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评价[M]//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3—2014.李扬,张平,刘霞辉,等,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9] 张自然,张平,刘霞辉,等.1990—2016年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评价[M]//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5—2016.李扬,张平,刘霞辉,等,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0] 章奇.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J].管理世界,2001(1):105-110.

[31] Bank, W.(1997), “Sharing rising incomes: disparities in China”, Sharing Rising Incomes Disparities in China, 23(Supplement1), pp.257-260.

[32] Barro, R. J. and X. Sala-I-Martin(1991), “Convergence Across U. S. States and Regions”,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22(1), pp.107-182.

[33] Chen, J. and B. M. Fleisher(1996),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2(2), pp.141-164.

[34] Fujita, M. and D. Hu(2001),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1985-1994: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35(1), pp.3-37.

[35] Galor, O.(1996), “Convergence? Inferences from Theoretical Models”, Economic Journal, 106(437), pp.1056-1069.

[36] Jian, T. et al.(1996), “Trends in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7(1), pp.1-21.

[37] Kai, Y. T.(1991),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y, 1952-1985☆”,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5(1), pp.1-21.

[38] Raiser, M.(1997), “Subsidising inequality: Economic reforms, fiscal transfers and convergence across Chinese provinces”,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34(3), pp.1-26.

[39] Sala-I-Martin, X. X.(1995), “The Classical Approach to Convergence Analysis”, Economic Journal, 106(437), pp.1019-1036.

[40] Tomkins, J.(2004), “Convergence clubs in the regions of Greece”,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11(6), pp.387-391.

[41] Yudon, Y. and M. Weeks(2000), “Provincial Income Convergence in China, 1953-1997:a Panel Data Approach”, Cambridge 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1) 本文已发表在《金融评论》2017年第1期,且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城市规模、空间聚集与管理模式研究”(批准文号:15AJL013)资助。

(2) 多年来我国的区域大致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来划分的。本文分析的30个省区市(暂不分析西藏自治区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按照统计局的划分东部地区包括11个省区市,中部地区包括8个省区市,西部地区包括11个省区市。

(3) 因为数据可得性、可比性或者部分统计指标的缺失,此次分析暂时不考虑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4) 其中小学H=小学毕业生人数-小学升入初中的毕业生人数;初中H=初中毕业生人数-初中升入高中的毕业生人数;高中H=高中毕业生人数-高中升入大学的毕业生人数。